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脏腑推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小儿脏腑推拿在各流派中的发展

小儿推拿疗法作为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治疗手法,还是在临床辨证方面都在不断发展、提高和完善。但是,由于其学术渊源、师承关系、时间、地域、治疗风格以及对小儿推拿认识等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目前在国内影响较大,为大家所公认的主要有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湘西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河东少儿推拿流派等。现就小儿脏腑推拿在各流派中的发展应用现状总结如下:

1.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

代表人物:徐谦光、李德修(1893—1972)、赵鉴秋、葛湄菲等。

学术思想:

(1)“百脉皆汇于两掌”:该流派认为气血不和为病之根。气血受血脉约束并调节。欲调小儿血脉,两掌为先。考其常用28个穴,头面仅“黄蜂入洞”和“(若)洗皂”,其余全在上肢。建立起“推两掌—调血脉—治百病”的经典理论框架。

(2)抓主诉、用主穴:该流派在临床并无固定程式,强调根据主诉运用穴位。有此证用此推,无此证不用此穴。疾病分型基本与中医儿科和内科相同,各型处方都以针对主诉的穴位为君,久推,先推。

(3)重视纯阳、以清见长。

(4)重脾胃、调中土、长养万物:该流派重视后天脾胃,处处固护脾胃。

该流派传承人赵鉴秋教授与青岛市中医院儿科同仁依据《脏腑图点穴法》,继承发展这项技术并将其与小儿推拿结合,形成了小儿脏腑点穴推拿流派。经过40余年的临床积累,形成了小儿脏腑点穴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泄泻、呕吐、痢疾、便秘、疳积、感冒、咳嗽、咳喘、肠梗阻、黄疸、肾炎、遗尿、尿频、腹痛、面瘫、脑性瘫痪、脑发育不全、脑炎后遗症、脑外伤及脑震荡后遗症、婴儿瘫后遗症、臂丛神经麻痹、癫痫等,对于保健康复、促进生长发育等也有明显效果。小儿脏腑点穴术共九式手法,分别为补、泻、调、压、推、拨、分、扣、按。其特点如下:①手法轻柔深透、以柔克刚,速度每分钟120下左右;②注重气机调理,尤以调理气分为主;③手法简单易学,九大手法,强调分筋辟肉;④疗效显著。小儿脏腑点穴推拿是目前唯一一个较为明确提出小儿脏腑推拿的儿推流派,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代表人物:孙重三(1902—1978)、张素芳、姚笑等。

学术思想:

(1)效验穴位,固定成方:

该流派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如天门、坎宫治外感,太阳治头目诸疾,耳背高骨定惊,天柱骨止呕,肚脐补虚,龟尾调大便,胸八道宽胸,箕门利小便等经验。将经验纳入并固定于相关疾病的治疗处方。为获取疗效奠定了基础。

(2)手体配穴,相得益彰:

“手”指分布于上肢的穴位,除了小儿推拿特定穴外,还包括十四经分布于上肢的穴位,如“心胸取内关”“面口合谷收”等。“体”指分布于胸腹和腰背部的穴位,属成人穴位小儿运用。手穴易于操作,体现传统小儿推拿特色;体穴离脏腑更近,近治作用明显。手体穴位配合,增强了临床疗效。

(3)多重刺激,复式特色:

手法不同,刺激方式不同,作用机制不同。对病症而言,有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之不同,有兼症、合病、新病、旧病之异。理论上需要兼顾,需要多重刺激(多层次、多途径、多方式)以尽快阻断病机。因此,该流派在常规手法和穴位基础上植入了复式操作手法,提高了疗效。

该流派学术观点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强调治疗小儿疾病必须严格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来选取和运用手法、穴位及手法操作,讲究推拿套路,形成“十三大手法”——摇肘、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水底捞月、飞经走气、按弦搓摩、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猿猴摘果、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赤凤点头、凤凰展翅、按肩井。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善于应用脏腑理论分阴阳,认为分阴阳可以“调阴阳,和气血”;善用指三关,认为推指三关可以“和血通关,平肝胆之火,除大肠之热”;善用体穴,近距离调理脏腑病症,增强疗效,可见小儿脏腑推拿理念一直贯穿于该流派诊治全程。

3.湘西小儿推拿流派

代表人物:刘开运(1918—2003)、邵湘宁、彭进等。

学术思想:

(1)遵从古训,次第分明:

对照明清时期小儿推拿著作,湘西小儿推拿流派在操作部位(次第)、主要穴位和手法、套路运用与变化等方面最能反映明清时期主流小儿推拿原貌。

(2)以五脏为中心,诊治不离五脏
1)审症归经、以经治症:

人以五脏为中心,疾病不离五脏,抓住五脏,就抓住了疾病本质。该流派以五脏归类小儿常见症状,如咳嗽、流涕、气喘归于肺;厌食、腹泻、疳积归于脾;惊风、癫痫、夜啼归于心、肝;遗尿、五迟、五软归于肾等。归于某一脏,就治某一经,直接切中脏腑病机。

2)五脏协调,全面调理:

虽然疾病归某经,主攻有方向,但要获取疗效必须根据五脏相互生克关系进行全面调节。该流派创立了抑强扶弱、补母泻子的五经助制推拿法。

3)顺应五脏,以平为期:

五脏各有特点。小儿“心肝多有余,脾肾常不足”,肝多风,心主惊,脾主困,肾为虚。所有这些在五经补泻中均得到体现。

(3)有开有阖,开阖得宜:

“开”即开窍,“阖”即关窍。开则开通经穴,激活气血,利于感知和传导。阖指结束时关闭经穴,让人体相对独立,让治疗信息持续作用。

五经推拿是刘氏推拿经验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病症(包括相应腑病)。五经是指与五脏相应的五个穴位,各穴位置在相应手指的螺纹面,从拇指至小指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和脏象学说是刘氏旋推五经法运用的理论依据。刘氏十分重视五行生克的关系和小儿五脏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和五脏病候的虚实,提出:脾经宜用补法,不宜用清法(即泻法),若用清法,清后要加补法;肝经、心经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若用补法,补后要加清法;肺经既可用清法,亦可用补法;肾经宜用补法,不宜用清法等,从而确立补母、泻子,或以补为主,或以泻为主,或补泻兼施的具体治法,并确定适度的手法次数与疗程,从而对五脏进行系统调控,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刘氏虽未明确提出小儿脏腑推拿,但脏腑推拿理念是湘西小儿推拿流派的核心学术思想,一直贯穿于该流派的始终。

4.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代表人物:张汉臣(1910—1978)、田常英、张锐等。

学术思想:

(1)稚阴稚阳,用心呵护:

该流派认为小儿生命力脆弱,易受伤害,易于夭折,扶助正气为儿科第一要务。为此常用补肾水、补脾经。正气包括阴阳,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故寒温不宜太过,补泻不可过猛,务使阴平阳秘。为此,清法常配合温法,泻法常配合补法。

(2)重望诊,审“滞色”:

该流派注重望小儿神、色、形、发和苗窍。在望色中建立起关于“滞色”的标准、分类、意义、观察方法和与之相应的小儿推拿治疗体系。

(3)倡辨证论治:

张汉臣较早接受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积极引入小儿推拿中。建立起辨表里、寒热、虛实和脏腑,以确定疾病深浅、病位、病性、趋势,最后总以阴阳的诊病程序。并分别与传统治疗八法对应。“理—法—方—推”环环相扣。

(4)重视实证,探寻机制:

张汉臣系统学习并接受了现代医学,将其运用于小儿推拿。

1)口腔内望下唇黏膜(虫症)、两颊黏膜(麻疹)、腮腺管口(腮腺炎)等。眼、耳、鼻、喉病症建议专科检查。咳嗽、气紧要求听诊、拍X线片。发热査血等。

2)对常用57个穴位进行解剖学研究与定位。

3)开创小儿推拿实验,探讨小儿推拿机制。分别进行了补脾经、逆运内八卦等的机制研究,开创了小儿推拿实验先河。

5.河东少儿推拿流派
(1)少小有别:

传统小儿推拿多用于0~6岁的小儿。因扁鹊所救虢国太子当为少年,为此,该地区俗称“少儿推拿”,将其对象规定为0~14岁。

(2)防重于治:

该流派创少儿防病评价和调理体系。以五行盛衰判断小儿体质。提出了体质调节不离五脏,抑强扶弱,贵在平衡等观点。

(3)先后天统一:

该流派认为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先后天实不可分。由于神阙本为先天通路,又是后天元神所舍,故有“先后天统一于神阙”之说。

(4)经络系脏腑,命根在于脚:

该流派认为脏腑深藏体内,手法难以撼及。但脏腑发出经络,经络布于皮部,故循经络可以调脏腑。人体纵向分上、中、下三部,该流派重视足部,强调足部推拿。

综上所述,无论是赵鉴秋教授的小儿脏腑点穴,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手体配穴,湘西小儿推拿流派的五脏协调、全面调理,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的重望诊、倡辨证论治,还是河东少儿推拿流派以五行盛衰判断小儿体质,提出体质调节不离五脏、抑强扶弱、贵在平衡,其皆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因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各种小儿脏腑病症。因此,可以说小儿脏腑推拿一直贯穿于整个小儿推拿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根植于小儿推拿各流派学术思想,并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