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成败iAd
关于科技巨头苹果公司的广告业务,有一个有趣的话题:“为什么苹果公司在2016年,也就是移动互联网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关闭了iAd广告平台?”
要知道,2014—2015年是移动广告市场的分水岭,展示广告(Display Ads)市场产值正在超越搜索广告(Search Ads)市场产值。苹果却在2016年年初(1月19日)宣布要关闭iAd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乔布斯当年耗费巨资收购的Quattro Wireless移动广告平台,是做展示类广告的移动广告平台(如图1-1所示)。而且,iAd是乔布斯生前主导的最后一个大项目。

图1-1 苹果收购Quattro Wireless
有人就想到,是不是人走茶凉?
乔布斯生前的最后一年,iTunes上的应用数量突破30万个,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就在眼前,移动广告也将大行其道,而苹果大举进军移动广告,是顺理成章的,是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的。于是,苹果雄心勃勃地发布了嵌套了iAd的iOS4系统,以及新版的iTunes系统三件套。事实上,苹果在移动广告市场的份额攀登神速,很快就达到了15%。
这个数据与移动广告市场老大谷歌的差距已经很小了,但是,苹果却急流勇退。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苹果iAd的历史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iAd的历史乃至iOS和iPhone的历史。
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这个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而2007年则被后世认为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
2009年,iPhone3GS发布,此时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前途大好,老对手谷歌仓促应战,盯着妙不可言的iPhone一番唏嘘之后,匆匆发布了Android1.6正式版,并且推出了搭载Android 1.6的手机HTC Hero(G3)做示范。从此,移动互联网迎来了iOS和Android双雄争霸的大好局面,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两家一起占领了整个手机市场。
2010年,App Store上的应用数量达到历史性的30万个,移动互联网初具规模,移动广告业务更是前程无忧。于是,北美双雄在移动广告领域针锋相对展开竞赛,竞相收购一家名叫AdMob的移动广告平台。对于谷歌而言,广告是其核心业务、核心赛道,志在必得,在2009年就开出7.5亿美元的天价,并神奇地通过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审批,苹果落败而归,但这个收购交易一直到2010年5月才最终完成。
在得知竞购Admob处于不利位置之后,致力于布局移动互联网多赛道的乔布斯退而求其次,于2010年以2.4亿美元的价格火速收购Quattro Wireless,凭借以空间(现金)换时间的策略,补齐了自己的广告短板,获得了一张移动互联网广告时代的门票,算是入局了。这笔交易是苹果收购历史上排名前十的收购案,此刻的苹果对于广告赛道志在必得。
从2011年始,苹果升级其收购的Quattro Wireless广告平台,并改名为iAd平台,将其并入自己的“i”系列家族,从此开启了iAd广告时代,并且一路高歌猛进。在同年的WWDC大会上,乔布斯亲自宣布全新的广告平台iAd上线,其logo如图1-2所示,并称其展现次数将达到骇人的每天10亿人次。截至2011年年底,全球移动广告市场出现了iAd、Admob、AdSense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火爆局面。

图1-2 乔布斯在WWDC大会上发布的iAd的logo
2011年,苹果在移动广告市场中抢下了7%的市场份额。
2012年,苹果似有全压在移动广告上的意思,迅速开通了80多个国家的业务,比现在ASA开放的国家还多(截至2020年12月底,ASA在四年的时间里开放至60个国家和地区),移动广告市场占有率为15%,最高时曾达到19%。
2014年,移动广告继续呈爆发式增长,同时2014年是移动广告的一个分水岭。欧洲互动广告局(IAB)和全球信息公司IHS Technology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移动端展示广告收入为151亿美元,占移动广告总收入的47.3%。相比之下,移动端搜索广告收入为147亿美元,占46.1%。2014年,全球移动端的广告收入为319亿美元,较2013年的193亿美元增长了65.3%。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展示广告市场营收首次超越搜索广告市场;而苹果的广告主要是展示广告,其老对手谷歌的广告主要是搜索广告。
2015年,苹果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智能手机iPhone全球出货量达到历史新高,约2.27亿部,比2014年增长约12%;另一方面,曾经意气风发的广告平台iAd,其市场占有率降到不足2%。
2016年1月19日,苹果宣布将于6月30日关闭iAd。苹果支持页面上建议开发者移除应用中的iAd Framework,因为从7月1日开始,广告将不会被显示。如果开发者的应用内仍然包含停用的iAd API,应用会崩溃。iAd平台关闭后,开发者需要选择第三方广告平台。
iAd来时有多璀璨,走时就有多黯淡,曾经风光无限的iAd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悄悄关闭服务,连一句正式的再见都没有说(如图1-3所示)。

