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故事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译本序

裘因

在狄更斯的创作宝库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长篇小说。但是,他的中篇和短篇小说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圣诞故事集》。某些评论家认为,有几篇可以列入狄更斯的杰作。在这里谈谈作者创作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

狄更斯的圣诞故事集共有五篇:《圣诞颂歌》、《教堂钟声》、《炉边蟋蟀》、《人生的战斗》、《着魔的人》。这几篇圣诞故事先后发表于一八四三年至一八四八年。当时,历时七八十年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变成了一个大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机器大生产使大量独立的手工业劳动者破产,变成产业工人后备军,大批童工和妇女投入劳动市场。与此同时,英国工人阶级也逐步壮大,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蓬勃地开展起来,有几百万工人参加的宪章运动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进入最高潮。人们纷纷要求缩短工时,限制童工,保护妇女,改善劳动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先进知识分子代表、经济学家斯密斯于一八四三年二月请狄更斯这位享有盛誉的作家在报刊著文呼吁通过一项限制工厂劳动日的立法。他给狄更斯提供了许多有关工人劳动条件的骇人听闻的材料,特别是残酷剥削童工的事实。

狄更斯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也不能不用自己的笔去反映这一变革的时代。他答应了这一要求,准备写一本小册子,题为《为保护贫苦儿童致英国人民书》。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决定不用政论文章而用文艺作品的形式来反映这一社会问题。他认为用这种形式比写政论文章要有力得多。一八四三年三月十日,狄更斯告诉斯密斯,他准备写一系列的故事,在每年圣诞节前发表。在《圣诞故事集》中,狄更斯用引人入胜的艺术手法向穷人和富人进行宣传,要求改善穷人的“命运”,改造富人的道德品质。从人道主义出发,作家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对无家可归的失业工人表示深刻的同情,对压迫者表示了极大的愤怒。

本书收集的五篇故事中,只有《圣诞颂歌》描写的是圣诞节。但它并非常人所说的炉边夜话,或圣诞老人对孩子娓娓动听地叙说什么天堂的神话,作者也不是仅仅用牧歌的情调描写严冬的风雪之夜,而是突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教堂钟声》是描写一个在新年前夕发生的故事。在《人生的战斗》、《着魔的人》中,圣诞节只不过是个插曲。《炉边蟋蟀》中则根本没有提到这个节日。但是所有的故事都贯穿着一个同样的思想和情绪,所以有的人认为是狄更斯发明了圣诞节这个节日。

《圣诞颂歌》是一八四三年问世的第一篇圣诞故事,也是最受推崇的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史刻鲁挤是个有产者,他成天与钱柜、账本和发票打交道,一生只知道攒钱,身上没有一点人情味。他克扣职员的工资,在圣诞节前夜不准把炉火生旺,他不理睬前来向他问候的外甥,不肯给穷人捐赠分文。他甚至认为,那些贫病交加的失业工人最好早点死去,以减少“人口的过剩”。

可是,在圣诞节的前夜出现了三个鬼魂。它们让他回顾过去,看到自己曾是一个纯洁的青年,对妹妹怀有真挚的感情,也曾热烈地爱恋过一个没有嫁妆的姑娘。鬼魂让他看了看当时中下层社会中的生活,让他看到在他的职员、他过去的未婚妻和他的外甥等人的并不富裕但十分友爱的家庭中,人们如何真诚相爱,欢乐地过着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它们还让他意识到他一意孤行可能带来的后果:被所有的人遗弃,死后还给抢劫一空,甚至连他寿终正寝时盖的被子和挂的帐子也被人偷走。

这一切使史刻鲁挤产生了弃恶从善的念头,并在第二天就付诸实施。他给职员家送去了烤鹅,到外甥家去一起欢度圣诞节,为穷人捐赠大笔款项,增加了职员的工资。他把自己从过去的枷锁里解放了出来,重新感到生活的意义、人间的温暖。

当然,《圣诞颂歌》中存在着阶级调和的色彩,一个富人似乎只要发发善心,就可改邪归正,并可改变穷人的处境。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作者同人民大众在感情上是休戚相关的,他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残酷无情。他反对剥削,反对利己主义和任何形式的压迫。

