
第二节 如何与“气场不和”的员工共事
办公室里有些同事,一起共事起来会特别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有些同事,无论你做什么、说什么都会遭到对方的反对和冷眼。
一、对方想法和你不合拍怎么办
只要身处职场,你就免不了要和别人建立一段关系。有些关系你可以自行选择,诸如选择某个公司,某位客户;但有些关系你却没法选择,比如你的领导和同事。他们之中有些人会让你一见倾心,感觉特别有缘,这主要是因为对方的三观和你相似,做了你内心认可的事,继而产生相似的吸引力。
笔者通过多年HR的从业经历总结来看,通常,人们会喜欢跟他们相似的人共事,这是因为对方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自我支持——通过认同对方来认同自己。因此,你对对方的欣赏,其实是源于对自己的欣赏。
可有些人虽然接触不多,却让你感觉到心累,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在自我防御机制中投射原理的作用。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投射)于客观或他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也就是把自己心里的内容和感受放到客观世界中,就如同投影仪一样,让一个事物呈现你心中所想的内容。对方做到了你无法做到的事,会让你产生羡慕和嫉妒的情绪;对方做到了你也能做到但内心并不接纳的事,会让你产生愤怒、厌恶的情绪。因此,你对对方额外厌恶的原因,不是对方做了什么,而是你怎样看待自己。
了解到这一点,你就该明白,其实和对方“气场不和”的真相是和对方三观不同。不同的人会经历不同的事,对世界的认识,对问题的理解,对人的看法自然是不一样的。因此,笔者认为,保持彼此想法的独立性,尊重彼此想法的差异性,才是和对方相处的最好模式。
1.倾听想法:沉下心来,让对方把话说完整,并用“是的”“理解”“嗯”等表示肯定的词语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倾听就是最好的尊重。并且,只有把对方的想法听完整了,你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对方的思路是什么,才能看到彼此想法上的不同点,才更能理解对方。如果你都不给对方机会说完就直接打断判定,对方就会认为你并没有尊重他的想法。
2.不做评价:倾听过后,仅阐述自己对对方的想法,而不对对方的想法做评价,双方就事论事,不做其他牵扯和外延,避免矛盾的产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和你三观冲突的地方,但如果此时你立刻跳出来对其进行评价,就很容易让对方心里产生不快,挑起对方的战斗欲,让对方集中火力想方设法反驳或攻击你来赢回颜面,这样就会偏离和睦相处的主线。“这件事我的想法和你有些不同。”(√)“你的想法太糟糕了。”(╳)
三观的形成是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而来的,并不容易改变。你希望直接通过寥寥数语的“沟通”就转变其想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你能做的就是尊重对方的想法,看到彼此的相同点,找出彼此的差异,并做到最大限度的融合。
二、在工作中如何与他人配合
在和对方共事的过程中,要做到就事论事,避免评判他人。评判,是指用某种方式去评判信息发送者的想法或行为。而对于被评判者而言,你无疑展现出自己是凌驾于他人之上,有权利或资格去做评判的人。但通常这样的评判会让对方感受到威胁,进而使对方产生防卫心理。
从HR专业的视角来看,在工作中与其他人配合,较为合适的做法是,用描述性的语言,只去讲那些看得到的,客观存在的且可以经得起推敲和考证的事实,而不要去讲那些看不到的、抽象的、主观臆想的猜测。
1.表达清晰:和“气场不和”的人沟通,尽量使用精确清晰的语言来表达,做到让对方一目了然。本来两个人的想法就不同,如果再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和拖泥带水的陈述,就会造成如下后果:一方面容易造成误解;另一方面增加了沟通成本。所以,不如在一开始就把事情讲清楚,减少对方的疑惑,直接开展工作。“这次开会主要有5件事,分别是……”
2.分工明确:分工不同,相互独立,各自对自己的部分负责,也就减少了扯皮和矛盾发生的概率。对方和你性格不同,擅长的部分也不同。很可能你的弱项反而是对方的强项。你与其和对方成为竞争对手,不如和对方成为合作伙伴。你不擅长的那部分交给他做,他做不好的那部分你来负责。“我擅长研发,可以负责程序的编写;××心比较细,测试可以放心交给他。”
团队协作,有些工作未必能彻底分割开,你们之间可以多一个协调者来起到相互制约和协调的作用,达到彼此的通力合作。
三、工作外怎样应对更合适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内心都至少戴了两层人格面具。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原型与集体无意识》一书中写道: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所采用的方式对付世界体系。它保证了你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你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
职场不是用来交朋友的,能交到知心的朋友是你的幸运,交不到也是一种常态。当遇到“气场不和”的同事,你可以戴上人格面具,以一种认同者的角色与对方沟通交往,尽可能与他维系和谐的关系。
1.不主动:知道对方与自己三观不一致,若非工作需要,就要尽量避免对社会、生活等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避免双方因看法不同而出现争执,破坏原有的和谐气氛。大家因工作聚在一起,没工作交集时就各自散场,井水不犯河水,达到生态平衡。
2.不拒绝:如果对方先放低了姿态,有求于你,不管你内心多不愿意,但在态度上至少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样,在别人看来,就会显得你特别大度。至于是否答应对方的请求,就看你如何衡量这件事的意义了。如果整体上还是否定这个人,那就找个托词拒绝也无妨,毕竟对方也知道平时和你关系一般,你多半也不会答应;如果你希望通过这件事拉近彼此关系,且对你而言也是举手之劳的事,那你可以帮一下,也算在“情感账户”里存了一次款。
在职场可以做到游刃有余的人,都是针对不同的对象,戴上不同人格面具的人。懂得同事间要保持距离,尤其是遇到不喜欢的人,更要懂得把握好相处的分寸。在工作中,有交集的地方,和平共事;工作之余,尽量减少交集。
四、人格面具≠说谎
人格面具,只是一种策略性的部分展示。它并不等于说谎,而是每个人选择性地展示自己不同的侧面而已,但是无论在哪一种状况中,你分享的都是自己真实的一部分。它仅用来展现自己匹配的一面,来优先获取更多沟通的机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