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2012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这一文件即是影响深远的“高教质量30条”。文件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国家在总结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成就、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促进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科学规划与方向性要求。结合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一书中,将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程分为初创时期(1950~1965年)、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6年)、恢复发展时期(1977~1998年)和跨越式发展时期(1999~2011年),并认为2012年之后,中医药高等教育应该进入内涵式发展时期。
跨越式发展时期的特征主要是校园硬件环境的建设、学科与专业数量的增加、学院更名为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总之是环境与规模的改变。而内涵式发展时期的核心特征是教育教学的质量的提升,是基于内涵式发展的质量,是基于先进教育理念、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的质量的提升。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012年,尤其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以下简称《中医教育标准)》以来,各院校以落实《中医教育标准》与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在教育观念更新、专业与课程建设、课堂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但是,从内涵发展的真谛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上,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和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事关内涵质量的最关键、最基础的课堂环节,问题更是突出。
课堂上教师以教为中心,滔滔不绝,一讲到底,较少互动或缺乏高水平的互动;以教材为中心,较少拓展学生视野或很少为学生提供拓展学习资源;考试一张试卷定“终身”,较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评价以学生单纯复述知识的多寡定优劣,高分低能;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与复述知识,较少深度思考或缺乏解决问题与举一反三的能力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所有院校,但是鉴于课堂教学的关键性与基础性,仍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予以解决。前年教育部对基础教育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通过磨课、研课、晒课等教研活动,显著提升了教学水平。这对高等教育也应有启迪,中小学进步了,大学怎么办?学习普教的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课堂教与学的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与方式。
随着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贯彻与实施,很多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例如,教师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情感与学习态度,必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必须与学生开展有质量的互动等。又如,过去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种经典的教学观,现在就不再认为是完全正确的了,而是“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还要告诉学生这桶水是怎么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立足于终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但传统的模式必须变革。从上述新旧观念的对比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科学、系统地设计,否则,基于先进理念、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观的内涵质量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涉及的主体来看,既涉及教师,又涉及学生;从占用的时间来看,学生绝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从对教师的要求来看,教师既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从对学生的要求来看,学生既要学会知识,又要学会方法并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预先不进行系统设计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毫无疑问,缺乏设计的课堂往往是随意的、不系统的、难以保障质量的,甚或说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因此,课堂设计势在必行。
课堂设计的最大意义是引入了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思维与问疑理念,其价值在于通过设计强化课堂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与规范性,赋予了课堂更多的创新思维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师授课的质量与学生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并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以人为本才落到了实处。
课堂设计的意义,还在于加强了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强化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或是匪夷所思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课程中被忽视的隐性问题,其中不乏创新思想的火花,这既是教学相长的契合点,也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本书还在设计框架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将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写入设计,或者将教学中发现的未知而值得探索的问题作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任务,也可以作为教师自己的研究课堂,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可以培养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真正做到教研相长。
课堂设计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教研活动。有人认为,熟悉的课程内容提升水平和再创新的空间有限,实际上并非如此。同课异构,不同的授课模式,不同的设计方案往往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恰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别。因此,课堂设计方案须集思广益,需要教研室甚至院系教师集体磨课、研课,才能提高设计水平,并不断优化更新设计方案。此外,课堂设计虽然应当突出学科特点,但设计的背景依据、指导思想、目标要求、设计原则、方法策略、互动问题,以及场景要求等也是必要的内容。
在周桂桐教授的组织下,在本校完成第一轮524门课程的课堂设计工作之后,在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一书,本书从开展课堂设计的背景依据开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医教育标准》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课堂正在发生的变化、课堂存在的问题,课堂设计的意义、指导思想、原则、方式、方法与要素;形成性评价与期末考试的设计;学生学习理念更新与主动投入学习的重要性;国外进展与趋势等,可以说基本上涉及了课堂(包括第二课堂)教与学的主要环节,对于普及推广课堂设计工作具有较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内涵质量包括多个层面的内容,课堂设计仅是其中一个环节。且设计需要一个逐步建设与提高的过程,而对于设计本身的研究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衷心希望广大教师在参考本书开展设计工作时,集思广益,提出宝贵意见,相信来自教学一线教师的建议和意见会对这项研究工作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2016年5月
[1]张伯礼,石鹏建,洪净.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