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晴雪走胡同:一个媒体人的北京胡同行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鲁迅家附近诸胡同

宫门口头条。因鲁迅博物馆气场强大,人们一般会直奔宫门口二条,往往对路过的头条视而不见。21号门前有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慈因寺。大殿保存得比较完整,被后来的建筑围挡。

宫门口三条。有新街口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灰砖,有些窗子和墙涂成白色。装饰中西结合,虽然简单,却有自己的气韵。

宫门口四条。基本是一些小四合院,后来整修过,砖色尚新,干净整齐。

宫门口五条。北侧多小四合院,南侧一些房子,改建成二层小楼。安静。狗多。1号,是一个小院,小门楼上刻有繁体“绥庐”两字,气质顿然超群。似是民国遗迹。

宫门口西岔。朝天宫毁于火后,清代于朝天宫正门左近形成两条互相交叉的街巷,此段在西,故称西岔。基本是一些后建平房。虽然是重建,面积和高度,跟原来房子差不多,感觉到它还是一条正派胡同。

宫门口东岔。跟西岔很不同。西岔多居民。东岔商业气息比较浓,显得更乱一些。摆摊的多。小摊儿能占了一半路面,充满着各种蔬菜和日用品。它是宫门口一带的生活补给区。

宫门口横胡同。横于宫门口二条、三条中间。呈南北走向,故称横三条。1965年更名宫门口横胡同。基本上是一些改建四合院。

安平巷。履历复杂。明代东段称回回厂。清代称回子营。西段在朝天宫毁于火后,清代形成街巷,称葡萄园。清末中段又称火神庙。1949年后将三段合并,改称和平巷,1965年更名安平巷。四合院基本都整修过,整修水平较高,不乱。

青塔胡同。明代称青塔寺胡同,因寺得名。后改称青塔胡同。很多人家里都有枣树,枝杈在蓝天下显得特别突出。难怪鲁迅住这一带时会写到枣树。

东教胡同。清代称东轿杆胡同,因形似轿杆,故名。1965年改称东教胡同。窄,多简易四合院。

七贤巷。直觉似与贤人相关,但并不是。它只是原东轿杆胡同一部分,后改称七贤巷。不长,住户不少,简易小门楼很多。

福绥境。名字看上去很高雅。实际却非如此。明代称井儿胡同。清代称苦水井,因内有一水井,井水苦涩,故名。井已填没。1911年后取“福禄绥之”之意,谐音雅化为福绥境。平房楼房杂处。

北玉带胡同。与西二环辅路平行,只剩东侧,西侧被拆掉。1911年后称玉带胡同。以形得名。1965年为避免重名而改为北玉带胡同。

宏大胡同。原为水坑,1911年后填平水坑后形成胡同,因名大后坑。1965年改称宏大胡同。比较绕,先往东,又往北往南延伸。

西弓匠胡同。清代称弓匠营,当为营造弓箭之所。1911年后析为东、西、小弓匠营三条胡同。1965年更名西弓匠胡同。只剩南侧。

小弓匠胡同。多简易小院。

东弓匠胡同,只剩下南侧,北侧对着一个住宅小区。

桦皮厂胡同、北草厂街、后英房胡同。皆位于西直门拐角一带。皆被现代楼房取代。

白塔寺东夹道。清代称白塔寺夹道。1965年更名白塔寺东夹道。21号为白塔寺东门。东侧是中华老字号白塔寺药店围墙。药店围墙有砖刻的中华老字号白塔寺药店简介,称药店始建于1872年,也就是清朝同治十一年。17号,乃敕建重修藏经殿,其原为白塔寺的藏经殿,现在已是一个小院落。

赵登禹路。原为河道,明代称大明壕、西沟或河漕。清代河边道路称西河沿,俗称臭沟。1921年至1930年河道改为暗沟,辟建成路,俗称沟沿。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将辟才胡同以北的沟沿大街、直到西直门内大街路段称赵登禹路。“文革”中一度被改称“中平路”。1984年10月,阜成门内大街以北路段复称赵登禹路。赵登禹,山东人,1890年生,曾任国民党军第一三二师师长。“七七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28日在北平(今北京)南苑阵亡。北京有三条道路纪念抗日英雄:张自忠路、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其中,张自忠和赵登禹都是山东人。