《教堂钟声》发表于一八四四年。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托比的脚夫。他一年到头站在教堂附近等候别人差遣,从早到晚难得吃上一顿饱饭。除夕那天,他的女儿梅格领到了工资,给他煮了一个牛肚,刚好被有钱的老爷看见。这些老爷对此表示十分“愤慨”,把他们父女大骂一顿,说什么穷人就是不应该有饭吃,有衣穿。他们要“取缔”穷人的结婚权利和生存权利,等等。有些人自称为“穷人的朋友和父亲”,实际上却对穷人横加剥削和迫害。不仅如此,他们还诬蔑穷人“不知好歹”、“忘恩负义”。他们要穷人俯首帖耳,任他们摆布,甚至要穷人不吃不喝,成天为他们当牛做马。他们横行霸道,随意把穷人关进监狱。这一切使托比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遭到严重的摧残。可是当托比遇到处境比自己更糟的失业工人弗恩和他的侄女莉莲时,却热情地把他们请到家里,用刚刚挣得的几个便士买了食物,请他们吃,宁愿自己挨饿。

狄更斯在创作时,以假托的手法,描写了托比在元旦钟声敲响之前所做的一个噩梦。他梦见梅格的未婚夫和莉莲在社会恶势力的驱使下堕落了。弗恩也一再受到社会的迫害,他控诉,他反抗,可是孤掌难鸣,无济于事。梅格成年累月地操劳,最后也因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而要去投河自尽。惨痛的事实使托比觉悟到,穷人的贫困和堕落都是富人制造出来的。“有朝一日,所有欺负和压迫我们的人都会像落叶一样被时代一扫而光……这一天将要到了!”作者通过对托比噩梦的描述,呼吁读者要“牢牢记住产生这些幻觉的严酷现实”,“努力去纠正、改进并缓和这一现实”。

在《教堂钟声》中,狄更斯以强烈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的伪善面目,刻画出贫苦人民的高尚品德,指出只有穷人才能帮助穷人。作家所发出的正义呼声抨击了压迫者,鼓舞了被压迫的人们。今天读来,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炉边蟋蟀》发表于一八四五年。故事中的皮瑞彬格夫妇为人善良,对人诚恳,乐于助人。他们两人年龄相差很大,生活也比较清苦,但是日子过得很幸福。一个邪恶的玩具商特克尔顿,想娶年轻美貌的女子梅为妻。可是梅并不爱他,一直怀念着传说早已死去的情人爱德华。特克尔顿为了让梅心甘情愿地嫁给他,一再邀请皮瑞彬格夫妇去参加他们的婚礼,想让梅看看这对年龄悬殊的夫妇的幸福,从而使她改变对他的态度。皮瑞彬格夫妇不愿意受他的利用,拒绝了他。特克尔顿就趁皮瑞彬格夫妇去拜访他的雇工开莱勃父女时,把梅和她母亲带到开莱勃的住处。梅同皮瑞彬格夫妇见面了。在会见中,特克尔顿还在皮瑞彬格心中撒下了猜疑妻子的种子,几乎酿成惨剧。淳朴的皮瑞彬格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为了妻子的幸福,牺牲自己的爱情。但是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误会。同皮瑞彬格太太秘密会见的是梅的情人爱德华。当时爱德华远渡重洋,刚回到老家,听说他的未婚妻要同别人结婚,非常生气,因此化装出访,被皮瑞彬格太太识破。她把梅的真实情况告诉了爱德华,并帮助他们安排了幽会。为了不泄露机密,她没有把此事告诉心肠耿直的丈夫。误会消除了,皮瑞彬格夫妇仍旧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特克尔顿却失去了梅,因为就在他准备结婚的那天早上,爱德华和梅秘密举行了婚礼。残忍、自私的特克尔顿的希望成了泡影。但在皮瑞彬格夫妇崇高感情的感召下,特克尔顿也表示愿意改过自新。

