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麻黄汤证的兼证

本节4条原文包括麻黄汤证的两个兼证——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前者为风寒束表严重,可能化热入里,或兼有水饮;后者为风寒束表兼肺有寒饮。

第一 大青龙汤证

[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肌肉跳动),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太阳病中篇第38条)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太阳病中篇第39条)

[发微]

(一)主旨

大青龙汤证的主症、禁忌。见症虽略有变化而主症未变,仍可用大青龙汤的辨证。

(二)掌握大青龙汤证的主症与病机

第38条原文提出了大青龙汤证的6个症状,第39条原文又提出了4个不同的脉症,两相核对,可以清楚看出,大青龙汤证脉象不一定是浮紧,也可以是浮缓。不一定有身疼痛,也可以不痛,只有身重。发热不一定是持续高热,也可以发热时高时低。经过对比可以看出,大青龙汤证必见的主要脉症是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脉浮而有力。其基本病机是风寒外束、营卫被郁、阳郁有化热之象。

(三)大青龙汤证中烦躁一症的分析

太阳病上篇第4条原文指出,太阳病表证出现烦躁提示证情有由表入里的传变。但大青龙汤证中的烦躁,只是体表阳气(卫阳)被寒邪所郁而致,只是化热入里的一种趋势,尚未完全化热入里,基本上仍属于表证范围。治疗应该及时解表发散风寒,适当照顾郁热,不宜过用寒凉。从临证角度看,大青龙汤证的烦躁是由高热引起的,高热无汗会影响心神,出现烦躁不安,甚至语,汗出热退就会消失。这种烦躁与热入阳明、热入营血或阴证虚寒所出现的烦躁有明显的轻重之异。由此可以悟出寒邪侵袭可以损伤人体的阳气而出现虚寒之证,也可以郁遏阳气而出现发热恶寒或烦躁不安等热象。

(四)第39条原文中脉缓、身不痛但重与发热乍有轻时的分析

脉缓、身重是大青龙汤证兼有水气的表现。大青龙汤有宣肃肺气,通阳化水的功能,适当加入行水化湿药也是可以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有“水在脾,少气身重”及“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的原文,近年也有用大青龙汤治疗水气病的报道。发热时轻时重未必是病情好转,提示病情比表证加重的可能很大,如阳明腑证的日晡潮热、营分证的日轻夜重,证情都较为严重。为了防止出现严重的入里化热证候,宜用大青龙汤及时发汗退热。可见临证应用大青龙汤不必拘泥于脉之紧与缓、身痛之有无。

(五)大青龙汤方的配伍与剂量、作用与副作用

一般简单的看法,大青龙汤就是麻黄汤加石膏,这个看法没有错,从药物组成来看,主要是这五味药。但大青龙汤中麻黄的剂量是麻黄汤中的2倍,其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力量明显增强。大青龙汤中所加的石膏的剂量,在《伤寒论》中属于中等偏小的剂量,为白虎汤中石膏剂量的1/4,麻杏甘石汤中石膏剂量的1/2。这一加一减是大青龙汤的配伍特点,体现了《伤寒论》与《黄帝内经》中的治疗思想是“先表后里”“火郁发之”。大青龙汤证风寒束表严重,阳郁化热较轻,应该以解表为主,适当照顾清热。选择清热药,应避免苦寒直折如黄连、龙胆之类,方中选用辛寒的石膏,有解肌作用,能使郁热外达,符合“火郁发之”这一治疗大法。这样的剂量与配伍,使大青龙汤具有迅速发汗解热的效能,同时又能解除郁热导致的烦躁。但是大剂量的麻黄也容易产生副作用。麻黄功能发越阳气,使人体阳气向上向外升散,阳气发越过分,可能出现两个方面的副作用:一是汗出过多损伤阳气,甚至汗多亡阳;二是阳气亢盛,出现烦躁、失眠,甚至抽筋。现代药理学发现,麻黄能升高血压、兴奋心脏、兴奋中枢神经。原文大青龙汤方后具体说明了这些副作用。因此,脉象微弱的平时畏寒多汗的阳虚病人与平时头晕、易怒、血压偏高的阳亢病人是禁用大剂量麻黄的,当然也就禁用大青龙汤原方。

