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同学你好:给未来的土木工程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青春恰恰好——学长学姐告诉你

1 在大学,我建议你做三件事

建本942 乔冰

作者简介:乔冰,青岛理工大学建本942班班长,校学生会主席,浙江大学建工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历任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杭州市西湖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乔氏台球企业集团总裁。

978-7-111-68607-1-Part02-1.jpg

收到大学时代的辅导员田砾老师约稿,隔着屏幕,我仿佛又看到了二十出头的她自晨风中迎面走来,笑容中两个小酒窝格外显眼,她问刚刚入学的我:“你叫乔冰吧?咱们是黑龙江老乡”。二十多年前的青春岁月就这样一下子扑面而来。那个叫乔冰的少年,自茫茫林海中走来,即将从抚顺路11号起步,开始对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的探索旅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刚刚展开。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多想拍拍这个少年,问问他要不要通关的攻略,一个可以更快通往财富自由乃至人生自由的秘籍。但是我想,那个少年一定会鄙夷地看着我说:“大叔,不要套路我,我的人生比你想象的精彩”!

是啊,人生哪有什么经验,有的也许只有体验。我们将度过怎样的一生?这像是一个哲学问题,每个人最终都会面对。提前知道问题的答案会更开心吗?提前知道答案就一定会做这个卷子吗?甚至说,人生真的有统一的答案吗?我想,至少于我而言,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没有谁的人生会成为另一个人人生的样板,没有什么样的结果天生优越于他人的结果。人生如逆旅,我们都是行者,阅尽千帆,无非是获得一份内心的充盈。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即将步入大学校门的小师弟师妹们,或者说二十多年前的“我”,有什么话要说呢?

当然有话要说,但我能给的不是攻略和秘籍,而是回望来时路的一些体会。希望这些体会能够让你们这些年轻的灵魂变得更加真实、有趣,我指的不是现在,而是历尽世间的坎坷、岁月的打磨后,依然生机勃勃。

第一,你们要学会对自己诚实。中国传统的教育往往侧重于对他人诚实,但是其实幸福的人生,更需要对自己诚实。要学会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一定非得夜深人静,但是一定要赤诚相见,别藏着掖着,别涂脂抹粉。你喜欢什么?你不喜欢什么?你怎么样才快乐?你什么时候不快乐?这些问题与他人无关,与比较无关,那是内心最原始的呼唤。但是可惜,如果你不努力学会聆听,这呼唤声往往会被周围的噪声所淹没,虚荣、焦虑、胆怯等都会挡在你和自己的内心之间,喧嚣之极。人往往到了最后才想明白,我们都不是为别人活着,那些赞扬、吹捧、诋毁、鄙视都是浮云,只有按照自己内心活着的人才会拥有自己满意的人生。而这,需要你们从大学开始就训练自己。

举个有点“凡尔赛”的例子吧,我其实是一个特别会考试的人,田砾老师找我约稿时的原话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当年总考第一吧?”说实话,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或者留校真的是挺不错的选择,感觉当时教专业课的不少老师活得特别潇洒,也让这条路对于年轻的我来说金光闪闪。可是不知道怎么,一想到自己要盖一辈子房子,就莫名其妙地有点淡淡的哀伤,是的,没有用错词,就是心里面总是有点自己给自己读悼词的感觉。后来我就不停地发呆,想啊想,我想明白了,问题不是出在盖房子上,而是出在一辈子上。我就是一个特别好奇、特别敏感、特别神经质的人,我怎么能够快乐地一幢楼两幢楼三幢楼地一辈子重复下去呢?我觉得我更擅长的是盖一幢楼、然后拆一幢楼、然后打印一幢楼、然后再去月球上盖一幢楼,反正别重复,一旦重复肯定会厌烦。也许有人会问,这不是离经叛道吗?这和你学的专业沾边吗?没办法,如果忠于自己的内心,内心告诉我的就是这些。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就活得挺拧巴的,尽管老是考第一却总觉得学习没用。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学生会这个组织太适合我了,这里干好了,毕业后走仕途,然后就有能力塑造一座城市甚至更大的区域,这个方向太有想象空间了。我的内心一下就兴奋了,那种找到道路的愉悦,是可以和初恋时的心情相提并论的。后面我的人生经历也证明,我确实是一个天生爱折腾、能折腾的人,而大学时代学生会主席的经历,对我后面的折腾人生而言,是非常宝贵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开局之作。

聆听自己的内心,并遵从它的指引,这是我的第一条建议。

第二,趁着年轻,多尝试。大学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它像社会,又不是;你看起来不是孩子了,但其实还很幼稚。这是一条通往生活海洋的长长的滑梯,你得在落水之前调整好姿势。是一个猛子扎入深海享受海底的风光,还是整个肉身平拍在海面上摔个七荤八素,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期间你是不是提前训练了自己。你想去设计院工作吗?那么别错过寒暑假去设计院实习的机会,也许你担心自己什么也不会,但是一定好过你毕业后面对设计院的计算机时自己大脑一片空白。得益于认真地实习,你有可能比你同期入院的小伙伴更快地适应设计院里的日常,然后一步快,步步快。你想早点实现财富自由吗?为什么不试试给新生准备点生活必需品、历年优秀笔记之类的赚点小钱?赚多少无所谓,赚钱的原理和过程其实是类似的。更重要的是,哪怕你的各种尝试搞砸了又怎样?学生时代的试错,是成本最低的。

别怕错,一直做。这是我给出的第二条建议。

第三,多读书多思考,学生时代读的书,会影响你的一生。多读书,有点类似于老生常谈,但其实好的读书习惯是带着思考去读书,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就读透它、想透它。现在回头想想,对我后面的路影响最大的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当年被我们简称为“马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对这本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枯燥的书特别喜欢,对里面提及的一个个哲学原理、哲学流派很着迷。因为喜欢“马原”,我去图书馆借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去看,其中就包括《毛泽东选集》。当年的我震惊于马克思主义可以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深刻改变,震惊于一个从湘潭农村走出来的少年可以因卓越的思想而领导中国,这是我第一次被思想的力量所震撼,也为我日后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过时了吗?当然不,一个曾经几十人的政党可以在几十年时间内赢得全国的胜利,还有比这更激动人心、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吗?说实话,那段时间我看的哲学方面的书,要比专业课的多,可以说是如饥似渴。那种像海绵吸水一样的学习状态,太愉悦了。我后来于浙江大学毕业后在政府工作,再后来又创办企业,走出了一条外人看起来独辟蹊径的道路,其实,都要归功于当年痴迷的书里教给我的方法论。因为书籍对我的改造,我的思维确实和一些身边的同龄人不太一样,因为我相当于站在那些思想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们学习到一些皮毛,也是可以受益终身的。

当然,每个人兴奋的方向不是一样的,但是读书的感觉应该是一样的。大学时最容易有空杯心态,最有时间系统学习。所以,不拘于专业书还是“杂书”,找到自己的兴奋点,钻研下去,定会受益匪浅。这里给有志于今后实现财富自由的小伙伴一个读书建议,读读《定位》、读读《毛泽东选集》,师兄的一点点小成绩,都得益于这两本书,也希望你们可以开卷有益。

好了,未曾谋面的小师弟师妹们,师兄的啰嗦就到此为止了。愿你们的人生从母校起步,步步精彩!愿母校长青,以你我为荣!

编者按:乔冰是我毕业留校后带的第一届学生。论学习,他总拿第一从未失手;论从政,他是同级别干部中最年轻、最有能力的;论经商,事业版图不断扩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所以,认真“折腾”吧,人生时时处处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