富国街,明称大桥胡同,因东端河漕上有大桥,故名。降清明将祖大寿宅第在此,遂改称祖家街。1965年更名富国街。此宅后为清宗室觉罗八旗右翼宗学,1912年7月改组八旗右翼宗学堂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现由北京市第三中学使用。祖大寿曾随袁崇焕抗击后金。袁崇焕含冤被杀后,祖大寿独自镇守锦州多年,后被迫降清。虽然以前胡同建筑不在了,但老树还在。北侧全是粗壮的国槐树,皆威武。北京市第三中学在富国街东口。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字。这所中学古色古香,学校门口好几棵老国槐。校园里除了现代化教学楼,东侧是一些四合院院子,充满文物气质。往前走,有说明,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西城区富国街3号四合院。此院也属于北京市第三中学。门前有说明,是西城区祖大寿住宅。清雍正八年(1730)在此设八旗官学,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1995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老舍先生曾在此就读。

古槐下有北京三中宣传栏,上有题字“绵绵教泽孕芳菲,默默古槐育新枝”,称自己为北京市首批百年学校,校园有曹雪芹纪念室等。从介绍看,曹雪芹在此生活过。因其前身是清雍正二年(1724)建立的专收八旗子弟的右翼宗学,当时坐落在西单小石虎胡同。后迁至此。曹雪芹曾在右翼宗学供职十年,并在此构思了《红楼梦》。

白塔寺东夹道

富国街祖大寿故居

翠花街。赵登禹路南行。明代称王贵桥西,因东端南北走向的河漕(今赵登禹路)上有王贵桥,故名。清代改称翠花街,也称小翠花街,后沿用翠花街。翠花街5号。标牌称,此院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院。西院是住宅,有三进院落。东院原有花园、假山、戏台和敞厅,现仅有敞厅存在。1989年8月被西城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门前还有两个喜字。

门开着,小门楼简单,能看到里面的古建筑。屋檐、立柱、门窗上原来格局尚在,但色彩已经暗淡了,红漆已脱落。走到它旁边,感到了一种沧桑的气息。看材料,清时此院为官员住宅。据老住户讲,民国年间,张学良为情人赵一荻购得此院,当年此处曾为舞厅。但也有人说与张赵无关。

前公用胡同。明代称供用库胡同,因皇家外供用库在此而得名。清代演为宫衣库、宫用库,并析为前后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南,称前宫衣库,亦称前公用库。1965年定名为前公用胡同。

15号四合院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此院原系清末内务府长官崇子厚的宅第,主体建筑和东西跨院均保存完好。现为西城区少年宫使用。大红门,上边镶嵌着金钉。能看到院门里边风景,像个花园。崇子厚这个人一定没为国家、人民做过什么大事、善事。所以,他的知名度不高,这个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宅子不错,若他是先进模范人物,就会直接以他的名字来命名。查其简历,果然,光绪五年(1879),这厮在出使俄国时,私自与俄方签订《伊犁条约》,造成大片国土沦丧,被捕,着斩监候,后交议罪银三十万两获释——他哪来这么多钱?彼时纪检部门不查查吗!

翠花街5号院内的老建筑

前公用胡同50号就在胡同西口。其乃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前公用胡同关帝庙。从外面尚能看出庙之大殿。北京就是这么藏龙卧虎,不定什么地方,就会埋伏着一个关公。

宝产胡同。明代称宝禅寺胡同,因内有宝禅寺而得名。1911年后一度称宝禅寺街,俗称宝禅寺。1965年改称宝产胡同。

胡同27号,一个大四合院,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福绥境派出所在此办公。旁有二层小楼。楼的侧面,挂着“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魁公府”之牌。魁公者,魁璋也。清康熙帝之兄裕亲王福全的九世孙。裕亲王府原在台基厂二条,清末被划入使馆界内,王府被拆除,建奥地利使馆。魁璋只好迁居于此。属被洋人强行拆迁户。此亦国耻也。27号连的25号、23号,皆是正宗四合院,广亮大门,它们亦是魁公府一部分。23号墙上装着铁丝网和探头,显得神秘。

胡同19号挂着牌子,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正觉寺。院子有一简单小门,里面杂乱,看不出寺庙的蛛丝马迹。院子里的白杨树,叶子刚刚长出来,绿中混合着淡淡的嫩黄,让人心中柔软。

