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开拓者谢成武
人物简介:谢成武(1932—2015),山东历城人, 1951年参加工作,1958年到石炭井矿区工作,历任白芨沟矿矿长,石炭井矿务局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荣获“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宁夏第六届人大代表。
初到石炭井
1958年12月,谢成武作为刚刚入党三年的新党员,义无反顾地响应“支援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号召,随着建设西北的大军来到了宁夏石嘴山。1959年1月19日,他被分配到了石炭井,参加了筹备焦煤矿井的建设工作。
当时,石炭井归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管辖,从石嘴山到石炭井之间没有公路,只有羊肠小道和洪水冲出的山沟路。他们坐着解放牌大卡车穿过三道坎(现在的乌达车站)、铁路小桥峒,经过41公里到达了现在的石炭井三矿,又从石炭井三矿沿着洪水冲出来的沙沟路来到了石炭井玻璃海带滩。“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男多女的少”就是当时石炭井的真实写照,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端枯燥乏味的生活可想而知。
刚到石炭井时,既没有办公用房,也没有居住用房,干部职工只能在山坡上挖“地窝子”用于办公和居住,有时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掉到了别人家的“地窝子”中。外出工作全靠两条腿,吃的是馒头就咸菜,喝的是山沟里挖出的苦咸水。
开工建设石炭井二号井时,谢成武被任命为快速掘进队队长。由于锅驼机发电极不正常,井筒开工经常处于打打停停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他带领员工用铁锨、手锤、洋镐等土办法,与员工一样吃住在工地,干累了就睡,睡醒了爬起来继续干,脑子里根本没有8小时工作的概念。
那时建井工程主要靠人工。打井依靠钢钎、洋镐、铁锨等工具,劳动强度很大,建一口井往往要两三年,而且施工中时常发生事故。矿区开发初期,因公路、铁路不通,采出来的煤运不出去。为解决这一难题,石炭井矿务局成立了铁路工程处,负责修建平罗至汝箕沟的铁路。谢成武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高节领导下的石炭井沟口到汝箕沟的勘线规划工作。1965年这条铁路全线通车,有效地解决了煤炭外运的问题。
由于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积极争取,石炭井矿区建设很快就得到了国家支持,开发建设石炭井主焦煤的工程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并从全国四面八方调集了各路建设者,参加石炭井矿区的建设。1961年年底,石炭井二号井开工投产。山沟里通了电,修了路,土坯房、石头房代替了阴暗、寒冷的地窖和帐篷,亘古寂寞的荒野山沟中回响着人们劳动的号子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被定格在那一刻。
石炭井矿区是一个焦煤矿区,开采的煤主要供给酒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由于煤的含硫量比较高,必须要精洗。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投建大武口洗煤厂。当时,大武口到处是沙包,连一间像样的房子也没有。经验丰富的谢成武参与了规划、开发建设大武口洗煤厂。随着洗煤厂的逐步建设,才陆续开始了大武口的开发建设。
转战白芨沟
石炭井矿区筹建工作全面铺开后,国家煤炭工业部成立了七十九工程处,任命谢成武担任副处长。1966年石炭井一矿建成移交生产后,谢成武就带着建井队伍转移到了汝箕沟矿区,负责建设白芨沟矿。
1972年白芨沟矿建成投产,上级决定由担任建矿任务的七十九工程处转为生产矿,担任原七十九工程处副处长的谢成武被任命为副矿长、矿党委委员。和他一起参与矿区建设的250多人就这样留在了贺兰山深处,成为第一代“白芨沟矿人”。白芨沟矿在投产后的第二年(即1973年)就生产出40多万吨低灰低硫的无烟煤,为供应酒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生产的需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1966年开始,白芨沟矿就成为谢成武魂牵梦绕的地方。这期间,他就像普通矿工一样每天下井,常年工作在井下、在掌子面,1977年谢成武被任命为白芨沟矿矿长,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
再回石炭井
1982年谢成武被组织任命为石炭井矿务局局长。
在谢成武担任局长期间(1982—1988),石炭井矿务局机械化采掘从无到有,建成了标准化样板矿井,有力促进了宁夏煤炭工业的发展。石炭井矿务局从开始建设,到石炭井一、二、三、四矿,乌兰矿、大峰矿、白芨沟矿等相继建成投产,使其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以上。在20世纪80年代,这样的规模在全国来讲也算是一个大矿务局,鼎盛时期有干部职工36000多人,最好的一年曾年生产730万吨煤炭。
石炭井矿务局成立初期,干部职工主要来自东北、安徽、陕西等地。后期,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先后在宁夏银南地区、西海固地区招收了大批职工。这些职工到矿区成家后,家属也陆续来到了矿区。由于对矿区职工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家属们大多是农村户,国家不供给粮食,致使职工居家过日子困难重重。为解决职工们的后顾之忧,提高和改善干部职工的生活水平,各矿先后在石炭井沟口、平罗西大滩、崇岗乡境内兴办了各自的附属农场。主要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这些农场的兴办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职工家属的户籍(农业户)和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职工家庭提供了粮食、副食(肉、菜、蛋、水产品等)补给,稳定了矿区职工队伍。
石炭井矿务局自成立至1989年,局机关一直驻石炭井区,谢成武之前的几任局长都想把矿务局搬迁到大武口,但都没有实现。1982年谢成武从白芨沟矿到石炭井矿务局任第一副局长,同年接任局长,这个担子落在了他的身上。当时石嘴山市有一个矿井建设委员会,谢成武是委员会成员。他首先向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石炭井矿务局机关整体搬迁至大武口的请求。经煤炭部同意,协助石嘴山市进行了统筹规划,按照石嘴山城市整体规划要求,在原宁夏煤炭工业学校以南的大片荒地进行了局机关搬迁规划工作。1988年局机关办公场所及辅助设施建成后,矿务局机关从石炭井搬迁至大武口。石炭井矿务局机关的整体搬迁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后来,石炭井矿务局在公司制改革中,先改为宁夏太西煤炭集团公司,后合并到宁煤集团公司,最后成为神华宁煤集团的组成部分。
退休后,虽然告别了忙碌的工作岗位,但谢成武仍旧心系员工。针对石炭井矿务局离退休人员多的实际情况,他多方筹措成立了太西老年大学,并亲自担任副校长,为离退休人员愉悦身心、增强凝聚力、开展文娱活动搭建了平台,奉献了余热。
石炭井煤矿的兴盛历程就是一帧帧历史镜头,永远回响在宁夏工业发展的历史画卷里,谢成武和他那个时代的开拓者们虽然大多数已经永远告别了这个尘世,但他们为宁夏煤炭事业不懈奋斗的身影会成为永恒的记忆,印刻在时间的长河中……
(口述:谢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