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以游戏的方式探寻幸福课堂的生成之道
在建构幸福愉悦而又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游戏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载体和方式。
说起游戏,其存在的时间甚至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远。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早在人类出现之前,游戏就已经出现在一些高等动物的日常活动之中,如动物之间非攻击性的搏斗等,可以说就是游戏最原始的雏形。对于人类而言,无论是原始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狩猎模拟游戏,还是农业社会中涌现的各种益智游戏玩具(如七巧板、华容道等),抑或是近现代社会中兴起的电子游戏(如街机游戏、网络游戏、VR/AR游戏等),都既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又是重要的教育形式、教育载体。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们是通过共同生活来实现“教育”的,而这种具有教育功能的“共同生活”主要就源于劳动和游戏,并且对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游戏就是他们为成年生活做准备的重要教育方式。荷兰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学家、游戏研究先驱胡伊青加从文化的角度对游戏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在其著作《人:游戏者》一书中,采用文化史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得出了“人是游戏者,人类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结论。确实,原始的游戏不但是教育雏形的载体,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也慢慢衍变为现代艺术和体育的核心原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式的教育得以形成,教育游戏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以游戏为原型的艺术和体育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用来培养人的美德与技能;另一方面,游戏带给人的兴趣与快乐开始受到关注。可以说,游戏是教育内容的源泉,同时,游戏自身趣味性所带给人的独特精神体验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物质的匮乏,开始步入现代社会,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逐渐形成。在对现代教育体系下教育价值的追问过程中,“兴趣说”(the doctrine of interest)开始在西方教育中大量涌现,一大批教育学家从不同方面对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比如,夸美纽斯,虽然由他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在现实执行中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但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设计构想时,其实是希望这一制度下的学校教育“能够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洛克在《教育片论》中就明确指出“我们要仔细地观察幼童性情的变化,尤其注意把握他们喜好和兴趣上的有利时机……因为他兴致好的时候,就乐于花上三倍的时间来学习”,他提倡游戏教育和教学的娱乐游戏化,让儿童快乐地学习;卢梭更是将“兴趣说”推上了教育思想的巅峰,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动力机制对于学习的积极作用,强调兴趣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同样认为教学方法应与兴趣相结合
。对于游戏在教育中合理应用的最深刻研究来自杜威。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思想观点,他认为,以知识为中心的学校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教学法最好要从学生的经验与能力出发,学校也应在工作与游戏里面,采用一种活动,与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相类似”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做中学”的观点,强调教育中参与的重要性,其中专门提到了对教学中使用游戏的一些看法。他认为游戏应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但学校的游戏课程与校外游戏是有差别的——在校外环境中,教育的结果是游戏的副产品,具有偶然性,可能产生好的结果,也可能是坏的结果;但当游戏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时,这种教育结果的偶然性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指导,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更易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在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中,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带来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由此衍生的教育理念与方式的转型无疑是对社会和教育生态的一次巨大考验。普遍而言,当今时代,物质的丰盈为人们关注自己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但内在精神的匮乏与外在物质的欲望交织在一起,却使得教育的实施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艰难。必须承认,原有教育体系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培养仍然重要,但在当今时代下如何让学生愿意主动“消费”并心满意足地“接受”教育可能正变得更为重要。从一定层面上讲,游戏的趣味性为适应消费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温床,教育游戏思想冲破了外在趣味性的限制后,已经开始着眼于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以及如何更好地用游戏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一方面,游戏自身的新奇与奖励属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外在动机,这也是之前游戏外在趣味性的体现;另一方面,游戏内在的竞争、合作、挑战、叙事等属性,经过科学有效的设计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可以说,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已经受到了更多的认可,而且随着科研力量的不断推进,其在教育中的实践方式也开始更加聚焦核心,逐渐从外在形式向内在精神转变。
基于上述分析,游戏思想在教育中的渗透,从人类社会形成开始就已经产生,并且,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和教育形态中,虽有不同教育游戏思想的表现,却贯穿始终
。将游戏化的思想引入教育体系中,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更好地转变学习方式,这与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思想出发,在当今时代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中,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一种有着广阔开发与应用价值的变革思路。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第一小学位于四川北路1802号,占地面积765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0%。学校建有教学大楼3幢,大礼堂1座,艺术专用楼1幢,足球场1个,游泳池2个,还建有信息技术室、科学技术室、美术室、唱游室、舞蹈房、创新实验室(扎染室)、益智游戏室、心理辅导沙盘室、急救训练室、学生电子图书阅览室、教师工会读书室、羽毛球馆等专用设施。目前建制教学班22个,学生667人,在岗专职教师82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54人,高级教师占比为70.7%;其中,大学本科学历60人,大学专科学历21人,占比为98.8%。教师队伍中,有上海名师基地学员、虹口区学科带头人、虹口区十佳青年、教学新秀、学科骨干教师等,既有经验足能力强的,又有学历职称高、年轻有朝气的。
学校以“融合”理念为指引,以“忠、爱、勤、毅”为校训,倡导“和谐、发展”的校风,“求实、创新”的教风,“勤奋、善思”的学风,在教育教学、科研、艺术体育等方面获得了各级各类荣誉,教师和学生个人更是获奖颇丰,整体办学效果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肯定,是老百姓家门口的一所好学校。
学生在校园里有足够的场地进行科学、人文的探究和拓展,校园生活充满着学科学习的严谨和艺术人文的熏陶,也能够在探究和验证的活动中伸展个性,激发创新,感受快乐。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称号、虹口区文明单位、虹口区教育系统“三八红旗集体”、虹口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优良单位、虹口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虹口区第十一届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虹口区教育系统校本培训评比二等奖、虹口区行为规范教育“三星”示范校、全国“指南针计划”上海市虹口区实验学校、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实验校、西部教师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多项科研课题获市、区教育科研等级奖。学校有多位教师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园丁奖、虹口区园丁奖、虹口区“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学校有教师参与上海市“双名工程”学习,有教师成为虹口区学科带头人,还有多名教师获得虹口区中小幼课堂教学评比一、二、三等奖,虹口区中小幼课堂教学单项技能评比一、二、三等奖,科研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
梳理四川北路第一小学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学校特别注重基于教师行动的学科教学创新,注重通过科研的引领实现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不断转型重构,也正是在这种充分的重视之中,学校不断在教学科研上取得新的成果,不断生成着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校本化经验。近几年,学校以数学学科为突破,尝试将游戏化的理念引入学科教学之中,依托益智类学具的开发,通过拓展型课程的创造性设计与实施,走出了一条旨在提升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的独特道路。既有效拓展了学科的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有了更加丰富的落实载体,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了一条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学校特色教学品牌塑造之路。本书所要呈现的,就是学校在开展益智类学具游戏化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的思考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