苏罗卜胡同。明代称苏家胡同,以姓氏得名。清代改称苏萝匐胡同,亦作苏萝卜胡同。1911年后改称苏罗卜胡同。都是普通平房小四合院,大部分经过翻新。

宝产胡同魁公府

小茶叶胡同。明代称茶叶胡同。清代析为大小两条茶叶胡同,此段规模较小,故称小茶叶胡同。东侧是楼房围墙。西侧有院子和住家。

大茶叶胡同,乃小茶叶胡同之兄。北侧已完全拆掉,是写字楼和住宅楼,南侧还是小四合院。很多院子改建成了小商铺。

庆丰胡同。清代称观音庵,因庵得名。1965年更名庆丰胡同。与庆丰包子无关。大部分皆为改建、翻新四合院。

东廊下胡同。明代为朝天宫东翼,朝天宫毁于大火后,形成街巷,清代称东廊下。1965年定名东廊下胡同。西侧是居民住宅楼,东侧剩一些简易四合院。

中廊下胡同。因地处东廊下与西廊下之间,故称中廊下。建筑杂乱,既有低矮小院,也有二层简易楼房。

西廊下胡同。西侧是一个大院围墙,东边还是原来四合院,整修过,比较整齐。

大玉胡同。明代亦为朝天宫地界,此段为玉皇阁旧址,故清代称玉皇阁,后逐渐形成两条胡同。1911年后,东西走向主干道称大玉皇阁。1965年改称大玉胡同。原来胡同拆掉,改建成住宅楼,还很新。

翠华街。因垂直于翠花街,故清代称翠花横街,亦称横街。1997年更名翠华街。街上都是住宅楼。

前抄手胡同。胡同明代称叉手胡同,因形得名。清代析为两条胡同,分称前、后抄手胡同。1965年将前后抄手胡同合并统称前抄手胡同。四合院都整修过,比较整洁,柏油路面有好几种颜色。不知道是被挖过多少次了。

蒲州巷。清代,其地为真武庙,后庙废形成街巷。1911年后初称葡萄馆。20世纪30年代后演为蒲州馆。1965年定为此名。里边就是些小院子,没有特别之处。

官园胡同。明代泛称官菜园,后形成街巷,清代称官园。1965年改称官园胡同。1971年辟建平安里西大街时,北段拆除。两侧都已是楼房。

育强胡同。明代泛称官菜园。清代在北侧建果亲王允礼府,后改瑞亲王府,再改端郡王府。清末东段泛称猪毛厂,以猪毛加工厂而得名。1965年因该路段在原幼儿师范西侧,故命名育强胡同。22号为玉皇阁旧址,现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被围困在众多院子中,极其难找。只看到绿色琉璃瓦,半截红墙。

育幼胡同。清代称王府夹道。1911年后称端王府夹道,因西侧为清端王载漪的府第而得名。1965年改称育幼胡同。

北草厂胡同。明代称草厂,又称西草厂胡同,因有草料厂且在北新草场西侧,故名。清代,以西直门内大街为界,分称南、北草场,此段在北,故名北草厂。1965年定名北草厂胡同。

后英房胡同、五根檩胡同、前牛角胡同。这三条胡同也只有剩下名字。亦楼间通道矣。

高井胡同。围墙圈起来成了建筑工地。

西章胡同。老房子都没了。走起来相当空灵。

东新开胡同。清代形成街巷,称新开路。1911年后改称为东新开路。1965年命名东新开胡同。1990年至2003年拆除,现为工地。只有一些低矮现代楼房。

育强胡同难露真容的玉皇阁

东教场胡同。原为教场,后形成街巷,因此胡同在教场东侧,故清代称东教场。1965年定名东教场胡同。已建成居民小区。没有标识,从路边电杆上看到此名。

新街口那些条们。新街口头条,明代称一条胡同。清代称头条胡同。因是新街口北大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一条胡同,故名。1965年改称新街口头条。从头条一直排到七条。《北京胡同志》说,三条、七条,1990年至2003年危改中大部分拆除。四条、六条1990年至2003年拆除。在拆除区域建成居民小区。不知为何,没有五条消息。

现在四条跟三条中间是施工隔板。三条往里都是楼。二条除了以前已经建好的一些楼房外,其他地方都在拆迁。垃圾堆得像座小山,工棚也建起来了。像来到一个震后重建灾区。头条也在拆迁中。胡同本身私搭乱建就不少,现在一拆,显得更加混乱。

