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深:闽宁扶贫协作20年海原专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愿将他乡作故乡——记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赴海原县挂职副书记陈炳良

马仲元

陈炳良,1961年9月出生,福建省安溪县人。中共党员。历任厦门市同安县新店镇党委书记,同安区新店镇党委书记,同安区政府区长助理,鼓浪屿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区直机关工委书记,思明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区工会主席,思明区委副书记、区委组织部部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工会主席,思明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1999年5月至2001年5月任海原县委副书记(挂职)。

陈炳良(左一)

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海原县,自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境内以黄土丘陵为主,多山少川,沟壑纵横,生活比较困苦。伴随着东西协作扶贫进程的推进,一位南国汉子来到了这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里的人们奉献了满腔真情,在这片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扶贫乐章。他就是陈炳良,一位优秀的福建挂职干部。

不当客人当主人

1999年4月,陈炳良同志作为福建到宁夏挂职第二批干部中的一员,肩负着组织和同安区干部群众的重托,怀着对民族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深情厚谊,放弃在南国优越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别妻离女,来到了“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担任海原县委副书记,分管东西合作、扶贫开发等对口帮扶工作。

从市场繁荣、商品经济发达、风光秀丽的沿海经济特区,来到黄尘蔽日、山大沟深、经济文化落后的海原县,从海风习习、气候湿润宜人的南国来到十年九旱、“风吹沙石跑”的西北黄土高原,自然和经济环境上的巨大差别,让陈炳良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深感肩上的担子和任务的艰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决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要为海原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一到海原,他不顾疲劳,就投入到工作当中。因为生活和气候的差异,陈炳良一度出现高烧、呕吐反应,但为了工作他硬是挺了过来。他曾说过:“我到海原挂职扶贫,不是来疗养休息,而是要干一番事业;到海原挂职扶贫,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贫困山区群众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让山区人民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为了深入真实地掌握贫困情况,他翻山跨沟,走村串户,深入农家,与群众促膝谈心;他深入厂矿、企业、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熟悉民情。这期间有许多节假日,他都是在田间地头、厂矿学校度过的。作为挂职干部,他把海原当作自己的故乡,把当地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虚心向当地干部群众学习。两年的时间,海原的山川梁峁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根据了解到的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当地部门提供的情况,陈炳良认真思考研究,先后写出十几万字的有关扶贫、工业、教育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和各种建议。他撰写的《关于宁南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在《宁夏日报》上全文刊登。他认为,条件恶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海原县只有适应新形势,大力调整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于是,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特区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对口帮扶的工作思路,即以解决贫困人口为重点,以产业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坚持扶贫式开发,改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积极推进对口帮扶进程,为海原县实现整体解决温饱创造条件。他的建议向两地领导汇报后,得到了两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肯定。实践证明,他的这一帮扶工作思路是正确的,是完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

扑下身子办实事

海原县是有名的贫困县。这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沟壑纵横,土地贫瘠,部分群众还生活在温饱线以下。为了造福海原这一方水土、一方百姓,陈炳良同志在挂职期间,经常奔波于同安、海原两地,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当好“红娘”,为海原引项目、争资金、办实事,为改变海原贫困落后面貌,做出了不懈努力。

海原县长期干旱,农业生产水平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但草业资源相对丰富,畜牧业是支柱产业。陈炳良瞄准这一点,积极支持海原种草兴牧,协调厦门市投资65万元购买草籽,扶持农户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使全县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并组建了注资100万元的海原鹭海草牧有限公司,使之成为海原县种草兴牧的龙头企业,一大批农民群众靠种草增加了收入。高崖乡有种甜瓜的传统优势,他又协调同安区投资7万元建立拱棚甜瓜基地,建成36栋105亩大小甜瓜拱棚,大棚亩产值5200元,小棚亩产值3800元。甜瓜产品远销周边省区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得到了实惠。根据自治区区党委书记毛如柏“要一县一业,养兔业在海原等县先行”的批示精神,陈炳良又积极争取厦门市同安区投资10万元在海原县贾塘、曹洼乡建立了獭兔养殖基地,并与宁夏益利兔业公司合作,走“公司+农户”的路子,解决了养殖户售卖难的问题,拉长了草牧产业链。随着基地规模的发展,当年全县獭兔养殖户就遍布7个乡,共发展獭兔2.4万只。2000年,养兔农户仅此一项就创收100万元。目前,贾塘乡已成立兔业协会,农民养殖獭兔的积极性更高。为加快解决群众温饱步伐,发挥好典型示范引导作用,为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尝试,根据福建、宁夏两省区联席会议精神,陈炳良还协调抓了12个闽宁温饱示范村建设项目的落实。协调建立菌草基地2处,涉及14个行政村,其中菌草基地投资20万元,建设菇棚32栋。协调投资5万元在关桥乡脱场村发展庭院经济,种植瓜菜325亩,枣树230亩,为群众增收16万元。协调投资32万元在红圈村、红井村、蒿川村、拓寨村实施农田水利和压砂地工程,发展水浇地3100亩,建设压砂地1000亩,仅农民种瓜收入就达45万元。2000年,海原县闽宁温饱示范村建设项目由于实施效果显著,受到自治区扶贫办的奖励,陈炳良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

