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镇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工业交通

第一节 工 业

1949年前,镇境内工业基础可谓积贫积弱,主要有铁木、砖瓦、酿造、小手工业等行业,从事这些行业的皆是个体手工业者。设备简陋,生产工具落后,工艺简单,且产品销路不广,从业人数少,此存彼亡,时盛时衰。

20世纪70年代由政府整合小手工从业者成立了农机修配厂、配备了厂长、技术员,在镇政府南侧盖起了厂房,占地约1200平方米,不久就因体制、管理等诸多因素而宣布解散。

境内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政策的放开,李家坬村率先成立了建筑工程队后改组为横山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各村相继办起了十余处砖厂、楼板厂等机械化率较高的工业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境内探明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1996年张家坬煤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魏墙煤业成立。

一、手工业

铁匠铺

(一)铁业

旧时境内从事铁业者很少,当地使用铁器,全靠河南、山西来人加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镇境内铁匠逐渐增多,如王普元、郑怀亮、董永和、陈宝珠、张昌宝等人。铁器加工业发展较快,种类亦逐步增多。

(二)木业

境内木业生产历史悠久,分布比较普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从事木业的人数逐年增加,20世纪80年代农村个体木业生产者逐步发展,个体联营木器厂陆续兴建。代表人物由李治义、杨世德、杨世忠。

(三)毛纺业

境内毛织业主要是加工毛毡和毛口袋。农民所需原材料皆属自产,随着需要量增加,也促进了毛织业的发展。1980年以后,羊毛羊绒大量销往外地,出口国外,手工毛织业逐渐衰落,原有的从业者亦转行。

毛口带

(四)首饰加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贵金属禁止交易,金银器加工业随之没落,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增加,金银器首饰一度极为时兴,婚嫁必备银手镯、银鱼鱼、银镫镫、银索索等。境内吴金祖、吴银祖、石培玉等从业人员技艺高超。

银匠铺

二、建筑建材业

(一)横山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乡镇企业)

横山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组建于1984年。现公司性质为股份制企业,资质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同时具备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三级,公司地址位于县体育路南侧。

横山县桃源里

二建司前身为李家坬工程队,成立于1981年,工程队队长为李生明。国家政策开放以来,经上级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工人不懈的努力,工人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每项工程都能安全生产、保质保量按时竣工,赢得了广大业主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多项奖励。从此李家坬工程队逐渐发展壮大成一支强有力的建筑队伍,在横山县稳固立足,并小有名气。

1984年6月横山县镇企业局成立建筑建材综合公司,聘李庚雄为经理、李生明为副经理、张珉为会计,12月同李家坬工程队合并,成立横山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2001年3月公司改为股份制企业,2003年5月资质升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同时具备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三级。

公司现有员工395人,其中二级建造师25人,具有资质的项目经理24人,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17人,助理工程师55人,技术员和经济管理人员80人,公司拥有大型机械设备650多台(件),总功率9490千瓦,其中大型基建设备有塔机22台、混凝土输送泵5台、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15台、装载机13台、推土机5台。企业注册资金2400万元,其中生产经营固定值为1600万元。

近几年来,公司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在董事长李广及总经理杨来贵的正确领导和精心经营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共承建了60多项工程,完成产值5.5亿元,房屋建筑面积达31万平方米,上缴各项税额达2000多万元,合格率为100%。其中横山县开元商住楼工程、横山县百隆商贸大厦、横山县怡园小区住宅楼等多项工程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广泛好评。多年来公司有着一整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西部大开发和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公司坚持“团结、奋进、求实创新、拼搏奋进”的经营方针,外争内改,不断地强化内部管理,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连年来公司被省劳动厅、市政府、县政府表彰为“先进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省市“重合同、守信誉”企业、“陕西省质量服务信誉AAA级单位”及“诚信纳税星级示范户”等荣誉称号。

企业的方针是:科学管理,精心施工,让业主满意放心,以精品工程奉献社会。

企业的目标是:科学管理为基础,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用户,信守承诺,交付满意工程,全面履行保修责任和义务,工程回访满意率达100%。