前广平胡同。明代称广平库街,亦称西新仓,以仓库得名。清代析为前后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南,故称前广平库胡同。1965年改称前广平胡同。现在胡同只有很短一截。后广平胡同26号,是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里边安静,自习室、阅览室很多人在学习、看书。

南草厂街。此街清代称南草厂。1965年定名南草厂街。街南北向,最南口跟刚才的前广平胡同相连。最北口则抵达西直门内大街。

前半壁街。清代称半壁街。1965年改称前半壁街。现在完全是依着原来的胡同建的楼房。南草厂街南段两侧都是四合院,往北跟后广平胡同连接,堕落成了大街。

大后仓胡同。只有胡同名,已无其实,都是现代楼房。明代称北新草厂,因屯草场所而得名。清代初称草厂胡同,因在后仓东北,后改称大后仓。

柳巷。明代称柳巷儿,以多柳树得名。清代称柳巷。但现在南侧全是年轻国槐。北侧是住宅区,没有树。已看不到任何柳迹。如果是有文化而且浪漫的城市治理者,在这里完全可以刻意种成柳树,与它的名字联系起来,而且也不难。可惜无人去做。

东冠英胡同。明代称观音寺胡同,以寺得名。清代称观音寺,亦称东观音寺胡同,简称东观音寺,与其西南的西观音寺(今国英胡同)相对称。1965年改称东冠英胡同。冠英乃观音谐音。还好,没将观音菩萨改为冠英菩萨。观音寺1958年拆除,15号院为其旧址。东冠英40号(原东观音寺甲22号)为末代皇帝溥仪的旧居。1962年6月1日溥仪和夫人李淑贤搬入此处,直到1967年10月17日溥仪病逝。1990年至2003年,胡同西段部分住宅拆除。

大乘巷。大乘巷明代称陈信家胡同,以姓氏得名。清代析为大小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南,且规模较大,故称大陈线胡同,亦称大陈巷、大臣巷。1911年后谐音改称大乘巷。大乘巷西段两侧都是小四合院,胡同感很强。

小乘巷。乃大乘巷之弟也。开始基本上是楼房。往西走后,南侧都是四合院。四合院还比较新,都是后来整修过,而且整修工艺比较好,所以显得既新鲜,又有原来的风格。

大觉胡同。明代称大桥胡同,因为胡同东口漕河(今赵登禹路)上有过河桥,故称北大桥胡同。清代演为大轿胡同、八角胡同、大脚胡同。1911年后改称大觉胡同。从大桥居然能演化到大觉。胡同都是小四合院和平房,整修过。四合院不精致,相对粗糙。

金果胡同。明代称拣果厂。因拣果厂在此,故名。清代称拣果厂胡同。1911年后改称金果胡同。金果胡同南侧靠近平安大街楼房。走到6号,再往西就截断了。

育德胡同,没有标识。明代称石碑胡同。1965年更名育德胡同。北侧还有老四合院,他处多是楼房。10号四合院是个幼儿园,传出孩子们的欢叫声。孩子们就是人类的喜鹊啊。

北兴胡同。清代称下洼胡同,亦称北下洼,以地势低洼得名。1965年更名北兴胡同。南段拆除,只剩下半截。胡同短。

大帽胡同。明代称帽儿胡同。清代析为前、后、大、中、北五条帽儿胡同。此胡同规模较大,故称大帽儿胡同,后改称大帽胡同。整修过的四合院,比较新。

北帽胡同。胡同建筑明显比大帽胡同劣质。在原平房上乱搭出来的违章建筑比较多。胡同也显得脏。前帽胡同,多比较简单的四合院。

后帽胡同,刚大兴过土木。西口是几座整修过的四合院,特别高。无论门楼还是围墙,比一般四合院高出三分之一,房屋比例不协调。

金家大院。清代始称金家大院,以金姓人士居住得名。胡同除了平房还有两层低楼。大院里边曲折,平房生出一些乱搭出来的建筑,这是当年金姓人家的根据地。

金丝胡同。原称金丝钩,1965年将南侧孟家大院并入,改称金丝胡同。名字虽好听,却没有什么像样的房子。皆平房,比较乱。

四根柏胡同。或是因有四根柏树?胡同很干净,都是一些整修过的四合院。个别的地方,起了高层建筑。

后公用胡同,前公用胡同之弟,一小胡同而已。

小椅子圈胡同。以形得名。1911年后称椅子圈。1965年后改称现名。基本是些简易平房,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