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西湖区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西湖区位于杭州市区的西部,北与余杭区接壤,西与富阳区交界,东连城区,南临钱塘江与滨江区隔江相望,辖区总面积312km2(含西湖名胜风景区),辖2个镇、10个街道,常住人口69万人,外来人口30余万,201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1 001.61亿元。西湖区是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拥有西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两大国家5A级景区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泠印社等知名景点及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多个高校,人员流动频繁。

西湖区曾是血吸虫病流行区,历史上曾有5个乡镇(现6个镇街)流行血吸虫病,历史有螺面积944 050m2,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于1971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84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后转入巩固监测阶段,至今血防成果巩固。

一、调查与质控

为进一步掌握区钉螺分布情况,根据《浙江省卫计委关于开展浙江省钉螺调查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血防中心关于下发〈浙江省钉螺调查实施细则〉的通知》(浙血防[2016]8号)精神,西湖区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对古荡街道、留下街道、三墩镇、蒋村街道、文新街道、西湖街道等6个镇街42个历史血吸虫病流行村开展钉螺调查工作。

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分别于2016年8月、11月参加省血防中心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培训结束后即组成钉螺调查小组。调查小组由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方病管理人员和村干部或血防专员组成,分别到每个历史血吸虫病流行镇街或村社开展现场调查。在钉螺调查过程中,对所有开展调查的环境记录当时的环境类型、植被类型等信息,绘制各个环境条块分布图,并计算环境面积,按省血防中心要求将相关资料录入到相关数据库。杭州市疾控中心多次对西湖区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针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如期完成钉螺调查工作。

二、结果和讨论

(一)钉螺孳生环境调查

1.历史钉螺孳生情况

通过收集历史资料、整理螺情信息和现场勘查,本次调查历史有螺环境97处,累计环境面积为47 388 170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944 050m2。流行类型以水网型为主(85处环境),历史累计有螺面积891 585m2,环境数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分别占全区87.63%和94.44%,其中最小有螺面积为350m2,最大有螺面积为58 300m2;其次是山丘型(12处环境),历史有螺面积52 465m2,分别占全区环境数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12.37%和5.56%,最小有螺面积为500m2,最大有螺面积为14 606m2。首次发现钉螺是在1954年,并查到感染性钉螺,有螺面积466 737m2。1966年最后一次查到感染性钉螺。1989年在西湖街道洪春桥附近的河渠中查到12 500m2有螺面积,密度300只/0.1m2,解剖500只,未发现阳性钉螺,经过3年的药物、土埋灭螺。最后一次查到钉螺是1991年,查到有螺面积60m2,进行彻底土埋灭螺,此后没有再查到钉螺。详见表2-37。

表2-37 西湖区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基本情况

2.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西湖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行政区划不断变更,拆村建居,42个历史有螺村、97处环境大部分已拆迁改造成居民小区、公园、学校、公路等,没有发现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即全区无Ⅰ、Ⅱ、Ⅴ类钉螺孳生环境,全部为Ⅲ、Ⅳ类环境。

Ⅲ类环境:全区有Ⅲ类环境57处,累计环境面积3 128 970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362 688m2,环境数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分别占全区58.76%和38.42%。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三墩镇原来的5处水田环境变成了现在的公路和苗木地,蒋村街道深潭口村、三深村等8个村社集体搬迁改造成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部分环境改变成塘堰和滩地,存在适宜钉螺生存环境。详见表2-38。

表2-38 西湖区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Ⅳ类环境:全区有Ⅳ类环境40处,累计环境面积44 259 200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581 362m2,环境数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分别占全区41.24%和61.58%。从环境演变来看,原来的12条沟渠和20个水田因城市发展的需要,拆村建居,基本改造成不适宜钉螺孳生的居民小区、道路、写字楼等。基本情况见表2-39。

表2-39 西湖区Ⅳ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以上结果显示,西湖区41.24%的环境处数已彻底改变,变成不具备钉螺孳生条件的Ⅳ类环境,但适合钉螺孳生的Ⅲ类环境还有57处,以河道和湿地为主,因此Ⅲ类环境将是今后血防查螺工作的重点。

(二)钉螺分布调查

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5个历史血吸虫病流行镇街42个行政村,历史有螺环境97处,历史累计有螺面积944 050m2,其中40处环境已彻底改造,另57处环境中部分已被改造,均为Ⅲ类环境,主要分布在4个街道9个历史流行村。现环境面积最多的是三墩镇,面积有118 065m2,占72.63%;其次蒋村街道40 200m2,占24.73%;最后是留下街道和西湖名胜风景区,分别是2 250m2和2 040m2,各占1.38%和1.26%。环境类型以其他、滩地和塘堰为主,植被类型主要为其他(树、杂草、苗木等混合植被)、树林和芦苇,共计环境面积162 555m2,未发现钉螺孳生环境。基本情况见表2-40~表2-42。

表2-40 西湖区不同流行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2-41 西湖区不同植被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2-42 西湖区不同环境类型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2.现场调查结果

对所有应查条块共计162 555m2环境面积开展调查,系统抽样调查共查450框,环境抽查调查共查28 947框,均没有查到钉螺。其中,在三墩镇46处环境抽查调查26 059框,蒋村街道8处环境抽查调查1 174框,留下街道1个系统抽样调查450框,环境抽查调查900框,西湖名胜风景区2处环境抽查调查814框。详见表2-43~表2-45。

表2-43 西湖区不同流行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2-44 西湖区不同植被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2-45 西湖区不同环境类型钉螺调查结果

综上分析,西湖区历史上有6个血吸虫病流行镇村42个行政村,流行区域局限于西北半部,来自余杭的溪流与水网地带河川构成水系,钉螺类型以肋壳钉螺为主,少部分为光壳钉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944 050m2。首次发现钉螺是在1954年,并查到感染性钉螺;最近一次查到钉螺是在1991年,但没有查到活钉螺。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行政区划不断变更,随着拆村建居、美丽乡镇工作的推进,西湖区41.24%的环境处数已彻底改变,变成不具备钉螺孳生条件的Ⅳ类环境,如古荡街道已改造成居民小区、公园、学校、公路等,但仍有适合钉螺孳生环境57处,分布在三墩镇、西湖名胜风景区、蒋村街道和留下街道,以河道和湿地为主。调查发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横跨西湖区和余杭区,大部分位于西湖区蒋村街道,东经120.055 86°,北纬30.257 09°,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为11.5km2,区内约70%是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水网密度高达25km / km2。该湿地曾是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221 060m2,累计病人数712例,历史上被称为是“钉螺的老窝、血吸虫病的祸根”。西溪湿地多年平均气温16.2℃,平均相对湿度75%~85%,植被丰富,陆地绿化率达85%以上,以田间杂草群落和湿地植被为主。其特有的生态系统为钉螺的生存、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5A级景区,来自全国各地游客不断增多,随着旅游业发展,周边流动人员也不断增加。同时,在湿地公园建设开放过程中,不断有外来植物和植被引入,存在钉螺输入的潜在危险。另外,三墩镇正在进行“三拆一改”和“美丽乡镇”的建设,一些引进的苗木也存在钉螺输入的风险。因此,全区应以国家西溪湿地公园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为重点,继续做好螺情和病情监测,对于引进的水生植物,在移植栽种前,相关部门做好钉螺的检查,严防血吸虫病疫区钉螺夹带流入,同时加强湿地内粪便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钉螺和传染源的输入,巩固西湖区来之不易的血防成果。

章华米1 胡小炜1 郑萍2 谢宇琼3 叶庆庆4

1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西湖区蒋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西湖区三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西湖区留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