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踏实做人,不盲目攀比
11岁的米米长得很漂亮,弹得一手好钢琴,是个人见人爱的女孩。但是,她也是个十分“奢侈”的孩子,穿的衣服不是耐克就是阿迪达斯,总而言之,从头到脚都是名牌。有些时候父母给她买来不是名牌的衣服,不管多好看,她都一概不穿,还为此哭闹了很多次。
父母对她这点也十分头疼,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如此热衷于名牌,而米米的理由就是:“让我穿这些,我怎么出去见人啊?我的同学都穿名牌,我要是没有,人家会笑话我的。我不穿,要不我就不去上学。”
不仅如此,米米还逼着爸爸给她买手机和高档自行车,原因是“同学都有”。
米米不是一个特例,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很多出生在经济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家庭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玩高档玩具,吃洋面包,穿名牌衣服,然后同学之间也相互攀比,比谁的衣服牌子更有名、谁的自行车更高档、谁爸爸的车更气派。
这是典型的攀比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如果父母掌握不好孩子物质享用的尺度,听之任之,就会让孩子陷入物质追求的泥潭无法自拔。他今天可能要求买高档玩具,明天则有可能要求买更奢侈的东西。长此以往,当孩子日益增长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可能就会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抵挡不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而走向歧途。
虚荣心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爱虚荣,有碍其真正的进步,甚至会使其形成嫉妒成性、冷酷无情的性格。
也许很多父母都看过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的女主人公叫玛蒂尔德,她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青春丧失。家长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虚荣心侵蚀,甚至成为玛蒂尔德那样的人,就要从现在开始,细心留意孩子的行为,对于孩子过于讲究穿着的现象不能掉以轻心、任其自然,更不能盲目迁就、助其发展,而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健康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改正不良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为此,儿童心理学家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建议。
1.以身作则,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
孩子的很多行为观念是受父母影响的,尤其在审美情趣上。如果父母盲目追求名牌或者奇装异服等,孩子自然上行下效,也形成不良的消费观念。而如果父母穿衣讲究得体而不追求名牌,孩子自然会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例如,妈妈告诉孩子:“这件衣服虽然不贵,但穿在你身上还是很好看的!”这样,孩子就会认为,衣服不一定贵才好看。
另外,现在很多家长有炫富心理,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必省吃俭用。孩子是自己的招牌,让孩子吃好、穿好,面子自然就有了,其实,这也是对孩子思想观念的一种误导。
2.转变孩子的攀比兴奋点
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他内心有竞争意识,想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者超过别人。我们要抓住这种心理,引导孩子把这种比较从物质上转变到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上。
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改变攀比兴奋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在引导,而不是生拉硬拽地让孩子转移自己的攀比兴奋点。例如,当孩子和同学比穿着的时候,有些父母生硬地说:“人家有钱,你家没钱,有本事你就和人家比学习,将来超过他,赚大钱了自己买新衣服。”这样的话只能让孩子感到不如他人,甚至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3.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才是他的天职
我们应教育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要通过教育,使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名学生,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孩子攀比,我们可以告诉他,应该与同学比成绩、比品德等,而不是比吃穿,以德服人才是真正的优秀。这样,孩子就会把攀比的焦点放在学习上了。
4.帮助孩子充实内在,淡化虚荣心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当然,这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目光都只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只有充实孩子的内心世界,他才不会盲目与人攀比。
例如,我们可以为孩子购买一些能充实他内心的书籍,这样,孩子就不是一个“绣花枕头”,他爱上看书,自然也就不会整天琢磨外表或其他的事情了。
总之,攀比也是很正常的心态,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攀比心理,包括成人。良性的攀比能使人奋发。然而,有攀比心理的孩子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助和指点,很容易因盲目攀比而误入歧途。
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让孩子不要在物质上比,而是要比学习、比品德、比做人的本领、比对集体的奉献、比各自的理想、比自己的特长,在这样一种良性的竞争中,孩子一定会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