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丝绸之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内蒙古在草原丝路上的地位及其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下的正确抉择。当前,我们提出“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都是基于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和他国文化的尊重,因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文化的作用,通过文化交流,实现国与国、民与民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最终实现民心相通,保障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 草原丝绸之路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不仅是草原丝绸之路,几乎所有的丝绸之路均是在商业驱动下发展起来的。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均因这条长盛不衰的线路而得到巨大的利益。当时草原上的经济贸易往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间的官方贸易(朝贡贸易);二是商人自发的贸易活动。不同时期,具体的贸易形式有所不同。如3—6世纪,商人主要是粟特人和波斯人,蒙古时代主要是回回人等。尽管草原丝绸之路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变迁,但无论是政治分割、战争掳掠,还是宗教矛盾、民族压迫,乃至环境破坏、生态退化等,都不会阻隔这条线路上的贸易往来。也就是说,通过共同发展、共赢合作而谋求各方经济利益的需求,是草原丝绸之路保持畅通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今天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根本原因。

畅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沿线人民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提高。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积极开放、勇于进取的文化精神。作为中西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丝绸之路,正是中华民族文化面貌传播于欧亚各地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汇集地,很多出土文物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是历代草原丝绸之路兴旺发达的有力见证。如魏晋十六国以后,印度、罗马、波斯、粟特等文化因素大量渗透到北方草原金银器中。中原地区流行的文字符号、牡丹纹、莲花纹、龙凤纹、规整的装饰手法、制作工艺等,在北方草原金银器中都有非常明显的反映。

历史视角下草原丝路民心相通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历史信息和传统文化的活的载体,是最客观、最可靠的关于历史文化的真实遗留,因此,历史文化传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追思过去、探索未来是人类的本能。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丝绸之路最大的历史意义就是从陆路上沟通了中国和世界。它作为沿线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自然就成为相互交往中的最佳话题,无论在商贸往来、文化交流、观光旅游乃至国家外交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共同话题”的角色。万里茶路横跨中国大江南北,从南方的武夷山等地将茶叶辗转输送至内蒙古,又通过内蒙古翻过大漠戈壁,远销蒙古、俄罗斯乃至中亚、欧洲各地,极大地联通了中俄蒙三国的贸易往来和交往交流交融。万里茶路的辉煌历史留存了丰富的遗迹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二连浩特伊林驿站、旅蒙商文化、大盛魁、归化城商业街、西口文化等。这些文化遗产是沿线各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最终将成为各国、各族人民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重要主题,成为各国、各族人民友好交流的最佳媒介。

草原丝路的历史告诉我们,“民相交”最重要的是“心相通”,“心相通”就要靠文化的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郝时远研究员在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蒙古思考》的学术报告中讲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最重要的行动就是构建 ‘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而在这一愿景和行动中,我们所确定的基础条件就是互联互通,也就是平常所说的 ‘五通’:包括交通、金融、政策等,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 ‘民心相通’。如果民心不通,投多少钱建多少路,都是不可能达成共同体意识的。所以,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就要靠文化的力量”[48]。在这条通道上,无处不体现文化的相互碰撞、文明的相互借鉴。丝绸之路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影响的历史也为今天大家互相认同、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经验。这些丝路文化遗产是沿线国家与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为相互间的文化认同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只有文化得到相互认同,习俗得到相互尊重,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实现共识,才能最终实现全面“五通”与“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

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根基、命脉,不能重生,也不能再造。保护才能留住根基,留下才是永恒。可喜的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元上都遗址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为进一步保护和研究提供了保障。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申遗部分的22个遗产点在中国,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等。

广袤的草原为文化的交融、交流提供了平台。各种文化在草原上互相滋润,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文化向更深、更广阔的空间传播提供条件。经过草原的滋养,一种文化以全新的姿态出现,从而更易于被其他文化接受、吸纳。找回这些文化的根基,厘清文化传播的脉络,发现文化生存、发展与强大的规律,也是草原文化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这一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必将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上实现一次新的变革。因此,必须重视历史遗产,重视草原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重视保护仅存的历史文化遗存,重视草原文化在促进中西交流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进而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为今天的经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 内蒙古在草原丝路上的地位

近代以来,草原丝绸之路的交通往来以中蒙俄间最为频繁。这不仅对三国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草原丝绸之路不论在中国史,还是在世界史上均具有持续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中蒙俄经济走廊正是历史上草原丝绸之路的延续,及其在新时代的突破与拓展。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作用和影响必然如草原丝路一样灿烂辉煌。

