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202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发展的政策

依据前文分析,现提出以下农产品流通创新激励与营商环境改善的政策建议。

一 流通创新的产业扶持政策

数字经济代表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向,政府应对新零售和数字经济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增加扶持,加强产需的衔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高品质、安全化和个性化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政府在专业人才培养、企业融资和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比如,政府应明确规范前置仓等新出现的设施的市场准入、运营和设施建设,这些设施作为城市居民生活便民设施,应可以获得推广以及相应的市政府补贴;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冷链管理专业,增设新零售相关课程,以便向流通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 加强技术扶持政策

新技术对流通体系的创新十分重要。技术驱动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技术的驱动,流通体系在重构组织、拓展功能和强化产销对接方面就需要增加对RFID等在流通中广泛运用的技术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协助具体企业完善配货、物流等设施的升级改造;推广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

三 流通产业创新补短板工程政策

(一)加强冷链物流建设

一是完善城市鲜活农产品冷链设施配套建设,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零售的30%物流量采用标准化周转箱共用体系,实现供京沪这样大都市的蔬菜流通量中净菜比例占30%以上,推进面向餐饮与零售的中央厨房类企业发展。推进鲜活农产品产区冷链集散加工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农产品流通与物流模式创新建设。

二是进一步推进城市冷链设施配套建设,强化生鲜农产品产地集散加工中心建设,以共用托盘和周转筐(箱)为抓手提升农产品流通率,促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核心企业)建设,推进区域内重点生鲜品类及其主要运用场景物流规范指引。

三是推进冷链设施配套建设网络,在省市级政府整体规划中,应将物流设施用地纳入强制性规划范围,以满足民生需求,降低物流成本。

四是财政资金引领社会资金,在交通便利的城郊,建立一些公益性质的低温物流园区,方便包括连锁超市、电商等在内的生鲜零售企业的物流运作,从而降低生鲜商品的零售价格,达到惠及普通居民的目的。

(二)强化产地生鲜农产品集散加工中心建设

根据农业商品化生产的规模、商品流量流向、地理交通条件、市场辐射范围等,在农产品主产区试点建立区域性农产品集散服务中心,除提供农产品集散配送功能外,服务中心应能提供仓储(冷冻库、冷藏库、常温保鲜库等)、检验检测、分级、分拣、包装、装卸搬运等服务。一个区域集散中心可以带动方圆20 公里以内的鲜活农产品生产销售。针对小散农户临时可共享的移动冷库,积极引进相关企业提供租赁服务。既可以帮助其解决鲜果隔夜愁的问题,又规避了基本农田上难以建永久设施的相关法规。伴随区域时令水果的阶段性成熟,移动冷库可以进行转移。移动冷库除了可缓解当前农户鲜果预冷、储藏难,以延长其货架期外,还具备资产流动性、增值性、节能性、高效性、智能性、经济性特点。

四 加强市场规范维护市场秩序

可以以共用托盘和周转筐(箱)为抓手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在政府的规范和引导下,加速托盘在合作社、产地集散中心、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的循环,促进托盘联运和机械化作业,提高物流效率,缩短供应时间,大大降低物流成本的社会服务网络。

积极推进区域物流标准化,形成农产品物流全程标准体系。地区间农产品检验检疫认证体系,可学习海关检验检疫一票制体系,降低企业运营负担。推动相关行业协会对一些重点品类产品设立冷链物流规范指引。

五 破除政策障碍促进流通创新

(一)降低农产品流通用地获取难度

政府对民生需求认识不足,需要放松对农产品流通用地,如前置仓用地、冷链用地,特别是冷链用地的申请。冷链是现代农产品物流必不可缺的一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观念,认为冷库及冷链是城市功能,而非民生急需的基础设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冷库及其冷链设施运营是百姓生活水平与质量提升的瓶颈,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需品。目前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冷链相关用地很难拿到,获取价格也很昂贵。

(二)改进当前税收、非税收等政策规定

如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随着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如屠宰企业、鲜切菜类的净菜加工企业)已疏解或将搬迁到市郊或邻近的河北区县,但据相关企业反映,由于不能享受绿色通道政策,其物流费用大幅上升。如果净菜类初加工日需农产品不能享受绿色通道政策,则会加大中央厨房类企业物流成本。部分农产品的增税收入未必大于征税成本,若取消大众消费的代表性某些品类税收,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将会降低普通消费者的食品支出,增加种养殖户的收入,同时可免除经销商与农产品生产者就增值税抵扣所产生的系列繁杂操作。环保政策要求严格,地区间的检疫文本认证程序等提高了物流企业运营成本。比如城市配送普通货车新能源配比规定,汽车排放标准更新迭代速度快,加大了物流公司的运输成本。

(三)完善交通管制

农产品流通企业在城市的配送中遇到的交通问题十分突出。一般自有货车的农产品流通企业的通行证都不够使用,且存在限行时间等政策,使得企业的运输成本大大提高。城市治理、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相协调。交通政策应与农产品的民生需求相适应,保障物畅其流,解决“最后一公里”。部分企业希望市政府能通过类似“新能源货车不限行”之类的政策来减轻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

(四)适当放宽准入资格

将前置仓纳入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在取得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等证件方面给予更为宽松的条件,提高办照速度,降低前置仓的准入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