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动
陈萃蒲
陈萃蒲,厦门市金尚中学教师,第五批支教教师,在海原一中支教。
到海原一中才2个月,但这2个月的所见所闻却强烈地冲击着我。
国庆前后,还没到用火炉的时候,一场寒流使海原的气温骤降到-4℃,站在校园里就能看到远处的山已经被白雪覆盖。学校怕冻着我,马上安排老师为我送来煤炭,帮我生起炉子,反复教我怎么用,嘱咐我要注意安全。看着呼呼的火苗,我着实激动了一阵。我没用过这种炉子,晚上睡觉时总封不好,炉子经常灭,老师、学生都主动来帮我生炉子。那段时间不论是领导、老师,还是校工,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炉子着着吗?”我绝对是重点保护对象。
这里是回族聚居区,70%以上的人是回族,饮食习惯与厦门大不一样。在这里,牛羊肉的做法花样百出,海原羊羔肉更是全国闻名,什么手抓羊肉、面包羊羔肉、西夏小羊腿、葱爆羔羊肉……确实名不虚传。但天天羊肉、面条,实在有点吃不消,所以来支教的老师一般都自己做饭。每个支教点都有支教队员留下的炊具,我也“继承衣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海原一中只有我一个支教教师,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生怕我一个人寂寞、受委屈,经常热情地邀我到家里,吃他们特地为我做的饭。他们用特有的方式来表示对支教老师的感谢。
更让我感动的是,这里的教师的精神面貌都很好。教师的生活是清贫的,西海固教师的生活是最清贫的。生活条件艰苦、气候恶劣,但我看到的是他们灿烂的笑容,听到的是他们爽朗的笑声。在这样的地方,“教书育人”四个字显得特别厚重。他们拖着病体坚持上课,却默默地为生病的学生垫上医药费,往饿着肚子的学生手里塞上几块钱,让学生去吃饭。
和学生们在一起,我也时常被感动。
这里有的学生学习程度不好,但学生学习的热情却普遍很高。别的不说,就说他们的读课文吧。只要老师一说读书,立刻“人声鼎沸”。我教了近10年的书了,从没有听见过这么响亮这么整齐的朗朗书声。清晨6:40早读,6点刚过,教室的灯还没亮,就有学生已经点着蜡烛开始早读了。虽然他们普通话不标准,有时还会读错字、读破句,但他们的读书热情,他们对学习、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无法平静。
学生每天的伙食大概也就是两三块钱,食堂就是一间房子,里面也没有几个桌子椅子,大部分的学生吃饭只能站着,有的就在外面蹲着,饭菜也极其简陋,总是那么几个菜。我常常能在校门口看到几个衣着极其简朴的家长,或是蹲着或是坐在冰冷的地上,等着娃娃下课。他们是放下手里的活特地赶老远的路来给娃娃送吃的的。送什么呢?无非就是又干又硬的馍馍。我常常在学生的随笔中看到他们在本子上写对父母的感激和爱,他们的文字很朴实,虽有不少错别字、病句,但他们对父母的感情是真挚的。我还常常看到学生把馍馍当早餐,太干了咽不下去,他们就对着水龙头喝几口生水。第一次看到这情景时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想想自己学校的学生,平时还不愿意在学校吃午饭,上街去买什么“汉堡包”“珍珠奶茶”,真是感慨万分。应该让他们学会感恩!感谢他们的父母没有把他们养在穷山中,感谢他们生活在那样的城市,感谢他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没有亲身经历,没有亲眼看过,是无法想象两地的差别的。
这里的学生生活在清贫之中,学习在清苦之中,然而他们的精神是富足的。相反,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轻松的学习氛围,很多人还会厌学,他们的精神是多么的“贫困”啊!也许当他们真的到这里和这儿的学生相处一天,感动着我的情景也会感动着他们,也许那样他们才会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也许那时他们才会真正认识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