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202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状的研究。这部分文献研究了国内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演进,对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部分学者针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政策建议。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效率研究。祝丽云等通过运用SBM-DEA和Malmqusit方法测算了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且按照地理区位和经营范围两种分类,对不同类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效率进行了比较。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这部分文献大都集中于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效率的定性与描述性分析上,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较少。三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理论基础研究,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职能研究上,认为违背或缺少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会使农产品价格出现非理性上涨。

一 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及所面临问题研究

陈建青和任国良(2012)认为商业集聚效应不足是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仅仅是场内批发贸易企业横向或水平的简单集聚,虽然体现出相似共生的规模经济特征,但与相关配套企业以及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合作性不强,所以成熟商业集群所具备的互补共生的范围经济性难以获得;另一方面,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定位不清、规划布局不合理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问题。依绍华(2014)认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恶性竞争、收费标准不统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负担较重、农产品缺乏生产者品牌和标准分级,以及冷链物流体系和流通加工等功能不健全的问题。马增俊(2014)指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问题、新一轮恶性竞争和集团化问题、电子商务问题、农产品冷链物流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亟须解决,而公益性的实现和第三代批发市场的建设将是农产品批发行业今后发展的重点。牛文旭(2016)认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存在流通效率偏低、信息传播能力较差以及法律建设脱钩等问题。流通效率偏低主要体现为物流环节中农产品的采摘、运输、储存损失率较高,批零对接存在缺口,我国大型超市较少导致直销模式难以实现;信息传播方面,信息发布主体有限,渠道较窄,信息的有效性和可信性有待考证;法律建设脱钩体现在,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在商品交易、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等方面针对性的法律条文较少,法律应用年限较长,无法及时更新。依绍华和聂新伟(2016)指出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在联结产销、平衡供求、形成价格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集聚程度差异较大,导致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区域分布不均衡、规模大小不协调等问题,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需求。通过分析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分布特征,对东、中、西和东北部地区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覆盖城市人口数进行测算。但同时该研究仅基于情景分析方法对我国未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总量、地区布局、类型选择等如何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具体规划布局过程中,还应结合诸如地域性特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因素。马龙龙和陶婷婷(2016)说明了公益性指产品及服务的正外部性受益对象至少为普遍群体,强调的是产品及服务的作用影响,与其供给主体及形式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供给主体及形式如何对产品及服务对其他主体造成的影响并无决定性的关系。李光集(2017)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各国农产品流通中现实地位和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面临的压力以及被其他业态替代的可能性等多方面,对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并明确指出在未来20—30年,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我国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周权驹和许桂莲(2019)认为当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基础配套设施整体水平落后、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化水平低。从而应当着力加强公益性建设以改善配套设施、建立切实有效的信息搜集发布体系以实现产销信息资源共享、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品牌化建设。

综上所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其实际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可根据参与主体与交易环节的开展加以区分。第一,在农业生产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品牌建设以及组织化意识薄弱;第二,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一中介端,在规划与布局、周边环境相容性、公益性建设、信息化水平以及交易中农产品质检等方面存在问题;第三,在整个交易系统中,存在流通效率低下,尤其是全冷链布局范围较窄、法律建设脱钩等问题。

二 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竞争力及效率水平研究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竞争力评价

祝俊明(2006)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采用竞争力矩阵模型,结合实例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竞争力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

(二)区域技术效率及生产率分析

李秋萍和肖小勇(2013)借助随机前沿模型和2005—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经营状况和经济贡献高于中西部;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低,但呈增长趋势,而且技术效率呈现“东高西低中塌陷”的格局;农产品流通相关人员的素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和城镇化水平的差别是导致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祝丽云等(2017)通过运用SBM-DEA和Malmqusit方法测算了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且按照地理区位和经营范围两种分类,对不同类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效率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偏低,生产增长率缓慢且呈现区域不平衡性,且不同经营类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存在明显差异性。

三 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进与优化方向研究

(一)借鉴中央批发市场运行机制

吴小丁(2014)从中央批发市场的运行机制、中央批发市场制度评价、我国引入中央批发市场制度的可行性及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指出我国如果导入中央批发市场制度,并相应调整现有生鲜农产品流通政策,有望改善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乱象。