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集成区——内蒙古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农牧文化交错带等历史因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自然地理上看,内蒙古地处蒙古高原的南端,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交错交融的地带;从政治地理上看,特别是在契丹、女真和蒙古时代,内蒙古地区是当时中国北方和蒙古高原南端的核心区域。因此,内蒙古地区是历代草原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

(一)内蒙古部分城市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或重要中转站

分布于内蒙古东、中、西部的一些城市,自古以来就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只是在不同时代,起点的中心城市有所变化。在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方面,晋蒙交界地带从古至今发挥的中转作用基本没有间断。

(二)内蒙古绝大部分地区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今天的内蒙古区域是一条横贯中国北疆的狭长地带,在漫长的历史中,其绝大部分地区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尤其在辽金元时期,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被纳入草原民族的统辖之内。在这个广阔的地域内,实现道路交通的顺畅与繁荣。辽代的上京、中京(金代称北京)和元代的上都,以及在辽金元时期均发挥重要作用的丰州、东胜州地区,均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此外,草原丝绸之路的要塞——居延地区的产生完全是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作为丝绸之路的屏障、要塞才逐渐繁荣起来。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又会刺激沿途经济昌盛,从而为商镇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沿途商镇的经济也不能脱离丝绸之路的大环境。这在居延由屯垦中心走向商镇化,又与商镇经济和丝绸之路的中心城市张掖、酒泉连接起来得到证明。因此,居延地区既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又是沟通草原之路与绿洲之路的关键节点。

(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绿洲丝绸之路的辐射区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南紧邻陕甘地区,中部的河套地区与陕西相邻,西部的阿拉善额济纳地区与河西走廊和新疆东部相邻。自古以来,河套地区与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西安有通道相连,额济纳居延地区与河西走廊也有通道相连。每当西安经河西走廊至新疆的通道因政治原因受到阻滞时,草原丝绸之路便成为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中原汉地的使者、商人和其他人员往往要转道北上,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欧洲诸国交流往来。即使在绿洲丝绸之路畅通时,南北两条路线也长期保持畅通。因此,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作为草原丝绸之路通道的部分,也可看作绿洲丝绸之路的辐射区。

(四)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同时提出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点倡议,并将这一构想纳入深化改革的决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49]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代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当代经贸合作的升级版。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描绘成一个欧亚大陆内部合作发展的区域空间,即西至欧洲诸国,东到太平洋沿岸国家,中间囊括中亚、印度、波斯湾诸国,形成一个畅通的交通运输走廊,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由此可知,“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今天已然具有更加宽广和深远的内涵。“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为出发点,以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为桥梁和纽带,以欧洲为落脚点。

内蒙古作为北方草原文化集成区,在草原丝绸之路中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决定了内蒙古区域在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枢纽区域的重要战略地位。

1.内蒙古地区是国内经济战略枢纽区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东、中、西三面与国内8个省区相邻,北面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从国内外地理格局来说,具有独特且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这决定了它在现代草原丝绸之路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枢纽区地位。从现代经济格局来看,内蒙古东邻东北经济体、华北京津冀经济体,西部与新疆战略节点衔接,南部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区相邻。这与党的十九大以来内蒙古确定的发展定位是一致的。

2.内蒙古是沿边开放战略枢纽区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发展进步与其是否开放、开放的程度多大有着直接的关系。历代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地区或民族,无不恪守“践行开放”的草原文化理念,与周边地区保持着不同程度的交流往来,表现了古代欧亚草原上的一种发展常态。研究历史上草原丝绸之路的路线可知,内蒙古和蒙古国、俄罗斯南西伯利亚所在区域为广大的蒙古高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因此,内蒙古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是极为重要的向北开放的桥头堡。这与内蒙古发展思路中所提“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是吻合的。

3.内蒙古是北疆稳定战略枢纽区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疆,与蒙古国、俄罗斯有着长达3000多千米的边境线。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的关系对我国北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内蒙古地区自然成为北疆稳定战略枢纽区。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年底考察内蒙古时提出“守望相助,打造北疆亮丽的风景线”,内蒙古发展思路中也提出将其“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这都说明内蒙古地区在我国北疆稳定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也是符合的。

