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黄帝内经》的核心理念(代序)

所谓核心理念是指具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学者王元化先生曾经说:“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核心理念是学术的灵魂。《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是中医学现存文献中最早的经典;它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学术成就,是一部“治病的法书”、养生的宝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笔者认为,我们学习研究《内经》不仅仅是背诵几条经文,或者领会经文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把握其中核心理念,因为它是《内经》学术的灵魂,通过学习对于铸练中医特色的思维方式,指导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具有深远意义。那么,《内经》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笔者提出一得之见,以求正于高明。

一、“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观

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先哲把“天人一体”作为哲学的指导思想。《内经》禀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刺节真邪》说:“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素问·举痛论》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并以当时医学实践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的“天人合一”思想。《旧唐书·方伎》也说:“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即研究“天”要联系“人”,研究“人”必然要联系“天”。诚如宋代邵雍所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人与天地相参”的含义:

1.人本自然,人与自然有着相同的根源 《内经》受先秦“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都是由于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变化的结果。人的生命是自然界的产物。《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人作为万物之一,自然也来源于气。《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人同源”是构建“人与天地相参”观的基元。

2.人赖大自然而生存,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是天地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生存也离不开自然。所以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地阴阳的变化必然影响和制约着人的生命活动。《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变化受制于天地阴阳的变化。

3.人与自然遵循同一规律,人必须服从自然界规律 东汉科学家王冲说:“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矣。”《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人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动;“通应”是说人与自然是相通相应的,遵循同一自然规律。《灵枢·营卫生会》说人“与天地同纪”。《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存在,所以以天地为“父母”,遵循自然规律。

4.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健康的象征 人体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灵枢·本藏》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经文提示“常平”之人,即健康无病之人,其标准有以下三条:“气血和”(可概括气血运行和畅)、“志意和”(可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概括地说,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其中“天人和”是第一位的,也是最根本的条件。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也涵盖了三方面,即躯体、精神、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两者比较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内经》的一个“和”字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彰显了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独特理念。

诚然,仔细分析发现,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原始含义是指“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是“一种内心修养理论”(张岱年),这与《内经》“人与天地相参(应)”思想的含义不完全相同。《内经》“人与天地相参”思想是建立在人与天地同源——“气”基础之上的,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与天地遵循同一自然规律。所以《内经》作者在肯定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把人体置于“天地人一体”的大背景下考察生命活动的规律,并作为中医学独特的医学模式和方法论,广泛应用于诠释生理、病理,指导诊治疾病和养生防病,其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意义。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评价,钱穆先生说:“我以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也是中国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西方人离开了‘人’讲‘天’,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显出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内经》从“天人一体”思想出发,从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把握生命活动规律。“天人相参(应)”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重大发展,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并作为临床疾病防治实践的指导思想。

二、“形神一体”的心身观

形神关系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形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形神关系从哲学上讲其本质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从医学上讲实质是机体与功能、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刘长林)

心身关系的本质是形神关系。《荀子·天论》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内经》关于形神关系的含义是神本形而生。《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阴阳两精相结合的产物。即精成而后神生,形神俱备乃成为人。《灵枢·天年》说:“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里黄帝问的是什么叫“神”,岐伯答的是“人”怎么形成的。经旨告示,生命的形成过程,先形成营卫气血脏腑,然后赋予神气魂魄,才能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明代医学家张介宾的概括富有哲理:“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神俱备,乃为全体”。此描述堪称经典。

《内经》还告诉我们:形神和谐,健康长寿。《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形神失和则病,形神分离则亡。《灵枢·天年》说:“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形神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也是心身理论的本质。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促使人们用整体的医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

《内经》心身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心统率形、神。人类的生命活动有两大类,即生理性活动和心理性活动,而主导统率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是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有两大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血脉之心主宰五脏六腑生理活动;神明之心主宰心理活动。张介宾《类经图翼》作了很好的概括:“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

现代心身医学的生理病理学基础是大脑皮质与内脏相关理论。内脏与神经系统都是完整机体的一部分,神经系统既能调节各器官的功能,使之联合成一个整体,且其本身又依赖于机体其他部分,其中高级皮质对内脏功能的影响具有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心理生物学研究确认,社会心理因素主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作为中介而影响躯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内经》将心作为调节心理、生理活动的最高统帅,把形、神整合成统一的整体,这是中医学对心身理论的独特见解。(《心身医学》)

三、人与自然变化的基本原理“气化论”

《内经》所谓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是自然界及生命活动变化的表达形式。广义的气化,是指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包括天地阴阳之气对一切事物的产生、成长、消亡所带来的影响。狭义的气化,是指人体内部各种物质的生化活动。狭义的气化具体表现为:饮食物进入人体后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过程与产生的诸种生理活动;人体脏腑在生理活动过程中所转化为汗、尿、粪等代谢产物的过程和作用;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全部生命活动的演化过程和作用;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自身所具有的自主调整、防御、修复作用过程等。