公司于2001年12月份组建成立了横山县建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广,总经理杨来贵,注册资金1000万元,现为三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企业有各类技术人员12人,其中有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6人,在册总人数为12人。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争创学习型、制度型、创新型、服务型、激励型开发企业,做人民满意的房地产开发与商品房销售者。在房地产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公司全体员工坚持内强素质、外强形象的经营方针下积极发展房地产企业,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到2010年10月底,我公司已完成项目1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开发商品土地30万多平方米,建成商品房30多万平方米,所开发项目全部按照国家现行施工规范、工艺技术施工,建造出了保质保量的优良工程,在市房管局的领导下建立起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认真参加市房管局关于治理整顿房地产市场等工作。公司严格执行房地产行业的“两书”“一册”工作,杜绝房地产行业不良行为在公司生产经营环节上发生。公司始终贯彻执行房地产企业主管部门的各项政策,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学习、会议等活动。

横山镇建材业情况一览表

三、轻工业

(一)榆林市怀远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乡镇企业)

榆林市怀远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经营白酒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公司于1998年建厂,原厂址位于横山镇柴兴梁村,后于2004年迁至本镇大古界,现有员工50余人,注册资金200万。公司产品种类丰富,远销延安、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深得消费者好评。公司生产的怀远系列白酒,延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酿酒技术,选用陕北特有的红高粱精酿而成,酒质醇和谐调,清亮透明,口味纯正,香气袭人,深得广大消费者好评。在全县人民的关怀与支持下,怀远酒业有了迅猛的发展,2004年被陕西省消费者协会评为“诚信单位”;2006年被榆林市乡镇企业局评为“优秀企业”;同年怀远酒被陕西省乡镇企业局评为乡镇企业知名产品,2007年被榆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8年怀远酒业“夏洲”商标被国家商标总局认定为榆林市知名商标;2010年“夏洲”商标被国家商标总局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后公司不断开拓进取,脚踏实地,努力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做地方品牌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就业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煤炭企业

(一)横山县张家坬火煤炭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张家坬煤矿

横山县张家坬煤炭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横山县城北张家坬村,矿区南邻横山县城,西北10公里连接包茂高速公路,距靖边县城71公里,东北距榆林市63公里,204省道从矿区通过,交通四通八达,煤炭外运条件良好。

公司始建于1996年10月,2002年8月建成投产,井田面积7.5平方公里,开采3号煤层,煤层平均厚度2.74米,埋藏垂直深度230—290米,开拓方式为一对立井开拓,煤质为低灰、中硫、高发热量,是优良的动力煤,公司现有职工383人,其中管理人员19人,工程技术人员15人,井下一线工人185人,其他辅助人员60人。

公司成立以来,先后两次对矿井进行了整改。2005年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改造。2011年又投资8000余万元,对矿井彩、掘、机、电、运和排水系统以及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进行整改。达到综合机械化水平,生产能力提升为60万吨/年。

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榆林市人民政府评为“百强企业”;2008—2009年被省煤炭局评为“先进集体”;连年被评为横山县“先进企业”。

新形势下,公司将科学发展、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安全生产为己任。遵章守规,依法经营,立足长远。公司的宗旨是:村矿携手谋发展,共建共享促和谐,为县城经济的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二)魏墙煤业

魏墙煤业公司于2010年1月14日注册成立,注册资金3.9亿元,其中陕西延长石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出资51%,横山县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出资49%。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纪延安组,含可采煤层两层,主采煤层为三号煤层,煤层埋深180—400米,平均厚度3.38米。井田面积92.61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3388万吨,可采储量为22853万吨,属于低瓦斯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吨,服务年限61.4年。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中央并列式通风。主斜井设计长度1266米,坡度14°;回风斜井设计长度829米,坡度20°;副斜井设计长度3339米,坡度5.5°。

公司现有在册员工396人,其中研究生5人,本科60人,大专及以下331人,高级工程师9人,中级工程师17人,初级职称15人。目前,设有综合办公室、工程管理部、机电管理部、安全环保部、党群工作部、财务资产部、计划预算部、煤炭销售部等8个职能部门。

第二节 交通运输

秦时建有秦直道,汉修驰道,唐代起设置有驿道,均途经镇境,直到清末才废,明清间把驿道改称马路,建国后广建公路,国家建高速路、省市建省道,使县、镇、村均通公路,变交通闭塞为交通畅通。

一、古道

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由九原郡至咸阳西北甘泉宫的游观兼军事大道,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史记》说:“始皇故游天下,乃使蒙恬通道。”

镇境秦直道示图

秦直道从大川沟、斩贼关进入本境的十里塘墩、五里墩、怀远堡、元坪墩、古水华皮梁阳坬等处20多公里南到威武堡东后直至甘泉宫其经本镇境亭、障、关类有古水老圪垯坬、十里塘墩;军城类有怀远堡;传置、传舍类的有古水华皮梁阳坬、五里墩老婆圪垯;烽燧类的有双墩墕、魏家墩、五里墩、园坪墩等(详见秦直道全程路线图)。