(六)同是大青龙汤证,为什么原文第38条说是“中风”,而第39条说是“伤寒”

对这个问题,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提出了“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的学说,认为大青龙汤证属于风寒两伤营卫的证候。后人对此颇多不同看法,我对此说也曾持有异议,认为将风邪与寒邪割裂,不符合临床实际。现在看来,方氏之说有一定道理,它反映了营卫强弱可以转化,这一点对临床辨证有指导意义。原是营弱卫强的桂枝汤证复感寒邪,可以转化为营郁卫强的麻黄汤证或大青龙汤证;原是麻黄汤证经解表治疗之后,余邪未尽,营卫未和,可以转化为桂枝汤证。可见,前人的理论并不全是空洞的,结合实际进行探讨将有助于临床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

[医案医话选]

(一)论大青龙汤证条文原为温病论治

细思此节之文(原文第39条),知所言之证原系温病,而节首冠以伤寒二字者,因中风、温病在本书(指《伤寒论》)之定例,均可名为伤寒也……由此观之,是此节原为治温病者说法,欲其急清燥热以存真阴为先务也。至愚用此方治温病时,恒以薄荷代方中桂枝,尤为稳妥。(《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

(二)论温病学家对大青龙汤的化裁——合辛温与辛凉于一剂

温病学家师其法,化裁加减以治温病,发展新方甚多。其著者如刘河间之防风通圣散……陶华之三黄石膏汤……吴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荆芥代麻黄,用大力子、桔梗代杏仁,用苇茎、银花、连翘、竹叶代石膏,去桂枝、姜、枣。(《伤寒论方运用法·麻黄汤类方》)

(三)大青龙汤加味治小儿肺炎

白某,女,1岁。患儿出生后反复感染肺炎……此次发作,病已3日,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鸣。体温39.8℃(肛),急性病容,面色较苍白,肢冷,神委,环口青紫明显,极度烦躁,气促鼻扇,呼吸40~50次/min,心率160次/min,两肺密布细湿啰音及捻发音,肝在肋下约3cm,舌苔薄白,脉细滑。诊断:毛细支气管炎,喘息型肺炎。风邪闭肺,痰浊中阻。治拟疏风宣肺豁痰。

麻黄 9g,杏仁 9g,甘草 9g,桂枝 9g,白芍 5g,石膏 30g,白芥子 9g,莱菔子9g,葶苈子 18g,前胡 9g,防风 15g,姜半夏 15g,苍耳子 6g,桔梗 3g,夏枯草 15g,生姜9g,大枣4枚。2剂。热已降,咳减,气急鼻扇已平。苔白脉滑数,两肺啰音减少,但夜寐不安。再予宣肺豁痰。上方去夏枯草,加黄芩9g、磁石30g、夜交藤30g,5剂。三诊又用前方加减7剂而愈。(《历代名医医案精选·王玉润医案》)

(四)大青龙汤治痰饮化热

周,二十二岁。正月初七日。六脉弦紧,右脉沉取洪大。先从腰以上肿,舌白滑,喘而咳,无汗,从温饮例之大青龙法减甘药,为其重而滞也。

生石膏末一两,杏仁(去皮,留尖)五钱,桂枝五钱(炙),甘草二钱,细辛二钱,大枣(去核)二枚,麻黄(去节)六钱,生姜三钱。

煮成三杯,先服一杯,覆被令微汗佳,得汗即止后服,不汗再服第二杯,如上法。

十一日,溢饮,脉紧无汗,喘咳浮肿,昨用大青龙汗出肿消,喘咳减。与开太阳合阳明法。(《吴鞠通医案·痰饮》)

