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 睑 下 垂

上睑下垂是由于提上睑的肌肉——提上睑肌和米勒平滑肌的功能不全或丧失,以致上睑呈部分或全部下垂。轻者遮盖部分瞳孔,重者全部瞳孔被遮盖,有碍美观和影响视力。因上睑无力提举,故中医称为“睑废”。

【病因病机】

庞赞襄教授认为:本病有先天、后天之分。气虚不能上提,血虚不能养筋为其主要病因病机。可因先天 赋不足,肝肾两虚;肌腠空疏,风邪客于胞睑,阻滞经络,气血不和;脾虚气弱,中气不足,筋肉失养,经筋弛缓,以致胞睑松弛无力而下垂。

【临床表现】

上睑下垂概括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属先天性者,患者自幼即双眼上胞下垂,终日不能抬举,视物时需仰首举额张口,甚至须以手提起上胞方能视物。日久则额皮起皱褶,眉毛高耸。属后天性者,单胞或双胞下垂,上午轻下午重,或休息后减轻,劳累后重,重者可伴有视一为二、身疲无力、吞咽困难等症。注射新斯的明后症状消失或缓解。

【病案介绍】

例1

熊某某,女,56岁,工人,于1986年9月6日初诊。

主诉:左眼上睑不能抬举,视物困难1个月。

检查:右眼远视力1.0,左眼远视力1.0,外眼检查:左眼上睑垂落,不能抬举,呈闭合状态,眼球向上、下、内、外均不能转动。眼底检查:双眼底小瞳下未见明显异常。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

诊断:左眼睑废(左眼上睑下垂合并麻痹性斜视)。

方药:培土健肌汤加减(《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炙黄芪10克、银柴胡10克、陈皮1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升麻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前方服10剂,配合针刺治疗(穴位:太阳、风池、上星、百会、丝竹空、攒竹、承泣),左眼上睑稍能睁开,继服30剂,左眼上睑下垂已愈,但眼球转动不能自如,前方去附子、肉桂,加羌活10克、防风10克,再服15剂,左眼上睑举睑有力,睑裂大小恢复正常,眼球转动自如而停药。再追踪观察6年眼球运动正常。

按语

本病多由于脾胃虚弱,阳气下陷,外受风邪,肌腠疏开,脉络失畅,风邪客于胞睑,则胞睑不能上举,眼球活动受限。治宜健脾和胃,升阳益气,散风疏络。方中各药功效:党参补中益气。白术补脾燥湿,利水,止汗。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陈皮行气除胀满,燥湿化痰,健脾和中。银柴胡清退虚热,疏肝解郁,益阴明目。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通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活血。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本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黄芩、陈皮健脾益气,当归活血养血,疏散风邪,为血行风自灭之义,银柴胡、升麻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附子、肉桂温通脉络,祛散风邪,后又加羌活、防风散风疏络,配合针刺治疗,以达内外合治之效。

例2

高某某,男,49岁,干部,于1987年7月3日初诊。

主诉:双眼不能睁开伴视物成双,右眼内转失灵2个月。

检查:右眼远视力0.5,左眼远视力0.7,外眼检查:双眼上睑举睑无力,以右眼为重,右眼球向内运动受限。复像检查为右眼内直肌麻痹。眼底检查:双眼底小瞳下未见明显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有齿痕,脉弦细。

诊断:双眼睑废合并右眼目偏视(双眼上睑下垂和右眼内直肌麻痹)。

方药:育阴潜阳熄风汤加减(《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处方:生地12克、石决明12克、白芍12克、枸杞子12克,麦门冬15克、天门冬15克、盐知母15克、盐黄柏1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怀牛膝15克,钩藤10克、全蝎10克、菊花10克、黄芩10克、防风10克,枳壳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前方服药16剂,双眼上睑举睑恢复正常,右眼球向各个方向活动正常,复视完全消失。

按语

本例为肾阴不足,津液短少,阴虚亏损,肝阳易于上亢,风邪外侵,内有郁热,脉络失畅,以致眼肌麻痹,眼睑下垂。故以育阴潜阳熄风汤治疗,方中各药功效:生地清热凉血,生津。石决明平肝息风,潜阳,除热明目。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阳。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麦门冬清心润肺,养胃生津。天门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盐知母清热泻火,滋肾润燥。盐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虚热。生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生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怀牛膝祛瘀通经疗伤,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利水通淋。全蝎息风解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钩藤清热平肝,息风镇痉。菊花疏散风热,明目,清热解毒,平肝阳。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本方中以生地、石决明、枸杞子、麦门冬、天门冬大养肝阴,滋水涵木,盐知母、盐黄柏退虚热以清相火,生龙骨、生牡蛎、怀牛膝育阴而潜阳,加入散风疏络,清热解郁之品,用钩藤、全蝎、菊花、黄芩、防风诸类,组方严谨,故收其效。