在这篇故事中,作家还描绘了爱德华的父亲开莱勃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所遭受的残酷剥削,细腻地描写了开莱勃为了减轻女儿的痛苦,如何故意美化生活,美化他们那个残忍的主人特克尔顿。但这种善意的欺骗反而使他的女儿受了很深的刺激。结果他不得不把残酷的现实告诉她,使她认识到生活的本来面貌。

发表于一八四六年的《人生的战斗》,主要是描写格蕾丝和玛丽安两姐妹之间的真挚友谊和自我牺牲精神。

格蕾丝和玛丽安早年丧母,姐姐格蕾丝一直像母亲一样照料着玛丽安。玛丽安对姐姐的感情也非常深厚。后来玛丽安同青年学生艾尔弗雷德相恋。格蕾丝处处为妹妹着想,竭尽全力促成他们的幸福,从不考虑自己。可是不久玛丽安就开始疏远艾尔弗雷德,并在艾尔弗雷德学成归来的那天晚上与另一个人出走了。她的出走给全家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艾尔弗雷德在心情极端痛苦的时刻,从格蕾丝那里得到了安慰,逐渐使他对格蕾丝的友谊发展成为爱情。几年之后两人结婚了。但他们还是经常怀念着玛丽安。

六年后的一天,玛丽安回到老家向姐姐详细叙述了她出走前后的情况。原来玛丽安在同艾尔弗雷德相恋后不久,就发现格蕾丝也热恋着艾尔弗雷德。但是格蕾丝把自己的感情埋在心灵深处,真心诚意地为玛丽安和艾尔弗雷德的事操心。她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玛丽安。为了姐姐的幸福,为了要艾尔弗雷德忘掉她,玛丽安只好出走。她要给人们造成一个假象,似乎她是个轻浮的人,她并不爱艾尔弗雷德,所以同别人私奔了。实际上,那人只不过帮助她离开了老家,并没有同她生活在一起。她是在姑母家生活了六个年头。

在玛丽安出走以后,她父亲的心情十分痛苦,时常思念小女儿。姑母看到这种情况就偷偷地把事实真相告知了玛丽安的父亲。此后父亲常去探望玛丽安。后来玛丽安也曾同艾尔弗雷德当面谈心。但是他们一直把这事瞒着格蕾丝,直到格蕾丝生了孩子,生活过得十分幸福时,玛丽安才回到老家。

这是一篇感人的爱情故事,但中间也穿插了对玛丽安家的一对老用人,特别是克莱门希的描写。作者以幽默的笔调歌颂劳动人民的忠诚、勤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着魔的人》,一八四八年发表,是一篇寓言。主人公是化学家雷德劳先生。他出身贫穷,早年就失去母爱,一直同妹妹相依为命。后来他遇到一个深深爱着他的少女。由于家境贫寒,雷德劳一直不敢向她吐露真情。他拼命读书,想在学术上取得了成就以后再向她求爱。可是就在这时,他的一个最好的朋友把他的心上人骗走了,而且婚后不久就走上了堕落的道路,把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遗弃了。后来雷德劳成名了,生活条件也大为改善,可是他却失去了他生活中的希望。起初,他还有妹妹陪伴着,以后妹妹也逝世了,只留下雷德劳一人孤零零地生活在世上。生活给雷德劳带来了十分沉重的打击。多年来,他一直苦恼着,他竭力想忘却他所遭到的委屈,希求内心的平静。这时,幽灵出现了,它答应授予他忘却过去苦恼的魔法。可是就在他忘却这一切的同时,他过去做过的一切好事以及人家对他做过的好事也都给忘得一干二净了。不仅如此,他还得把自己的这种特性传给同他接触过的每一个人。人们同他一接触,马上就变得忘恩负义。

斯威杰一家人在学院里工作。老大爷年过八旬,但身体健壮,记忆力好,还常常参加些轻微劳动。他的儿子威廉和儿媳米莉都是勤劳、善良的劳动者。他们尊重老人,担负着学院里的一切杂务。特别是米莉,她除了这些工作以外,还负责照管学生的生活住宿,看护无人照料的生病的学生,连街上的野孩子都带回家去给以精心的护理。她曾向雷德劳谈过,他的一个学生埃德蒙正贫病交迫地留宿在附近的街道上。