(二)基于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公益性建设

马增俊(2014)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历了自发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盲目发展阶段、规范发展阶段、质的提升阶段以及集团化发展阶段,未来农产品批发市场仍将是中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在发展第三代批发市场的同时,集团化将向连锁化转变,并呈现公益性方向更加明晰,线上、线下协调发展,把关食品安全成为重要任务,冷链物流应用进一步加强,国际农产品贸易合作进一步加深等发展趋势。张丽南(2014)采用文献分析法从转型升级视角对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性质、效率、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四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过程中应把公益性建设作为首要目标;应合理整合资源,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加快完善市场体系;现代化的市场交易方式和技术影响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步伐;市场交易者组织化的广度和深度,在提高交易效率、促进交易方式转变、规范市场运行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张闯等(2015)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分析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的实现方式,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加以界定,并指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目标要按销地批发市场及产地批发市场加以区分,两类市场的公益性目标在主体方面有很大不同;此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企业化运营与其公益性目标的实现并不冲突,二者可以共存,并可以相互协调促进。对于批发市场公益性的回归,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补贴及适当入股等不影响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方式介入引导市场运行,避免全面介入机制建设或运行新市场,否则不仅会增加财政压力也会破坏市场规则。此外,政府的补贴重点应当投放在冷库等基础应用设施建设以及质量安全检测方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的福利与安全,使市场的公益性得到有效发挥。章胜勇等(2016)指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农产品集散和交易的基本功能,强化价格形成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核心功能,以及明确信息服务和公益性的衍生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在遵循农产品批发市场演进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多种交易方式,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行以及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等政策建议。杨军(2016)在分析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目标,包括突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程度、稳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品价格。为实现这些目标,需在硬件设施、信息化平台、交易方式、交易主体、市场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建设,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安晓汇等(2018)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保定市为例引出了当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普遍面临的问题有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陷入困境、私有运营的内生性导致公益性职能发挥补偿,导致质量价格问题等频发、管理不当难以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平等,并鼓励借鉴国外相关管理经验,即培育负责任的市场经营主体、提升农民的参与化与组织化程度、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建设与价格机制创新。

(三)推动智慧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马增俊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方向是智慧化,即在管理升级的同时,与人类思维模式有机结合,促使效率提升,使硬件设施和软件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提出发展智慧农产品批发市场,应与国家形势、政策形势和企业发展形势衔接起来,与智慧农业、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四)立足国情提升集聚交易与流通效率

刘天祥(2018)对经典经济学派关于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提升机制进行梳理,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商品交易费用率下降的路径、现阶段依托批发市场组织农产品流通的必然性、流通效率提升优势三方面探讨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与效率提升内在逻辑,重点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公益性”约束条件下,“农户直接交易—商人组织交易—市场集聚交易”是农产品交易效率提升中业态演进的自然选择;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从长计议,可以从商品生产、商品消费、运输储存、制度环境等外生变量,从能够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产生影响的交易费用、偏好满足、公益行为等内生变量,以及各类变量的互动关系等来深入讨论,正视商人媒介的交易效率与商品市场集聚交易的效率。

(五)引导实现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姚涛(2019)基于互联网的特征,在全产业链视角下从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视角,分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层面,设计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的优化路径,上游以农产品供给侧为导向,搭建综合信息中心;中游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值链进行重构优化;下游优化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电商融合的方式。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客观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社会、经济及科技等领域实际因素下的市场建设及运行的定性分析,包括全国及各省区市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现状、发展策略和转型升级等,而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较少。一方面,文献在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及具体衡量指标的设定方面鲜有涉及;另一方面,虽然部分学者关于上述问题有所分析,但这些研究往往只是针对省区市或特定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技术效率、竞争力及发展水平,未对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展状况予以明确的定量分析。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农产品批发行业更深层次的发展需求与发展目标,依然是该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农产品批发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也需要明确的评估指标、理论支持以及方向性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