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苹果流量生态:解锁App流量新密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从iAd到ASA,苹果的变化

从iAd到ASA,揭示了苹果作为一个硬件公司在商业逻辑方面的探索与踌躇。

应该说,在广告问题上,苹果也走了弯路,从关闭iAd到开放ASA,说明苹果完成了一次内在的战略调整,即广告业务从最初的“封疆大吏”变成了“热心大婶”,从担负营收的流水大户变成了团结开发者、服务开发者的“统一战线”。

在此之前,苹果并没有这么清晰的思路,这个策略是演化出来的。按照乔布斯生前的愿景,iAd和App Store都是苹果的战略级产品,是生态级产品。事实上,广告业务作为一个利润丰厚的现金流业务,非常诱人。十年前乔布斯的那个策略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毕竟,谁也不是神仙,乔布斯也不例外,一次失利丝毫不影响乔布斯的盛名,相反,它提醒人们凡事都要实事求是,正确的决策要从实践中来。

在广告业务实践过程中,硬件公司与广告业务之间往往格格不入。一方面,提高广告的效率必然涉及用户隐私,这与硬件厂商的长远利益不符;另一方面,广告的出现必然影响用户体验,从长远看不符合用户的长远利益,也就不符合硬件厂商的利益。

广告与服务是左右互搏、此消彼长的两个业务。苹果公司经过长期实践,用惨痛的教训证明了这条路的艰险。从2017年iPhone销售见顶之后,苹果内部显现出硬件和服务的双核战略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到了2020年,苹果再次调整了策略,回到硬件为本的位置上,持续加强硬件的厚度,但这次是新硬件,是要重新定义硬件公司的节奏。简单地说,硬件公司的逻辑是:硬件第一,服务第二,内容第三,广告第四。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是时代变了。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塑造越来越深刻,关于数据保护、隐私保护的问题越发尖锐,关于人与机器的伦理关系一直在探讨和博弈之中。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过去是一个技术问题和利益问题,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伦理问题。各个国家在立法层面经过长期博弈,在“人是目的,还是工具”的问题上渐渐地达成部分共识。即,人是目的,数字世界的个人数据属于个人,而平台对数据的保护有无限的责任。无论是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美国加州的《消费者隐私权法案》(CCPA),还是中国将要制定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都毫无疑问地在限制对用户隐私数据的使用。

显然,这对广告业务而言是利空的。比如,2020年iOS14的IDFA事件就搅得周天寒彻,数字广告界一片哀嚎。

面向数字化的未来,苹果向左,谷歌向右。

战争并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