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功率因数的测算和补偿容量的确定
一、购电点功率因数的测算
测算工作是规划工作的第一步,必须认真、切实地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使规划工作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通常农村配电网的购电点分60kV或35kV、10kV两种。
1.60kV的购电点
60kV购电点,根据电能表的装设位置可分三种情况:
(1)一次变电所出口计量,如图291中的计量点a所示。
(2)二次变电所的π接出口计量,如图29 1中的计量点b所示。
(3)供电部门60kV线路 T接计量点,如图291中的计量点c所示。
2.10kV的购电点
10kV购电点的计量位置分两种情况:(1)供电部门二次变电所出口计量,如
图291 变电所接线图
图291中的计量点d所示。
(2)10kV线路上装计量箱计量,如图291中的计量点e所示。3.功率因数的测定
(1)10kV购电点功率因数的测定。10kV购电点,由于没装无功电能表,故常用有功电能表安·秒值法测定,其计算公式为
P=36N0t0nkTkV
(291)
式中 P———测定的有功功率,kW;
n———有功电能表的转数;N———有功电能表常数;
t———测定时间,s;
kT———电流互感器变比;kV———电压互感器变比。
用测定出的有功功率P,通过下式算出cosφ,即
cosφ=P
㊣3UI
式中 U———母线线电压,kV;
I———测定电流,A。
例如,某10kV购电点,kT=100/5,kV=10/0.1,N=1500,U=10.4kV,I=30A,t=139.96s,n=10,则
P=1503060×01×391.096×20×100=342.96(kW)
cosφ=㊣
3×34120..946×30=0.635(2)60kV购电点cosφ的测定。60kV二次计量变电所,一般二次皆装有有功和无功电能表,其计算方法是:若在测定的时间t内,测得的有功电量为AP,无功电量为AQ,再计算出主变的有功损耗为ΔAP,无功损耗为ΔAQ,则功率因数可计算为
AP+ΔAP
cosφ=
(292)
㊣(AP+ΔAP)2+(AQ+ΔAQ)2
主变的有功损耗电量为
ΔAP=W0t+kWKA2P
(293)
S2ecos2φ2t
主变的无功损耗电量为
ΔAQ=I0%Set+kUK%A2P
(294)
Secos2φ2t
式中 W0———变压器空载有功损耗,kW;
WK———变压器短路有功损耗,kW;
I0%———变压器空载电流百分值,%;UK%———变压器短路电压百分值;
Se———额定容量,kVA;t———测定时间,h;
AP———二次有功电量,kW·h;cosφ2———二次功率因数;
k———可变损失系数,其与负荷曲线有关,一班生产取3.6,二班生产取1.8,三
班生产取1.2。
例如,某变电所测定2、5、8、11四个月的有功电量为AP=1171.2MW ·h,AQ=1376.6Mvar·h,cosφ2=0.65,Se=2000kVA,W0=7.24kW,WK=24.05kW,I0%=2.34%,UK%=8.15%,求cosφ。
ΔAP=7.24×2880+1.8×24.05×1171.22
22×2880×0.652
=33051(kW·h)=33.05(MW·h)
ΔAQ=2.34%×2000×2880+1.8×8.15%×1171.22×103
2×2880×0.652
=217472(kvar·h)=217.5(Mvar·h)
1171.2+33.051
cosφ=
㊣(1171.2+33.051)2+(1376.6+217.5)2=0.6
4.充电功的测算
在计算首端出口功率因数时,应将60kV充电功率考虑在内,充电功率的大小与运行电压的平方和线路的长度成正比,即
QCD=2πfC0U2L
(295)
式中 QCD———线路的充电功率,kvar;
f———电网频率,Hz;U———运行线压,kV;
L———线路长度,102km;
C0———线路的充电电容,F/102km。
线路的充电电容按下式计算:
C0=0.0l2g4D×dj1P0-6(F/km)
(296)
式中 DjP———导线的几何均距,与导线的排放方式有关。
对三角排列
DjP=㊣3dabdbcdca
对水平排列
DjP=㊣3d1d12d1=1.26d1
式中 dab、dbc、dca、d1———导线线间距离;
d———导线直径。
为简化计算,C0可按经验数据确定,一般取0.00097F/102km。
本来,在分析电力系统无功平衡时,只需计算110kV以上输电线路的无功功率,而60kV线路的充电功率很小,通常不予考虑。但是,在规划中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农网的线路长,且负荷轻,相对说来充电功率的比例有所增加,往往不容忽视。
例如,某变电所出口计量线路长度为L=24.2km,购电量全年为15942MW·h,变电所
年二次供电量为15195MW·h,变损288.8MW·h,一次cosφ1=0.728。故全年供电量为
AP=15195+288.8=15483.8(MW·h)
年平均负荷为
PPj=AtP=158478630.8=1768(kW)
无功年均负荷为
QPj=PPjtanφ=PPjtan(cos-10.728)=1768×0.942=1665(kvar)
QCD=2πfC0U2L=2×3.14×50×0.00097×602×0.242=265(kvar)
出口功率因数为
PPj
1768
cosφ=
㊣P2Pj+(QPj-QCD)2=
㊣17682+(1665-265)2
=0.784
二、补偿容量的确定
在掌握了全区所有购电点的无功电源和无功负荷的基础上,做好无功的就地平衡,制定无功补偿方案,尽力做到各级电网的无功负荷能得到就地补偿,使无功潮流的分布更趋合理,在确定无功补偿容量时要满足下列要求。
(1)要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按年负荷增长率,负荷增长系数为KZ)。(2)要有足够的备用容量(备用系数Kb)。
(3)要考虑到投运率(∑%)。
这里的年平均负荷PPj,是取全年用电时间8760h计算的,实际上,全年用电时间不可能是8760h,再考虑到无功补偿的负荷应按全年最大负荷月的平均负荷计算,所以,这里的PPj就显得小了一点。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负荷增长和备用系数取得略大一些,而投运率则略小一些。
KZ取1.05(按年负荷增长率5%计算),Kb取1.20,∑%取80%。需要补偿的无功
功率Qbx按式(297)计算,即
Qbx=KZPPj(tanφ1-tanφ2)Kb
∑%
=K∑ZK%bPPj(tanφ1-tanφ2)
(297)
令K=K∑ZK%b,则有
Qbx=KPPj(tanφ1-tanφ2)
(298)
式中 φ1,φ2———补偿前、后的功率因数角。
若PPj取最大月平均负荷值,且∑%>95%,则K以不超过1.1为宜。补偿后,应使一次计量点和二次计量点的功率因数满足要求。
三、补偿方式的选择
补偿方式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则应该是以移相电容器为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散补偿、就地平衡、自动控制、集中调节。
集中调节和分散补偿相结合,以分散补偿为主。调节补偿与固定补偿相结合,以固定补偿为主。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相结合,以低压补偿为主。实现提高力率与降损并重的目的。
在补偿过程中,既要满足全地区农村电网总的无功电力平衡,又要满足各变电所以及每个变电所的每条配电线路的无功电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