(五)大青龙汤治外感风寒肺有郁热证

病人男性,28岁。体温39.5℃,虽值炎暑,裹被单仍恶寒,肌肤干燥,烦躁不得眠,扬手掷足,频呼周身骨痛,胸口不适,头项强痛,不能转侧,渴喜热饮,面色赤,痰色白而质稠黏,咳不畅,口淡,舌苦尖白根薄黄,脉浮数有力,大便3日未行。方用:生麻黄12g,桂枝6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30g(先煎),生姜6g,红枣12枚。服1剂。上午10时服头煎,1小时后汗出渐多,头面如蒸,衫裤尽湿,去盖身之被单,汗出渐减,停服二煎。夜安睡,晨醒,各症如失。(《伤寒论方运用法·麻黄汤类方》)

(六)大青龙汤加味治溢饮肺部感染

男孩,3岁。半月前身发湿疮。某日,天气闷热,在户外玩耍,忽大风转凉,因而受寒。次日,湿疮收,发热,咳嗽。服中药数剂,无效。几日后,面目逐渐浮肿,气喘不得卧。头面目、四肢及阴囊均浮肿,腹膨有鼓水音,发热(肛温39℃),无汗,厌食,烦渴,上气喘咳,不得平卧,颈间脉跳动显著,小便涩……舌苔白,舌尖红,脉沉弦而数。此风寒致湿疮内攻之溢饮,宜大青龙汤。为防虚,加防己、黄芪:生麻黄6g,桂枝3g,杏仁6g,炙甘草3g,生石膏12g,先煎生姜3g,红枣12枚,黄芪10g,木防己10g。服1剂。

二诊:服药后,从夜至晨,全身不断汗出,衣衫尽湿。药后3小时即见小便畅通,量多,一夜五六次,大便2次,咳喘除,能平卧,腹转松,全身浮肿消去大半……改方用(五苓散加味):猪苓12g,赤苓12g,泽泻10g,生白术12g,桂枝6g,白芍6g,知母10g,木防己10g。服2剂。又用黄芪10g、红枣10枚,每日煎汤服之,调理1周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麻黄汤类方》)笔者注:本证可能是急性肾炎。

(七)大青龙汤现代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病,如流感、麻疹、肺炎、急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翟氏以本方加附子治乙型脑炎30例,认为乙型脑炎患者有不少属太阳少阴并病,主症为壮热无汗,肢冷,舌润苔白,脉浮或细弱。(《伤寒经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二 小青龙汤证

[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太阳病中篇第40条)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太阳病中篇第41条)

[发微]

(一)主旨

小青龙汤证咳与喘的辨证,以及不宜用麻黄的证候。小青龙汤方的配伍,麻黄、细辛的用法。

(二)小青龙汤证的辨证分析

小青龙汤证是由外感风寒而引起的水饮(痰饮)在肺的证候,简称“外寒内饮”;也就是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因外感风寒而发作,有发热恶寒、咳嗽气喘、咳痰稀白等症状,不是缓解期,也不是因继发感染而出现咳痰黄稠、舌红苔黄、发热恶热等痰饮化热的证候。可以说,在小青龙汤证之中,有一大部分是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的继发感染,但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的继发感染并不都是小青龙汤证。只有中医辨证属于外感风寒、肺有寒饮的才是小青龙汤证。

此外,应注意小青龙汤证是以咳嗽为主症,不是以气喘为主症的。咳而不喘的可以用小青龙汤,气喘为主症的要慎用小青龙汤,虚喘则不可用小青龙汤。《伤寒论》原文“若喘,去麻黄”就是指虚喘。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症状,剑突下即中上腹有痞闷感,也就是原文所说的“心下有水气”,古代所说的心下这个位置相当于剑突下及中上腹。这是肺有痰饮、肺气失于宣肃所致,有一定的辨证意义。

(三)小青龙汤的配伍

小青龙汤的配伍方法有3个层次的意义:

1.包含了治疗痰饮咳嗽的3个基本方法

即辛以散之,用干姜、细辛散肺中之寒饮;酸以收之,用五味子收耗散之肺气;甘以缓之,用炙甘草缓肺气之冲逆。

2.治疗寒饮的辛温升散与收敛和降相结合

即用干姜温散寒痰(适用于咳痰稀白者),用细辛温散风寒,温化水饮,止咳化痰。以上二味属于辛温升散。半夏温燥湿痰,和降肺胃之气(适用于痰多咳嗽,痰稠、口干者少用或不用),五味子敛肺气、纳肾气,能止咳定喘。以上二味属于收敛和降。

3.既能治外感风寒又能治痰饮的四味药

麻黄与桂枝、甘草相配为麻黄汤的配伍法,桂枝与芍药、甘草相配是桂枝汤的配伍法,四味药合用可以温通阳气,发散风寒,治疗表证的发热恶寒,无汗或微微有汗均可应用,阳气虚而多汗者不宜。这四味药对痰饮也有治疗作用,麻黄能宣肺平喘祛痰,桂枝能通阳化饮、平降气机冲逆,芍药与甘草相配,通过柔肝缓急能平喘止咳,甘草能润肺止咳化痰。甘草在小青龙汤中有多方面的作用,通阳解表,温化痰饮,缓急平喘与润肺化痰止咳,不要简单地认为仅仅是调和诸药而已。总之,小青龙汤方的药物配伍是比较复杂而有精深意义的。

(四)小青龙汤方的药物剂量问题

在《伤寒论》原文中,小青龙汤8味药中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细辛、干姜6味药的剂量都是三两,半夏用半升,约重42g,五味子也用半升,约重38g,均接近三两。近年有报道称,用小青龙汤,8味药的剂量以等量效果最好。这8味药的用量也可根据证情做适当调整:痰多者重用干姜、半夏,新咳甚者重用细辛,久咳甚者重用五味子,痰多气急重用麻黄,外感有汗用炙麻黄,虚喘不用麻黄,外感无汗可去芍药,有哮鸣音宜重用芍药、甘草,咯血宜去桂枝。目前临床上大都畏用细辛与五味子,试看《吴鞠通医案》,五味子治痰饮的用量,小量用一钱,中量用三钱,最大量用六钱,一般略小于芍药、桂枝。张锡纯用小青龙汤,方中麻黄、桂枝各用二钱,五味子用一钱半。至于细辛的用量下文将专题分析。

(五)细辛的毒性与剂量问题

《名医别录》与《本草纲目》均言细辛辛温无毒,《神农本草经》未言有毒。近年药理研究证明细辛有毒。王智华报道[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9):2]:细辛的有毒成分为黄樟醚,有很强的挥发性。煎煮10分钟留存1/4,煎煮20分钟留存1/12,煎煮30分钟仅存1/50。按照一般中药煎药方法,药汁中黄樟醚残留量极微,已不足以引起中毒。而细辛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的挥发性较低,煎煮30分钟,含量虽减仍有治疗作用。由此可知《伤寒论》中将较大剂量细辛用于汤剂是合理的。细读仲景著作,没有一个散剂用细辛,只有一个蜜丸方(《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的赤丸)用微量细辛(细辛量为丸方全量的1/11),一次服用量仅为麻子大三丸,取效不再服,十分慎重。

(六)后世何以畏用细辛

可能由于宋代陈承《本草别说》中记载了服用细辛粉末致人死命之事。《本草纲目·草部·细辛》引用上书:“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塞不通者死。近年开平狱中曾治此,不可不记,非本有毒,但不识多寡耳。”后人没有注意“单用末”三字,连煎汤也不敢超过一钱,“细辛不过钱”之说传诵成习,混淆了细辛研粉吞服与煎煮服汤的剂量的区别。