在工作中,陈炳良同志深深感到当地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文化教育落后。他认为,要脱贫致富,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重视科技扶贫,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在他的努力下,通过福建省、厦门市和同安区3个渠道争取了175万元的资金,援建了9所希望小学,建筑面积达5700多平方米,解决了1640名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他还联系资助了一批教学设备和运动服,协调解决了2所小学的取暖问题,为海原县希望工程办公室捐助了失学学生救助金10万元,利用“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募捐了资金5万元,救助了1000名贫困学生。针对海原县文化事业落后,特别还有许多乡村农民群众看不到电视,信息闭塞,制约经济发展的状况,他又联系厦门市投资100万元,援建了马万山广播电视多路微波传输站,解决了16个乡镇136个行政村2000多户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难题,同时还援建了海原县广播电视中心大楼。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海原县被评为自治区“村村通广播电视”先进集体,陈炳良同志也被授予自治区“村村通广播电视”特别奖。海原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差,他又多方协调,争取资金140万元援建海原县妇幼保健大楼和海原县中医医院住院部,改善了妇幼保健所医疗条件,结束了中医院只有门诊无病房的历史。为了帮助海原县加强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他还联系同安有关部门投资50多万元,在61个贫困村建起了党员活动室,解决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无处议事,党员无活动阵地的困难,使海原县实现了村村有党员活动室的目标。为丰富海原县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他又争取同安区捐助10万元,援建海原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解决了老干部无活动场地的问题。与此同时,他还把自治区赠给他的价值2500元的29英寸长虹彩电赠给老干部活动中心。

陈炳良同志在帮扶工作中,不但在大处着眼,千方百计争资金,上项目,而且在关心群众生活和干部工作等一些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上也十分尽心。经他联系,厦门市和同安区一些党政部门为海原县20多个部门捐赠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60多台,改善了党政部门的办公条件,还给12个项目村的贫困户捐赠了电视机217台。1999年,海原县发生牛口蹄疫、羊炭疽病疫情,陈炳良个人捐款2900元救助群众。2000年,海原县遭遇严重旱灾,部分群众缺水缺粮,陈炳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写信向厦门市和同安区求援,筹集救灾款110万元,购买大米405吨,面粉50吨,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解决了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的问题。

挂职2年来,在两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帮助下,陈炳良同志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帮扶工作,累计协调、筹措资金865.7万元,加快了海原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两地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海原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响应着“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号召。

树立公仆形象

对口帮扶协作不仅要给贫困地区的人民送去人、财、物的支持,还要把特区人民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和拼搏、奉献、创新的特点带到贫困地区。在挂职期间,陈炳良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维护特区干部的良好形象。在创办海原鹭海草牧有限公司的过程中,陈炳良同志全程跟踪,从企业的论证、筹建、兴建到启动花费了大量精力,经常工作到深夜,最终使公司成为草产业的龙头企业。良好效益的背后,凝聚着陈炳良同志无数的心血。在下乡调研中,他不怕艰苦,进村入户,与农民交朋友,嘘寒问暖,解决难题,给群众以无私帮助。1999年,海原县贾塘乡王塘村一名小孩因意外事故右手严重致残,陈炳良得知后,立即捐助3000元,使受伤儿童得到了及时医治。这一救助行动在海原县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像这样群众遇到困难自己掏钱资助的事,陈炳良做了很多次了。不仅如此,他还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挂职2年期间,严把扶贫资金使用关,自己从来不借领导名义办私事,也从没有在当地任何单位和部门报销过一分钱。陈炳良同志以他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真心奉献、不谋私利的高尚品质,在海原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公仆形象。

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陈炳良同志较好地履行了一个挂职扶贫干部的职责,为民族地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也为自己人生历程重重地写下了一笔。如今,他已顺利完成任务,返回原籍,但他在海原大地上留下的痕迹,将永远留在海原人民的心中。

(原载于《党建论坛》2001年第4期,作者系海兴开发区综合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