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晴雪走胡同:一个媒体人的北京胡同行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文津冬日,安静北堂

府右街北口往东,就是文津街,西接西安门大街,往东从北海大桥跨过中海和北海,文气氤氲。

明清,这里属于皇城。清代,文津街原为西安门大街东段。1911年后,改称西安门内大街。1931年,街上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将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所存《四库全书》收藏进馆,大街遂顺势改为更有学问的文津街。

世界上竟有如此巧合之事。其名字中有文有津,本是取文津阁之意。而实体居然也是如此,既有文——北平图书馆,也有津——北海和中海。

凡来过北京的人,也许逛北海时都从文津街和北海大桥上走过。但往往只看水,而顾不上观街看桥。

北海大桥非凡桥,它原名金鳌玉蝀桥。因明代在桥东、西侧各建牌楼,西名金鳌,东名玉蝀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为改善交通,将两个牌楼拆掉,将桥拓宽,改名北海大桥。实际上我们今天走过的是一座升级版的明代老桥。

桥坐落在北海和中海的连接处。站在桥上可以看得见两边:南边中南海,北边北海。燕京八景之一“太液秋风”于此可见。元时,太液池是现在北海与中海的总称,那时还没有南海。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在中海南面开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开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万岁山(即今日景山),形成今日景观。

我从此走过时,正是腊月,北海水面已经结冰,冰上立着一些大鸟,似是从图上看到的那种鱼鹰。阳光洒在冰上和白塔上。没有多少游人。站在桥上南望,视线滑过中海、南海冰面,可直抵国家大剧院。这座巨蛋形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北京缺水,这里往南往北都水波荡漾,温润难得。

文津街7号就是原国立北平图书馆,在街北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立北平图书馆前身为清朝京师图书馆。进入民国,在此处建新馆,就成了今日模样。

这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设计师居然不是中国人,而是丹麦人莫律兰!莫律兰吃透了中国古建筑精髓,整馆在外形上完全模仿中国传统古建筑,与旁边北海古建筑和谐一致,而建筑内部则符合西方公共图书馆功能。据云,这座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图书馆,它的内部设施不逊于当时的美国国会图书馆。

现在这里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图书馆院子非常大,至少有两个足球场面积。东望,即是北海公园的白塔。馆里面幽静宽敞。

在古色古香的图书馆里读书,累了,出来走走,看看北海,这是何等的享受!

雪后北海白塔

图书馆往西,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及其妇产儿童医院,人来人往,建筑有中西合璧之风。据考,此地清末时原为军咨府,民国初年为陆军部测地局。院内有北京水准原点旧址。这是华北地区现存最早的水准原点。当时,科技尚不发达,我国专业技术人员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为基点,一段段导测至此而确定。它是一座仿古希腊式花岗岩建筑。惜深藏院里,街上看不到。

再往西,便是南北向的西什库大街。这也是北京名街。“什”即“十”之意。明时内廷在此设置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库、戊字库、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赃罚库,一共十库,用于贮备物资,因而得名。“文革”中曾改称集体化路。西什库大街现在经过拓宽,两边基本都是楼房。

西什库大街33号是著名的西什库教堂。西什库教堂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天主教教堂,又称北堂,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建于中南海西岸蚕池口,命名为“救世主堂”,为康熙皇帝敕建。光绪十三年(1887),迁建于此。

教堂为哥特式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历史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前对西什库教堂的了解就是远观,只看到教堂白色尖顶。今天第一次走到近前。天特别蓝,教堂白色尖顶、灰色墙体映衬着蓝天,格外清晰明亮。教堂前方有两座古典中式碑亭,亭子里边有光绪十三年敕建西什库教堂的碑。要不进来,根本就发现不了它们。

雪后原北平图书馆

一座典型西方哥特式建筑与两座典型中国碑亭互相注视,形成中西方建筑一次有意味的对话。

整个教堂布局,无论是两边亭子还是两旁树木,都是对称的,对称到中间的教堂和圣诞树上。教堂里非常安静,可以随意行走。

沿西什库大街边多故事。

北行,街边很多房子标识都是刘兰塑胡同门牌。这是刘兰塑胡同残存的房子,遗留着它最后的基因。原胡同实际已被拆迁并入西什库大街。历史上,刘兰塑胡同北端曾有建于元代天庆宫,宫内塑像为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所塑,水准极高。胡同遂以人命名。但时光流逝,刘元渐渐讹为刘銮、刘兰、刘蓝,胡同名最终在清末演化成刘兰塑胡同。最终在今天,胡同名已从地图消失。

往北,还有草岚子胡同标识。胡同清初叫草栏,因为庆丰司草栏在此得名。庆丰司是清朝内务府机构,主要负责牛羊群的饲养、放牧和供给。草栏其是原料储存处。后来谐音演化成草篮子。1911年以后又成了草岚子。19号院原为看守所,1933年改为“北平军人反省院”,习称草岚子监狱。当时,很多共产党人曾被关押于此。胡同已基本没有平房,一侧是四层居民楼,往里走有一侧是青砖围墙,围墙中有一些小房子露出窗户,有监狱之感。绕了一圈,没发现曾为监狱的19号。只有3号似有监狱气质。

西什库大街,西什库教堂

西什库教堂细部

附近还有爱民街,名字新潮,历史悠久。清时,其东侧有旃檀寺,故叫旃檀寺西夹道,也叫旃檀寺。1965年改现名。因为地处国防部之西,取军爱民之意。旃檀寺毁于1900年庚子之变,今已不存。爱民街北口,沿地安门大街东行,一道大门赫然出现。有陆军士兵站岗,大门上方挂着国徽。这是国防部大院。里面和谐安静。

国防部大院大门卫兵正东方向,则是教场胡同。顾名思义,教场是操练军队之地。此地明代称内教场,清代改称教军场。后来形成街巷,就以教场为名。

前人叫教场之地,现在成了国防部,是不是前世的缘分?

教场胡同也只剩一半,南侧尚存。北侧虽然被拆除,但是一些古树还在。都是国槐,长得“龙飞凤舞”,颜色深,皮厚,枝条姿态变化多样,在天空映衬下,就像中国画里的老树。

教场胡同东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门前有说明,此地乾隆年间是训练八旗兵之地,1817年法国天主教仁爱遣使会在此建立佑贞女中教学楼,1923年又建了盛新男中,1952年两校合并。现存教学楼两栋,礼堂一座,砖木结构,为欧洲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教会学校的典型代表。从围墙外边,可以看到里面红砖和灰砖楼。让人感到不折中的是它的围墙,上面竟插满了碎玻璃,防止人爬过去。

教场胡同,盛新中学及佑贞女中旧址

胡同往东是高高的红墙。这是北海公园北部红墙,厚重大气。里面圈禁着无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