图1-3 2016年苹果公司悄然关闭iAd服务
二、iAd关闭的技术原因
本节主要谈谈技术问题,也就是从战术的角度进行分析。iAd的得失成败主要有两点:一是平台定位,二是媒体资源。
1.平台定位
苹果从诞生起就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从产品设计到广告宣传,众多“果粉”为之痴迷。所以iAd在娘胎里就被注入了艺术的DNA,被定位为高端广告平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当然也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不接地气”。这种市场定位策略,现在看来,违背了互联网广告的长尾市场和规模效应的规律。一个成熟的广告平台应该具备双边网络效应,循环滚动,吸附更多的媒体资源和广告主资源。但苹果iAd却相背而行,越走越远。
(1)门槛高。
iAd上品牌广告的广告费用起步价最初为100万美元,后来降到40万美元,最后降到10万美元。对于众多品牌来说,这依旧是非常高的门槛。百事、宝马、联合利华等公司都曾经是iAd的客户,但最终都因为费用过高,与iAd渐行渐远,转向其他性价比更高的广告平台。
(2)分成少。
在iAd上,应用开发者,即媒体端(Supply),按照苹果的广告分成政策,仅仅分得广告收入的60%,当时行业的普遍分成比例是70%。而在中国,很多广告平台为了争取开发者,基本上都是将广告费用全部分给开发者,甚至有不同程度的补贴。
(3)效率低。
苹果作为硬件公司,具有很强的艺术气息,特别注重用户体验。在广告业务上,依旧延续这种路径依赖。苹果希望发挥其交互和设计的优势,并且配有专门的创意团队,为大的品牌广告主提供优秀的服务。以前只有4A广告公司做创意设计,现在苹果也掺和进来,使得整个广告服务运行效率低下,也动了某些人的奶酪。同时,iAd在对广告主素材的审核上,要求高、流程长,让很多期盼快节奏的广告主心生不悦。
2.缺乏核心媒体资源
跟谷歌在媒体资源上的积累不同,苹果是硬件出身,无论是定位,还是对内容的把握都处于下风,具体如下。
(1)缺乏金牌媒体。
苹果在自有应用上没有优势,手机上的预装软件无人问津,默默地躺在桌面上。
(2)媒体资源扩张失败。
对于App Store上的开发者,苹果有着天然的优势。起初,开发者为了集成方便,都选择了iAd的变现方式。但是,这些长尾流量无法获得稳定填充率。大部分开发者起初没有好的盈利模式,非常依赖广告变现,对于广告平台的根本需求是收入最大化,哪家广告平台的eCPM(千次广告展示可获得的广告收入)高,就使用哪家平台。在iAd和AdMob的竞争中,大部分开发者都选择了AdMob,因为AdMob无论是填充率还是eCPM都要比iAd做得出色。相反,谷歌背靠着传统搜索广告的广告主和大量AdSense(相关广告)的广告主资源占据了这方面的优势。
总之,流量不够,又不会凑,只能黯然离场。
那么,什么样的广告平台才是成功的平台呢?我们先看一下一个广告平台的核心元素:媒体、广告主、广告平台、数据,如图1-4所示。

图1-4 广告平台的核心元素
(1)媒体:媒体供应是平台最基本的元素,是所有事情的基础。广告平台对媒体的整合能力越强,对广告主的吸引力越大。
(2)广告主:广告平台是个双边市场,一边是媒体供应,一边是媒体的需求方——广告主。平台需要有足够多的广告主解决媒体的核心问题——填充率。如果没有排队等待的广告主,没有充沛的广告主资源,不接长尾客户,就是一种落后的商业模式。
(3)广告平台:2010年之后广告业全面进入计算广告时代,一个拼算法的时代,即拼广告点击率预估的精准性,拼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广告组织管理的灵活性等。
(4)数据:平台的参与者——广告主、媒体、广告平台是三方博弈关系。广告主追求媒体,媒体追求广告平台的变现能力,广告平台追求广告主的预算。相看两不厌,不是看气质,而是靠数据。谷歌有之前全面的数据积累,而苹果则需要平地造楼,相比较而言,大家更喜欢谁,不难猜到。
在这三个方面,谷歌可谓全面胜出,具体如下。
(1)媒体资源。谷歌自有的媒体资源就很丰富,再通过AdMob优秀的广告变现系统,吸引了大多数应用开发者;而苹果的媒体资源本来就匮乏,加上分成政策不好,体验不佳,填充率不够,媒体资源落败就是时间问题。
(2)广告主。这是谷歌的看家本领,谷歌在全球拥有200万广告主,都绑定在Web端的广告上,如果再加上移动端,就更领先业界;相比较而言,苹果在品牌广告主这里还能勉强维持,长尾广告主就顾不上了。但是移动广告市场就是规模市场,有数量才能有质量,所以双雄之争只是时间问题。
(3)广告平台。这是谷歌和苹果最接近的地方,但谷歌也是有优势的,毕竟计算广告是它的主赛道,而苹果在此没有优势。
(4)数据。数据问题也是个积累的问题,明显还是谷歌的基础更好。
综合这四个方面,本以为是一场伯仲之间的双雄拉力赛,要大战三百回合,结果一个照面就分出了胜负,而且一旦拥有了规模优势,就再难追赶上了,iAd的关闭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iAd关闭的战略原因
硬件厂商应该做广告吗?或者说,广告应该是硬件厂商的主营业务吗?
说实话,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一方面,自己明明有那么多的撂荒,有肥肉忍着不吃,实在太难了;另一方面,广告是要破坏用户体验的。即便是英明神武的乔布斯,早期也选择了广告这条商业变现的道路,从他搭建的iAd平台的商业企图来看,苹果当时是把广告业务当作主赛道。
然而,事实证明,这不是一次战术失败,而是战略调整、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关于苹果关闭iAd在战略层面的考虑,将在下一节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