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国家级名老中医王国斌做临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王国斌学术思想

第一节 五脏相关论

王国斌教授“五脏相关论”的学术思想,即在诊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五脏兼顾,主次分明,弃一不可。“五脏相关论”是对中医五行学说整体统一论思想的总结与升华,同时又是中医诊断学整体审察原则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接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脉等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医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五脏的五行属性归属,不仅用于阐释五脏的功能特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即五脏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递相制约的关系。例如,心火生脾土,可用以说明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心火为脾土之源,故补脾土之时,必兼补心火,以求“源足则流长”。肾水生养肝木,用以说明肾精化生肝血,肾水为肝木之源,补肝血之时,必补肾精,以求“精血互化”。五脏之间生克异常会导致病理的传变,例如,在肾虚时,可能影响到肾精与肝血的互资互化,而致肝肾精血不足,也可因肾阴不足,不能滋充肝阴,而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水不涵木”之证。一般认为由于肝气郁结,影响到脾胃运化功能,出现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口苦吞酸,嗳气泛恶,大便溏泄等症状,称作“木旺乘土”,以上均说明了五脏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制约的关系。

整体观思想还体现在中医诊断的过程中,即整体审察。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构成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而且也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了统一关系。整体审察,一方面是指通过四诊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要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动状况,不仅应对局部的病状进行详细的询问、检查,而且要通过寒热、饮食、二便、睡眠、精神状况、舌象、脉象等,了解全身的情况,同时还要了解病史、体质、家庭、环境、气候等对疾病有无影响。另一方面是要求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不能只注意到当前的、局部的、明显的病理改变,而忽视了时间、地点、疾病的特殊性,还要从疾病的前因后果、演变趋势上加以考虑。

王国斌教授将该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对疾病的辨证论治起到了全面科学的指导作用。具体陈述如下:

一、“治肝当固肾”

王国斌教授认为,肝为“双刃剑”,肝既为人之先天也为人之后天,因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肾同源,化生精血,同时肝又有助于后天脾胃的消化功能。在治疗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方面,王国斌教授认为,“治肝尤当固肾”

临床治疗乙型肝炎大多重视其横传规律(肝→胆→脾→胃),即在治疗乙肝的同时,只顾护其脾胃功能,而忽视了肝脏有病,亦可伤肾的纵向传变,不能及时顾护肾脏功能,尤其慢性乙肝,失治误治,每致肾脏受损,才予以顾护,可此时多属乙肝晚期。从肝肾的生理特性而言,肝藏血,体阴而用阳,然阳性往往易动易亢;肾藏精,宜封藏,而不宜泄,但精气往往易泄易损。因此,临床上多见肝肾阴虚之证。王国斌教授经过多年肝胆病防治研究发现,肝肾阴虚为肝炎后肝硬化的基本病机,于是他将一贯煎作为治疗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的基础方,并通过加减化裁,研制出软肝宝片,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二、“治心当理脾胃”

生理上,心属火,脾(胃)属土,火能生土,俗称母子关系,二者彼此为顾,关系紧密。需注意的是,正是二者生理上的密切关系,规定了其病理上的相关性。脾胃升降当关乎全身,心机运作亦不例外,心病多由心气心阳不足或心阴心血亏耗、脉道不通、心神失养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心气、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中医有“脾心痛”之病。王国斌教授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脏有病可传及他脏。心虽主血脉,但只有脾(胃)运化与升清正常,血的化生充足,心脉得养,血质正常,无浊痰湿热之邪潴留于内,才能使心的功能活动正常,所谓“子助母气”之说;反之则脾胃病累及于心,所谓“子盗母气”之论。所以,王国斌教授提出“治心当理脾胃”

王国斌教授治疗心病擅用丹参饮。丹参饮由丹参一两、檀香、砂仁各一钱组成,本方为血瘀气滞之心胃诸痛而设。故方中重用丹参味苦而性微寒,直走血分,活血化瘀止痛而不伤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之运行,有赖气之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方中又伍用辛温芳香之檀香、砂仁。檀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理气调中,散寒止痛而善通结滞。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擅醒脾气而能化湿行气止痛。二药共为臣药,合君药丹参,共奏活血行气止痛之功。全方药味虽简,但配伍得当,能行气、活血、行津,药性平和,重在活血化瘀,稍佐以行气之品,气血并治,重在理血,刚柔相济,实为祛瘀行气止痛之良方,使瘀化气畅则疼痛自止,为治疗胃脘疼痛之名方。例如,王国斌教授用生脉饮合丹参饮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临床疗效甚佳。丹参饮的使用体现了“治心当理脾胃”的学术思想。

三、“治脾当治心肾”
1.“治脾当治心”

心脾两脏生理上互根互用,病理亦常互相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可以耗伤心血,也可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出现纳呆、腹胀等症;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或劳心过度,血液耗损过多,最终均可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症。此外,不管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或脾主统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血液运行失常。王国斌教授认为,“治脾当治心”。

脾主思而统血,心藏神而主血,思虑过度,则劳伤心脾;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衰血少,而心失所养,心虚则神不守舍,故见心悸、失眠等症。所以当心脾同治,但重点在于治脾,因为脾是气血化生之源,补脾即可以养心,且脾气得补,则血液得以统摄,方能血行脉中,故常以归脾汤加味治疗而疗效斐然。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之甘温补脾益气;以枣仁、远志、茯神宁心安神,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用木香行气舒脾,以期补而不滞,得以流通,更能发挥其补益之功。

临床上胃肠动力不足症,病人多表现为食后腹胀、排便不畅、嗳气等,在香砂六君子汤基础上加用生脉饮,或用人参配赤芍、丹参、桃仁,病人服后腹胀豁然减轻,大便畅通,此所谓强心气,以促脾运之意也。“治脾亦治心”

