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70章
虽然我地理是真的烂,但不妨碍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也可能正是因为我的地理烂,我从来不会用这个视角来思考问题。而这本书诚然给我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角度。
而且,好比较的是,这本书是根据时间顺序一路这么写过来的,和高中历史课本还是有几分类似的。出于这个相同的格式,写两本书在这个层面上便存在了比较的空间。
而不同的比较显而易见。高中历史课本注重的是传授,对于每一个点的讲述都是基本公平的,语言凝练而精简,没什么感情偏颇,内在也没什么逻辑联系。
而《统一与分裂》是研究性著作。在语言上便不强求读者全部看得懂。再者就是,这本书从头到尾贯穿了一个思路。那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反之分裂的时间越来越短。
然而,这本书也提出了一个比较不一样的点,就是关于分裂时期。一直以来,在传统思潮中,一直以为分裂时期不好。然而,其实不是这样的,分裂时期在各个政权保持和平时,那些和平区域反而发展得很好。
正是因为要互相战斗,所以才会拼命去发现自己手里把握了区域。可以这么说,不是分裂的问题,而是战争的问题。只要是和平稳定,或许哪怕只是区域之间的也没有任何关系。
就比如说当今世界,如果以全球视野来看整个世界,现在确乎属于分裂的环境。可是,在现在这个状况里,反而分裂着会更好。我是这么想的,也不知不觉把我关于全球这样朴素的认知写了上去。如果现在贸然修改,反而会不那么好。
只是,写着写着,我发现我是真的不够了解高中历史课本。关于《统一与分裂》的东西很多,而谈高中历史课本的少之又少。这可能是因为,在每一个学生的潜意识里,最讨厌的就是教材。因而,在可以避免出现教材的情况下,没有人会选择教材。
到了第三道大题,三道题目中,随便选两道即可。第一个是汉代,汉元帝和汉宣帝之间的对话。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可惜,因为就看这个题干部分。完全可以作为简答题的答案,偏巧这一段的题干我又基本可以背诵下来。
元帝太子时对自己的父皇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而宣帝狠狠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朝吸取秦早亡之教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实际上,只是把儒家思想摆在明面上,其实还是霸王道杂之。“霸”指“霸道”,即法家;“王”指“王道”,即儒家。这是汉代政治用儒家思想来修饰法家思想的的手段,也是汉代儒学的体现。
显然,汉宣帝和汉元帝都看出来了这样政治环境下潜藏的本质,然而他们的想法并不相同。汉宣帝选择继续汉家的“霸王道杂之”,而汉元帝并不打算如此。
汉元帝本身可能不出名,可是他有个有名的妻子,即元后王政君。这个女人别的不有名,可她活得久,久到西汉灭亡。可能她本身还不够有名,她有个无人不知的好侄子,叫王莽。
王莽,新朝皇帝,一生当中最大的事迹便是篡汉。只是,功绩还是罪过确实不太好说。而王莽是可以连上这个故事的。碰巧我之前还真的对王莽这个人有点了解,看过他的一些论文,不会以单一的角度来看他。
怎么说呢?王莽是一个相当经典的人物。个人感觉,他实质上是个儒生。他虽然确实是篡位,可除了自我意愿之外,他其实是被儒生们推上去的。他是众多儒生中的一个代表。
他自诩“周公”,最后还推行的是“托古改制”,有的政策现在看起来也还不错。他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最终却加剧了社会矛盾。如果他的改制最后以成功结尾的话,或许他就不必背上篡位的名声了!
也正是他证明了,其实一味推行先秦儒学思想不如想象的那么好,托古改制已经不适宜汉代的局势了。之后,并没有后人成功效仿。再往前推,广泛地任用儒生正是从汉元帝开始的。或许,从这里开始便错了。
这是这个题。我还是发挥得不错的。只是,我特别想引用的是《汉书》里的一句话。
然而,我的脑子里只剩下了“秦燔诗书”和“莽诵六艺”,后面的不记得了,只得随手写了几笔。然后接下来好像是“同归殊途,俱用灭亡”。好像有点糟糕,一把好牌,却并没有打到最后。
而后面的那个题目是宋朝的,下一个则是清朝的,雍正乾隆之类的。后面这个对我来说熟悉一点儿,就写这个好了。
我也是有个东西想引用,最后也只引用了一个七七八八,我也不确定我写没写对。看来,我的记忆力还不够好。不过,这确实也是非常非常小的点,不记得也比较正常。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居然也能用得上。
而且,我写得手都无比酸痛,也并没有写完。直到考试即将结束,我才放下了笔,发现周围已经有不少人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之中。先修考试不允许提前交卷。
只是我有种感觉,那就是我确实把我可以发挥出来的全部发挥出来了,然而,同样的,我也把我的短板全然暴露出来了。而我的短板无疑就是我忘了一些我本可以不忘的。
往前一看,我居然一眼看到了段曼。我也是忘记了,这个时候组织考试,这些高一的也可以来参加。只不过,他们这些高一的估计是注定陪跑了。如此也好,至少一年之后不会轻易陷入慌张之中。
考完之后,我本来准备就在五中附近转转,就接下来考下午的华文先修。不想,齐思怡却跑过来和我结伴。而我当时没想太多,想起两个人也好,就结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