阴阳二气的交感互用是气化运动的根本机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经文说明,阴阳交感互用乃气化之本,从而产生各种自然现象和万物。

升降出入是气化运动的主要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的运动谓气机,气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四种——升降出入。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无不依赖气化。升降出入运动是所有形体器官的共性。四者之间还必须保持协调,否则自然界就会变生灾害,人体就将发生疾病。

例如,天地的气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一切自然现象都是天地阴阳升降出入的变化结果。《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气化是产生各种自然现象和产生自然万物的源泉。

再如,人体的气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这说明了饮食气味进入人体后经过气化变为精气等物质的过程。

笔者认为,《内经》所谓的气化实际是现代新陈代谢的代名词。现代生物学认为,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中医所说的气化内涵,实际表达了人体这一复杂生命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代谢过程。这就是中医学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表达,即气化是自然界万物之变化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基本机制。

笔者进一步认为,阳气是气化活动的动力源泉。《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自然界的阳气即由太阳提供,有了太阳就有了自然万物的生生化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万物之“化气”“成形”,阳气是原动力。人体亦然,《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之形(筋)、神皆赖阳气以温煦,才能维护其生命活动。所以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强则寿,阳衰则夭”。诚如张介宾《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景岳全书》说:“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惟此阳气……即日虑其亏,亦非过也。”这些论述对于临床诊治疾病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四、人与自然的自稳调节机制“亢害承制论”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内经》把五行看作宇宙的普遍规律。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循环运动并非杂乱无章,各行其事,而是步调相应,井然有序。而维持这种动态的有序的运动是由于自然界内部有一种生化和制约并存的自稳调节机制。

一年之中,六气的变化受五行的制约,六气不亢是由于受到下承者的制约,有制约才有正常的生化,如果亢而无制则“生化大病”,必引起灾变,病害丛生。“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张介宾《类经图翼》),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始终离不开这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调节机制,如此才能保持自然界的动态平衡。

天地如此,人体也复如此。人体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生化和制约并存的调节机制。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有赖于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动态的协调平衡。元代医家王履对亢害承制理论阐发尤深,认为“亢则害,承乃制”是“造化之枢纽”,并引申至人体。若“亢而自制”则使“五脏更相平”,即一脏不平,所不胜之脏更相平之,平则生化不息;如“亢而不能自制”则发而为病,故用汤液、针石、导引之法以助之,制其亢,除其害。这说明人的机体内部存在着自我复制、自我更新、自我调节的系统功能,进行自主性调节。《伤寒论》第58条记载:“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裘沛然先生认为,人体本身存在一个调控系统,具有自我防御、自我抗病、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四大功能,而人体依靠这些自稳调节功能维系着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裘沛然先生认为,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心境泰然、神志安定、充满乐观和信心为前提,否则反而导致疾病的加速恶化。《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谓“神不使也”“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医生的治疗措施只有通过病人的“神机”才能发挥其治疗效应,“标本相得,邪气乃服”。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一方面,社会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加,容易透支健康;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加剧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感,从而引起心态的失衡,容易遭受更多的挫折和打击,造成心理创伤,从而破坏了人体“自控调节系统”,使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失衡,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或病证。严重者导致“神不使”,危及生命。裘沛然先生认为,当今社会滥用药物及来自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是破坏人体自稳调节功能的主要原因。治病先治神,若病至“神不使”时,必不可治。人要恢复、完善调控机制,必先养神,“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养生强调养心,通过调节心态,缓解身心压力,恢复人体“自我调控”功能,达到“亢害承制”“制则生化”的目的。

五、“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当今社会的最高价值观。儒家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其代表。《内经》的人本思想,是站在疾病与人这个角度去探索的,强调尊重人、关爱人、治病救人;而不是人性的善、恶,更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说:“人者天地之镇也。”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从患者与医生的关系说,以患者为主;从“病”与“人”的关系说,以人为主;从“邪”与“正”的关系说,以保护“正气”为主。这一理念贯穿于医疗实践活动的始终。

《内经》“以人为本”思想举隅:《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读素问钞》注曰:“药非正气不能运行,针非正气不能驱使,故曰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经文告诉我们,医工的治疗措施通过人体正气(神机)才能发挥治疗效应,如果病至“形弊血尽”的“神不使”则回天乏术。

又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内经》将治病的药物称为“毒药”,是药皆有毒,所以临床用药必须以中病即止、不伤正气为原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药过病所,或药证不合,就可能造成死亡。

再如,治疗疾病要善用食养,以补益精气。《素问·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内经》倡导药治与食疗相结合,值得我们遵循。

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时强调“扶正祛邪”“祛邪即所以安正”“祛邪而不伤正”“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等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人为本”在中医学中意味着以人的生命为本、神气为本、正气为本、胃气为本等。

值此《黄帝内经临证发微》梓行之际,拟成此文代序。

本书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国际研究院研究项目。

王庆其
2019年8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