4.内蒙古要实现自身发展新跨越

我们在当代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除了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调整发展战略,更需要结合区域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对于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机遇,激发实现内蒙古区域自身发展新跨越创新空间的形成。结合内蒙古地区历史传统和发展现状的分析,它在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拥有较多的优势,包括作为全国“模范自治区”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丰富经验,作为北疆屏障且接近华北和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位置,保持了高度原生态的优良草原生态环境,拥有较大潜力的人力资源,丰富且大量尚未被开发的经济资源,独具北疆特色的草原文化,以蒙古、满、回、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为特色的民族文化等。

历史上,以内蒙古为核心区的我国北方以及相邻的北方草原地区和草原民族,为丝绸之路的经营和存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草原广阔,同西伯利亚草原、西亚草原相连互通。历史上,生活于此的各族人民“民心相通”,命运紧密相连。西亚、中亚的文明经过我国北方草原这一丝绸之路中间地带传进中原,华夏文明也通过这一中间地带的演化,变成西亚、中亚人民容易接受的形式,传播得更远。广袤的草原为文化的交融、交流提供了平台。各种文化在草原上互相滋养,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文化向更深、更广阔的空间传播提供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4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国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明确提出,内蒙古要“发挥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 草原丝绸之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人文交流基础的构建

(一)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原则

2014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这为今天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指明一条正确的路径。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通道,在这条路上,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它们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我们在尊重彼此的背景下,共同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挖掘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的同时,还能让丝路沿线的人民找回本民族、国家的历史。当前我们提出“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都是基于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和其他文化的尊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我们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文化的作用,要把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贯彻始终,在坚持自身文化自信的同时要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二)深入研究丝路文化,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合作

现阶段,我们亟待深入研究跨国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深入挖掘沿线各国草原文化遗产,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包括推进草原丝绸之路的跨国申遗。毋庸置疑,“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相关国家历史、文化、民族、经济、社会等的研究,要走在经济建设与国际社会深度合作之前。只有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才能实现相互间的沟通和经济往来,避免误解、误判甚至矛盾冲突。另外,“一带一路”倡议,也促进了这些研究领域的进步,有助于我们突破国家界限,宗教、语言、文化的隔阂,产生重大的研究成果。当前大量中亚、西亚的考古成果、研究成果被重视和介绍给国内学者,大量的翻译成果出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交流的活跃,也使得国内学者有更多的机会去西亚和中亚实地考察历史遗迹,甚至直接参与考古调查挖掘等工作,这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活跃的史学研究,也能促进沿线各国文化的深入交往,互融互通,进一步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和人文交流,最终造福沿线人民。

(三)古为今用,让丝路遗产活起来

知古鉴今,研究和掌握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文化价值,是为了服务于当代。因此,应在掌握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跨国草原丝绸之路旅游路线的建设,加强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打造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品牌和多条跨国草原丝绸之路旅游交通线,如从草原元上都—元代集宁路—亦集乃路黑城,经哈密过新疆,连通中亚、西亚。这条路线上有草原的皇宫“元上都”、元代商贸中心“集宁路”、著名的居延汉简出土地、金元军事重镇“亦集乃路”,连通已经申遗成功的“天山廊道”,沿古丝绸之路一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从北京—集宁—二连浩特—乌兰巴托—俄罗斯,这既是一条重要的商贸之路,又是一条文化之路,更是中蒙俄万里茶道的核心路段,沿途在中、蒙、俄境内有多处有关万里茶道的历史文化遗存。从俄罗斯—蒙古国—满洲里—呼伦贝尔—阿尔山—克什克腾旗—正蓝旗—北京,这一路线上的皇宫、城市、长城、寺庙、石窟遗址成为绝佳的文化之路,沿途还有沙漠、草原、戈壁、森林、山峰、湖泊等绝美的自然地理风光,也是中蒙俄三国跨境民族——蒙古族的重要寻根之路。

(四)创新文化传播模式,促进文化认同

积极采用高科技,探索文物的保护与展陈手段,让更多文物走出保险柜,走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让丝绸之路文物成为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媒介,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的途径。这在丰富沿线国家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各国各民族人民对历史丝绸之路的认识,有助于各国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认同与理解。同时,加强以草原丝绸之路为题材的戏剧、文学、影视等艺术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往来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文化产品的传播途径与速度几乎可以实现实时呈现。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符合人民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部电影甚至可以改变世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认知。重视文化在交流中的作用,积极创新创造更多、更好有关草原丝绸之路的戏剧、文学、影视作品,丰富沿线国家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相互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拉近彼此的感情,自然也就期望包括中蒙俄经济走廊在内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