(七)小青龙汤方后的简单解释

1.口渴故去温燥的半夏,加生津润燥的天花粉(即瓜蒌根)。

2.微利是大便稀溏而不爽,是肠道有水饮而气机不利。麻黄松弛肠道平滑肌,不利于流通肠道气机,故去麻黄,加荛花既能泻水饮又能通利肠道气机。

3.噎是指老年痰饮,久病气虚,胸部阳气不利所致,故去麻黄而加温阳的附子。

4.小便不利、少腹满是有小便而排尿不畅,乃气化失司,水饮停留下焦,多见于老年阳虚患者,故去麻黄而加茯苓。

5.此喘是指虚喘,故应去麻黄,加杏仁平喘效力显然不足。

(八)关于荛花

《本草纲目·毒草类》荛花条气味栏载:苦寒有毒。发明栏中载:“[时珍曰]荛花盖亦芫花之类,气味主治大略相近。[宗奭曰]张仲景《伤寒论》以荛花治利者,取其行水也。水去则利止,其意如此。”芫花条气味栏载:“辛温有小毒。”主治栏载:“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

[医案医话选]

(一)小青龙汤治痰饮

某氏,内饮招外风为病,既喘且咳,议小青龙法。

桂枝三钱,麻黄(蜜炙)一钱,炒白芍一钱五分,干姜三钱,细辛八分,半夏三钱,炙甘草一钱五分,制五味一钱,茯苓块三钱。煮三杯,分三次服。

痰饮喘咳,前用小青龙业已见效,但非常服之品。脉迟缓,议外饮治脾法。(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笔者按:《吴鞠通医案·痰饮》有15个医案用小青龙汤,但其中13个医案去麻黄、细辛,1个医案单去麻黄,用小青龙汤全方者仅此一案。

(二)小青龙汤加味治痰饮哮喘

任男,痰饮并发哮喘,痰饮已成宿疾,哮喘则有时发作,多作于春秋气候剧变之时。上海地滨大海,尤易发作。此二者,皆少根治之法。今予小青龙汤。

生麻黄6g,淡干姜4.5g,细辛3g,川桂枝3g,杭白芍9g,五味子6g,姜半夏9g,粉甘草 3g,炙紫菀 9g,远志 4.5g,白芥子 9g,白果 9 枚(去壳)。

二诊:加味小青龙汤两服后,气平,咯痰仍薄。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改用其他温化寒痰之剂)。(《章次公医案·咳喘》)

(三)小青龙汤治外感诱发眼病宿疾

病人女性,30岁。(10余年前有左眼红肿宿疾)5日前淋雨湿身,次日见咳嗽,咳时牵引两胁及少腹作痛,痰稀薄如水,色白。前日起左眼羞明,视物不清,大眦赤脉侵睛,角膜表面失去光泽,混浊而粗糙,略有痛感,眼屎少……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而滑,中微黄,脉浮弦。证系风寒外感,水饮内停,诱发眼病宿疾,宜先用小青龙汤治其外,后治宿疾眼病。生麻黄10g,干姜10g,细辛10g,五昧子10g,法半夏10g,桂枝10g,芍药10g,炙甘草9g。服1剂。(笔者按:方中8味药的用量基本相同)

二诊:服药当日晚上见灯光不甚羞明,泪水减少,夜睡得微汗。今晨觉咳畅痰顺,视物清,角膜混浊程度亦减,续予原方1剂。共服3剂,各症除。(《伤寒论方运用法·麻黄汤类方》)

(四)小青龙汤之药性偏温,宜加石膏论

而外感痰喘之证又有热者十之八九,是以愚用小青龙汤三十余年,未尝一次不加生石膏。即所遇之证分毫不觉热,亦必加生石膏五六钱,使药性之凉热归于平均。若遇证之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则必加生石膏两许或一两强。(《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

(五)汉方医论小青龙汤的主治

主治因感冒引发宿病的哮喘性咳嗽,可用于急性浮肿、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肺炎、湿性胸膜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关节炎、结膜炎等。(《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小青龙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