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饮食文化与中医学起源

中国历来是一个崇尚饮食文化的国家,饮食种类多、口味多、花样也多,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饮食能同中国饮食相媲美。中国饮食文化处处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又时时蕴含着中国饮食文化的无限魅力。早在17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已经生息、劳动、繁衍在祖国大地上了。中华民族先民们的原始生活是极其艰难的。

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来充饥,食物来源主要包括天然浆果、块茎、块根、嫩叶、幼芽和菌类。为了生存、安全和繁衍,人们本能地使用各种天然石块、树枝和木棒作为获取食物的工具和防御野兽侵害的武器,所以,他们还会捕食一些小动物,比如昆虫、兔、鱼等等。正如《庄子·盗跖》中所描写的:“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原始人的食物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食用动物的比例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早期的原始人尚未开始用火,所以当时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类只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礼记·礼运》也称“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生动地描述了古人类衣不蔽体、茹毛饮血的生活状态。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逐渐开始用石块制造出“石器”作为劳动工具,可以这么说,造石器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它不仅划清了人与动物间的界限,最重要的是它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最初的武器。尖状石头可以用来切割动物肉、挖掘植物的根茎,有刮削作用的石头可以用来刮削木棒和剥取兽皮,有砍砸作用的石头可以用来砍砸食物,砭石可以用来治病。砭石,即可以治病的石头,是中医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等治疗方法中的砭术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没有任何医药知识的情况下,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就随便抓起被火堆烘烤过的石头进行热敷和刮拭以减轻痛苦。结果经过不断地经验积累,他们慢慢发现一些特殊的石头对于病痛是有治疗效果的。就这样,石头所适用的领域在一步步地被人们发掘,中华文化在不断地被充实,社会文明也在慢慢地进步。

言归正传,虽然这一时期的石器还十分粗糙,但是已经可以对食物进行初步的加工处理,从而为原始烹饪奠定了最初的基石。由于人类文明程度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远古饮食文化的特征只能是饥饿则追逐猛兽,狩猎动物,采撷野果、树籽、植物块茎,生吞活剥;渴则饮山泉溪水以维系生存。落后的原始饮食条件,食物不足,营养缺乏,食不果腹,而且生食动物可能造成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感染,可想而知古人类的健康程度相当低。据人类学者考古证明,在周口店发现的22名猿人遗骨中,经判断,其中死于14岁以下者有15人,死于15~30岁、40~50岁的猿人各有3人,而死于50~60岁的猿人仅有1人,表明猿人的寿命大部分是很短的。

疾病伴随生命而存在。原始人在与大自然搏斗,争取生存的过程中,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在原始的饮食条件下,极易产生各种疾病。原始人的食物特点是生、冷、硬,腥臊恶臭而不洁净,给原始人带来了不少病痛。因为饮食首先要经过牙齿的咀嚼,冷、硬的食物极易使原始人患口腔疾病,其中以龋齿和牙周病为最多。在距今约6000年前的江苏邳州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人骨中发现,在1035个下颌齿中,患有龋齿66个,占下颌齿数的6.38%,在113个下颌中;患有牙周病的有46个,占下颌数的40.7%。此外,食物中毒、肠胃病也是原始人的常见病,如《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火的发现,使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飞跃的变革。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以热食、熟食为主。一方面,食物的熟化既可以认为是原始烹饪的开始,也可以认为标志着人类饮食第一次革命的开始。火的发明有很多传说。如《礼纬含文嘉》记载:“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梦粱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前,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古史考》记载:“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先民们先是利用天然火,继而又知道保存火种,进而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明了人工取火。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燃点木棒、树枝、草叶,烧烤食物,变生食为熟食,炮生为熟以化腥臊,一改茹毛饮血、生吞活剥的饮食状态,使不易下咽的“鱼蚌螺蛤”之类能够燔而食之。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熟食大大缩短了食物的消化过程,而且更有利于人们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身体和头脑的发育。用火加工食物还可扩大食物的种类和来源,钻燧取火,焚林而耕,还可补充人械不足。使用火还可制造工具。火的使用,使人类获得了征服自然的力量,是饮食文化生活的重要里程碑,对人类的进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揭开了饮食卫生的序幕。人类从生食过渡到熟食,不但改善了身体的营养状况,而且通过烧烤、煮食还能把附在食物上的寄生虫、细菌及其他致病微生物消灭,具有重要的消毒作用,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增强了身体健康。对此,古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如《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再如《礼纬含文嘉》中记载:“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火的使用,帮助人类发明了制陶的方法。陶器的发明,不仅使人类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使饮食文化发生了新的变革、烹饪技术得以出现,而且使饮食卫生条件也发生了显著改善。古代遗留下来的陶器,最多见的是烹饪器皿,如鼎、鬲等。其次是贮藏食物的器具,如坛、罐等。陶器的使用,使人类的饮食文化水平进一步发展,同时减少了食物被污染的机会,也为中药汤液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我国的饮食文化经历几千年,历久不衰,而且内容愈加丰富,花样繁多,并且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盛誉。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在很早时期就进入了农耕时代,而且历代统治阶级基本上都是重农轻商,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由于社会人口相对较多,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饮食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正如《汉书》强调的那样“民以食为天”。从老百姓常说的“吃香、吃亏、吃耳光、吃得开、吃闭门羹、吃到了甜头、你吃了吗”等口语中也可以发现,吃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其次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相续未断;地域广大,物产丰富。最后,我国人民善于学习、借鉴,在几千年的饮食实践中不仅创造和融会了儒、释、道、医等各家饮食文化,而且广泛吸取了国内外各民族饮食文化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