例3

陈某某,女,46岁,于1959年2月15日就诊。

主诉:于46前,因患感冒引起右眼上睑下垂。有五更泻病史,至今未愈。近半月来有时失眠。

检查:右眼远视力0.2,左眼远视力0.2,外眼检查:右上睑下垂,眼裂宽度平均5毫米,下视4毫米,上视6毫米。眼底检查:双眼底小瞳下未见明显异常。面色苍白,舌润无苔,脉沉数无力。

诊断:右眼睑废(右眼上睑下垂)。

方药:培土健肌汤加减(《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黄芪10克、银柴胡10克、陈皮1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白芍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川芎10克、升麻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以培土健肌汤去全蝎,钩藤,加白芍,防风,羌活,川芎,附子,肉桂,连服9剂。于3月9日复诊,右眼上睑下垂减轻,但又感冒,左眼亦发现上睑下垂,眼裂宽度平均5毫米,下视4毫米,上视6毫米,脉沉细,五更泻未减,继以前方服19剂,兼针刺鱼腰,丝竹空,内关等穴。于3月27日三诊,右眼上睑下垂已愈,左眼上睑下垂减轻,五更泻已止,又按前方加减继服。5月25日复查,双眼上睑下垂均愈。眼裂宽度相等,平视双9毫米,下视双7毫米,上视双10.5毫米,双眼球运动自如,而痊愈。

按语

方中各药功效:党参补中益气。白术补脾燥湿,利水,止汗。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陈皮行气除胀满,燥湿化痰,健脾和中。银柴胡疏肝解郁,益阴明目清退虚热。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活血通经。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阳。羌活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川芎活血祛瘀,祛风止痛。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

例4

王某,女,66岁,干部,于1989年11月12日初诊。

主诉:左眼不欲睁眼伴头痛9天,素有糖尿病。

检查:右眼远视力0.6,左眼远视力0.2,外眼检查:左眼上睑不能抬举,眼球向上、下、内方向运动均受限。眼底检查:双眼底小瞳下未见明显异常。舌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左眼目偏视(左眼动眼神经麻痹)。

方药:桂附地黄汤加减(《医宗金鉴》)。

处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仙茅12克、肉桂6克、附子6克、熟地24克、牡丹皮10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前方服药后,12月6日检查左眼情况基本同前。

处方:熟地、枸杞子、茯苓、白术、黑仙茅各12克;黄芪、山药各30克;泽泻、牡丹皮、附子、羌活、陈皮、牛膝各10克;肉桂、川芎各5克。配合针刺治疗(穴位:太阳、风池、上星、百会、丝竹空、攒竹、承泣),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990年1月5日,前方去牛膝,加秦艽12克继服。1月16日,左眼睑睁合自如,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自如而停药。

按语

本病可见有部分患者伴有糖尿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且病情比较严重,大多为久病或重病患者,又患眼肌麻痹,久病之人多损及元阴真阳,故此多采用温补肾阳,疏通脉络,散风祛邪之法,以桂附地黄汤为基础,选入温化通络,开郁启闭,佐以散风之品,此方亦可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既改善全身症状,又治愈眼部疾病。方中各药功效: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白术补脾燥湿,利水,止汗。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山药补脾胃,益肺肾。熟地补血,滋阴。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活血通经。泽泻利水渗湿,泄热。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从整体出发,审因辨证,精选用药,嘱患者耐心服药治疗,及时加减药物剂量,配合针刺治疗,实为重要。应用桂附地黄汤意为补阴中之阳,也谓阴中求阳。另外,在补肾阴阳的基础上,选加宣通玄府,疏肝解郁,疏通脉络。

针刺疗法

取穴:透眉(即丝竹空穴透攒竹穴),下睛明、承泣、球后、太阳、风池。

手法:太阳、风池针3~5分,其他穴可针1.5寸。

如内斜可选透眉、球后、太阳、风池;外斜可选透眉、下睛明、太阳、风池;上斜选透眉、承泣、太阳、风池;下斜选透眉、太阳、风池。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

各穴位功能主治:

承泣:[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功用]将体内胃经的营养物质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阳跷脉等。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动,口眼斜。

攒竹:[定位]在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功用]清热明目,祛风通络。

[主治]头痛,口眼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太阳:[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用]止痛醒脑。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牙痛,三叉神经痛。

风池:[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功用]壮阳益气。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疼痛,目泪而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斜,疟疾,热病,感冒。

丝竹空:[定位]在眉骨凹陷处。

[功用]降浊除湿。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动。头痛、齿痛。

下睛明:[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功用]泄热明目,祛风通络。

[主治]近视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夜盲。

球后:[定位]位于面部,在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功用]清热明目。

[主治]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早期白内障、近视。

【临证经验】

治疗本病宜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散风通络,多用补气升阳之品。注意健脾益气之品中加入辛温通络、散风除邪之品,或用养血活血之品,以驱散风邪,意在血行风自灭,除此之外,还可选用温阳益气之药,如附子、肉桂等,以温补肾阳,举陷升阳,温散风邪。配合针刺治疗,效果较好。老年患者病程日久,多补少散,或补中有散。青年患者若初次患病,多散少补,或用羌活胜风汤加减治疗,该方中加入当归、白芍、党参,其效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