雷德劳去探望埃德蒙,原来是想去帮助他,谁知同他一接触,这个谦逊、明理的青年马上变得不知好歹,十分粗鲁。

台特北先生家孩子很多,生活十分艰难,但夫妇间还能互相体谅,孩子间也还能相互照顾。但自从同雷德劳接触以后,便出现了夫妇反目、孩子之间你抢我夺的混战现象。

斯威杰老大爷的大儿子乔治虽然堕落了,但在弥留之际还有一点忏悔之意。可是一见雷德劳,就马上横下一条心,不肯改悔了。连威廉都嫌他父亲老不死了。

唯一没有发生变化的是毫无私心杂念的米莉和自私成性的野孩子。

雷德劳看到自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十分伤心。他想恢复“故我”,但毫无办法。最后,还是那个幽灵授意他去求助于米莉。在米莉的帮助下,雷德劳失去了那“魔法”,人们才又生活在欢乐和友爱之中。

在这篇故事中,作者主张人与人相处时要互相宽恕,不要记仇,这样生活就会变得愉快、融洽。

从《圣诞故事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确是用艺术的手法反映了他反对剥削、反对富人压迫穷人的这一主题思想。作家通过笔下的人物向社会发出了正义的呼声。

失业工人弗恩的一生就向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是如何陷害和压迫穷人的。弗恩出生在一间“只适用于做绘画的题材,而不适宜于住人的”破旧茅屋里,他勉强活下来了。生活的艰辛使他流露出一些不满情绪,那些资产阶级老爷就对他横加迫害。他动辄得咎,不管干什么无害的事,都会成为把他关进监狱的借口。“监狱成了他唯一的家”。他向社会发出呼吁:“当我们还躺在摇篮里的时候,请你们行行好,给我们一个好点的住处。当我们为着生存而劳动的时候,给我们好一点的食物。当我们误入歧途的时候,给我们制定一些仁慈一点的法律,让我们改邪归正吧。不要无论我们转到哪里总是把监狱、监狱、监狱放在我们面前。”

雷德劳的幽灵指出,在英国这样的社会里,对儿童的教育、抚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被“弃置在比畜生的景况要悲惨的景况中”。他的心“是一整片不毛的荒原”,他身上只有“罪恶的种子”。幽灵认为,甚至“公开的凶杀行径,都及不上这样的惨状罪孽深重”。他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应归咎于社会、国家。他说,“凡是有着成千上万、像躺在这儿的这个小孩这样的怪物的国家,更是活该受上十倍的苦难!”

英国作家切斯特顿[1]曾经指出,“狄更斯对穷人抱有最高尚和最真实意义上的同情。他全心全意地跟穷人们一道遭受苦难,凡是引起他们愤怒的东西,也就引起他的愤怒。但这完全不意味着,他可怜他们或者单纯地喜爱他们。并不如此,他把自己看作人民权利的捍卫者,感觉到他与人民是血肉相连的。在我们文学上,他不仅是最低社会阶层唯一的代言人,而且甚至是他们潜在意识倾向的唯一的表达者。借他的口道出了穷人内心的委屈”。[2]狄更斯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富有生命力,原因也在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狄更斯在圣诞故事中引进了许多梦幻和鬼怪。在好几篇故事中,作家都是用幽灵来给人们指路的。许多黑暗的社会现象是在梦幻中出现的。这给作品增加了不少神秘的色彩,但作者却并不是用这些来宣传宗教迷信,而是用来揭露社会现实的。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狄更斯的作品里所表现的主要还是人道主义。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解决社会种种黑暗现象的正确方法。他不主张穷人起来积极斗争,有时还要求穷人“宽恕”剥削者。他把希望寄托在富人的良心发现上。这种不现实的希望充分反映出他的阶级调和的思想。

在狄更斯的许多著作中,《圣诞故事集》是个中篇故事集。就从这本故事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是对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宝库的重大贡献。倘若说狄更斯是世界许多不朽的大作家中的一个,该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