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梯级开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既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湿地对维持河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有重大意义,被称为“地球之肾”。河流梯级开发会影响河漫滩湿地的水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影响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甚至可能导致湿地干涸消失,如阿姆河与锡尔河终点交汇处的咸海[70]。梯级开发对湿地的生态影响,与湿地类型及其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
水库蓄水和调洪改变了河道累积合力,使流入下游湿地的水量和频率都受到很大影响,导致湿地动植物的生境受到破坏,使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和结构发生改变,并且引发更大范围的生态累积效应,进而导致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Gehrke等[71]、Kingsford和Thomas[72]研究表明,澳大利亚麦考利河(Macquarie River)上的Burrendong坝建造后,下游麦考利湿地(Macquarie Marshes)水量大大减少,湿地面积萎缩,本地鱼种和水鸟栖息地都相应消失;1949~1991年,湿地中心地带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面积减少14%,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减少40%,相应地长出了旱地植被[73];原生的虫纹石斑鱼(Maccullochellapeeli)减少,水中只剩下106种本地鱼类;湿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影响了群栖水鸟类(如鹮(Thaumatibisgigautea)、白鹭(Ardeaalba)和苍鹭(Ardeacinerea)]在整个大洋洲大陆的数量。麦考利湿地东北部的水鸟种类和丰富度也正逐年减少和降低[71,74]。学者对大洋洲墨累河(Murray River)流域莫伊拉湿地(Moira Marshes)的研究发现,湿地植被如赤桉、二色桉(Eucalyptus Largiflorens)等桉树栖息地生境都受到梯级开发的破坏,湿地植物群落的组成、生长和再生都受到洪水量减少的影响[75-76],如需要经常性洪水的植物[如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减少,而能够适应较长无洪水周期的二色桉在边缘地带替代了赤桉;乔木层树冠和再生情况的改变,增加了死亡率;鱼、水鸟、蛇和水蛙的数量也大量减少,最终影响到整个湿地生态系统[77-79]。吴龙华[80]、朱海虹[81]研究了三峡工程对下游鄱阳湖湿地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减泄流量(10月)和增泄流量(3~4月)都会影响鄱阳湖湿地的水位,从而使湿地候鸟保护区滩地生境发生改变,影响候鸟的迁徙、觅食和栖息。邝凡荣[82]研究表明,三峡建坝发挥“拦洪补枯”的作用后,洞庭湖枯水期的水位有所抬高,导致洲滩湿地减少,从而减少了珍稀候鸟的有效越冬空间(枯水期正好是珍稀候鸟在洞庭湖的越冬期),给鸟类的栖息和生存造成了不利影响。
梯级开发后,无规律的洪水模式变成了规律的泄洪模式,使河流下游间歇性湿地成为常年湿地[83]。间歇性湿地有利于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而梯级开发后,缺乏周期性洪水的间歇性湿地的动植物多样性降低,对当地鱼类和水鸟的食物供应量产生很大影响[84-85]。
蓄水导致河流上游的湿地被淹没,原有动植物的生境和栖息地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逐渐发生转变。有研究发现,梯级开发淹没上游湿地后,适应平静湖水的物种逐渐代替无脊椎动物种群成为优势种。与淹没前的间歇性沼泽生境相比,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有所减少[84,86],而漫滩区的桉树和蓼属植物则死于长期水浸。据统计,由于长期水淹,马兰比吉河(Murrumbidgee River)部分湿地的14种水鸟数量下降和2种水鸟数量增多[7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