2.“治脾当治肾”

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具有固摄的作用,若伤及脾胃,则会导致脾失运化,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反成湿浊,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发为泄泻;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司二便,肾阳受损,则温煦无权,蒸腾气化作用减弱,司二便之功能失常,出现泄泻。所以治疗上要注意补脾益肾。王国斌教授认为“治脾当治肾”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之一,主要特征包括:便秘、腹泻、腹痛、腹胀,且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其中腹泻多见于晨间或早餐后,便后腹痛、腹胀消失,大便每日一次或多次,偶见一日腹泻二十余次者;腹痛多见于右上腹,无放射痛;腹胀多伴有呃逆或胃肠气体增多等。中医无此病名,但根据IBS的临床表现与特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肠癖”等范畴,肠易激综合征病位虽在肠腑,却与脾、肾、肝等关系甚为密切。

王国斌教授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所表现的泄泻多爆发于早饭后,理当责之于脾失健运、湿聚不化所致。脾肾阳虚,脾虚清阳不升反下,肾虚关门不利反开,所以泄泻爆作,终致久泄不愈,反复发作。遵照《内经》:“辛散理用,酸甘治体”“六腑以通为用”“肾司二便”等原则用药,故方选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另加藿香、煨葛根。参苓白术散起到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四神丸能够温暖脾肾,固肠止泻;藿香芳香化湿,为治湿浊中阻之要药;葛根升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如是标本兼顾,方药配伍得当,常获满意疗效。

四、“治肺当理脾”

咳嗽的发生,常因外邪侵袭,肺卫郁闭,肺气不得宣发而引起;也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累及肺脏,肺气失其清肃之性而发生。脾为生痰之源,为气机升降之枢,肺为贮痰之器,功主一身之气,足见二者关系密切。清·陈复正《幼幼集成》谓:“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可见咳嗽的发生与肺脾二脏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尽管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论述。王国斌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咳嗽的发生与肺脾功能失调有关,故倡“治肺当理脾”之说。

王国斌教授尤强调痰在咳嗽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咳嗽之成因,乃痰饮之作祟,故指出无痰则不咳,只不过痰多痰少、易咳难咳而言。正如景冬旸《嵩崖尊生全书·咳与嗽异论》谓:“有声无痰曰咳,非无痰,咳费力,痰不易出,病在肺,肺主声,故声先痰后;有痰无声曰嗽,非无声,痰随嗽出,声不甚响,病在脾,故痰出嗽止。”这一点再次印证了王国斌教授治疗咳嗽从脾肺论治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王国斌教授在运用宣肺化痰、理气止咳之法的同时始终不离调理脾胃之药,常将健脾消积之法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提倡“肺脾同治”。因为脾肺为母子之脏,故健脾运脾,消积导滞,子病治母,杜其生痰之源是治疗咳嗽的重要法则。

在选方用药上,善用苏叶、苏子、炙麻黄、杏仁、炙枇杷叶、前胡等宣肺解表,降气化痰之药及化橘红、法半夏、厚朴、莱菔子等行气化痰、消积宽中之品,脾气一转,运化如常,水谷得运,津液得输,痰化积消,气畅咳止。另外,王国斌教授治疗咳嗽习惯于用太子参、枳壳、厚朴等兼入脾肺经的药味,常获一举两得之功。且以姜枣为引,取益气健脾,顾护中焦,培土生金之意。综上所述,在王国斌教授“治肺当调脾”的思想指导下,辨治咳嗽疗效显著。

五、“治肾亦治脾”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此病名,但根据临床症状,当属于中医学之“腰痛”“痹症”范畴。王国斌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出“治肾亦治脾”论。

早在《素问》中就提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从总体上说,椎间盘的病变系脊柱的病变,《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俞者,应也。意即中央土病在脾,而其反应却在脊柱。王冰对此释云:“以脊应土,言居中尔。”脊柱本为骨属系统,何以言其应在土呢?这里有两层涵义:其一,因为脊柱居于人体中央,恰与土位中央相应,以所居之位相当,故言脊应土也,此亦《素问·太阴阳明论》所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其二,脊为骨属,骨之合肾也,《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故脊之主者,亦为脾也。这就说明了脊柱功能的正常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脾来决定的。脊柱骨系的病变之所以与脾土关系密切,是因为脊柱的病变虽多,如常见的脊椎错位、椎间盘突出等,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生理位置的偏离,如椎体生理位置的偏离,即为脊柱错位综合征,椎间盘髓核生理位置的偏离,则为椎间盘突出症。位在中央则不病,偏离中央则病,此为脊柱疾病的共同特征。而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个偏离呢?这显然与“治中央”的这个机制失调有关。因此,不论西医学从何种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无论是何种因素导致上述这个“偏离”,在中医看来,都与脾相关,都与土相关,都与治中央的这个机制相关。因此,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其他错位性的脊柱病变的共同病机都应非脾胃莫属。故王国斌教授认为,从肝、肾、瘀、痹论治此病,只是看到了本病的表象,并未抓住其基本矛盾。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本病虽然常出现腰痛,但肾虚症状不著,故以补肾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似较单一。根据本病的突出症状腰腿疼痛常于休息后减轻,劳累即加重之临床特征,说明气虚才是本病的内在因素,应从“脾”论治,辨为内伤中气,中气不足,湿邪下注,流入经络而发为本病。因此,王国斌教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主张从“脾”论治为主,同时兼顾肝肾。

王国斌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拟经验方“益椎方”,一则补其虚,祛其邪,加速病变的康复;二则调节好机体的气血阴阳,有效防止病变的复发,临床常获良效。

以上均体现了五脏相关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