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语出《灵枢·海论》。经文提示眩晕和髓海不足有密切联系。《素问·逆调论》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补肾填精是治疗眩晕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用药时要考虑肾阴、肾阳和肾精的关系,虽然《内经》中并未提及肾阴肾阳,但实际已经有相关描述,如《素问·厥论》详细讲述了肾阴虚和肾阳虚而致四肢厥热、厥冷的病因病机。《难经》进一步提出左肾右命门之说。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后世由此提出了肾阴、肾阳的概念。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肾阴和肾阳,且肾阴、肾阳之间又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张介宾又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道出了补肾之诀窍。
眩晕案
徐某,男,41岁,2013年5月11日初诊。
病眩晕,血压140/90mmHg,神疲乏力,伴腰酸,阳痿,大便溏,畏寒,痰多,色白,眠可,舌淡红苔白,脉缓。
仙灵脾15g,巴戟天15g,小茴香9g,杜仲15g,天麻15g,生牡蛎30g,蔓荆子15g,钩藤15g,枸杞子9g,菟丝子9g,覆盆子9g,桑椹9g,五味子6g。7剂。
药后1剂,大便泻如水状,2剂恢复正常,服药7剂后,眩晕减轻,腰酸减,痰除,大便成形,日一行,血压130/90mmHg,精神振,唯阳痿未除,舌淡红苔白,脉缓。上方去蔓荆子,加黄芪30g,续服7剂善后。
本病辨为肾阴阳俱亏为主的眩晕,应以滋肾阴、温肾阳为治疗原则,迥异于平素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或痰浊上犯的眩晕治法。此案未用一味化痰药,也仅少佐平肝息风药,而一诊7剂竟痰除,血压平稳而眩晕减,可见谨守《内经》之旨,辨证施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