镇境秦直道遗址碑

据《史记》“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从金錐,树从青松”。始皇帝公元前212年巡北边径上郡;公元前210年,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经直道过上郡辒辌载尸回京。

境内唐有驿道后改称马路,明代境内沿长城一线内侧有延绥镇西路驿道,道由榆林城起向西南经平夷堡、响水堡、波罗堡入本境约50里仍沿长城直通往今宁夏银川市;清代境内长城以此先后开辟有向东西经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三条马路都东起榆林城,均通过怀远县的响水、波罗、怀远堡、威武、清平五堡口外地域的一些村庄。

一马路:原驿道称一马路,从怀远堡东通榆林西往张家畔,俗称“东西塘路”。据清雍正九年(1731)始归县管,县城腰站马17匹,10年添5匹。

其中东塘路,从怀远堡向东经五里墩、斩贼关、大川沟、波罗直达榆林。

西塘路:从怀远堡向西经古水、刘家坬。芦沟到靖边张家畔。

民国时期远怀堡驼队

二马路:从响水堡小滩起经波罗堡进入怀远堡,到威武堡转向西至蓆季滩进入三马路。

三马路:从榆林府北边长海子起,沿西南笔直通达张家畔,途经怀远堡辖境。

四马路:从榆林府的“禁碑”起经张家畔,再向西通宁夏达甘肃,途经怀远堡辖境。

从怀远堡通二马路有两条:即从怀远堡向西经苦地(旧内蒙古地名)并入二马路;从怀远堡向西经张冯畔也可进入二马路。

怀远堡通往邻县堡的大道表

二、桥梁

1965年,李家坬村在楼洞处为淤地行人建了单洞石拱桥1座。1966年,李家坬和柴兴梁村将此桥加高加宽复修为通行引水的小桥,后因修防洪工程将桥拆除改建为排洪洞。1993年为连接县城南北大街,在转盘处修了钢混平板(横跨式)南兴大桥1座,桥长30米;1997年在小河出口处的河宾路建了钢混平板桥1座,桥长26米。两桥衔接南北街和道路。1955年在境内的鱼靖公路段修石拱桥9座,桥总长158.2米。

从1965—2014年间,在镇境内的芦河上修桥16座。

其中从1965—1981年间,修石拱桥8座,从1997—2014年间建钢混平板桥7座。另改渡槽建人行桥1座,桥长54.8米,桥宽2米,桥柱6根。

镇境内芦河大桥统计表

民国前,怀远堡有古桥3座:

万年桥:明万历年间建,置怀远堡外张石畔,在寺佛峁沟小河上建单洞横跨式用红石料砌成石桥,1995年中元节晌午塌毁。

紫芳桥:在西山梁纸房沟小河上搭建,单洞横跨式用红石料垒成,1956年修渠时被拆除。

怀远堡中山桥遗址

中山桥:清光绪年间,由怀远堡崇盛隆东家思成钧(波罗二石磕财主)独家赞助,“恒顺当”掌柜,杜全章监工举办,在西关小河(在寺佛峁沟)上雇用匠小工,用砖、石料砌成单洞横跨式石桥,桥长13.5米,桥宽7米。

1995年夏末,山洪冲损,柴兴梁村委主持补修,花费8000元人民币,拆除桥头上面两旁石柱,巧用砖、灰装饰,未保留原模样。此桥至今车辆通行,为镇境内现存唯一的古石桥。

三、公路

(一)高速公路

榆(林)靖(边)高速公路横山段(系包茂公路)于2001年开工,2003年8月榆靖段修成通车,由东北向西南入本境,穿过王圪堵、马家梁村约9公里多入雷龙湾境后达靖边。在王圪堵建横跨无定河的王圪堵大桥(详见无定河大桥图)。

王圪堵无定河高速桥

该高速公路建成并修了横(山)王(圪堵)专线公路,该路南起横山城西,经梁家湾、稻地沟、羊圈梁、大古界等村庄,到耳树渠接榆靖高速公路,全长10.8公里,有跨无定河、芦河、石墩墙、魏墙沟四座大桥。

(二)省道公路

鱼(河)靖(边)公路,(204省道)属省道公路,在镇境内经二道峁、石马坬、李界沟、张家坬、县城,高家坬到古水塌崾岘后通往靖边,境内全长24公里,由榆林地区公路工程大队负责承修,于1953年5月动工,1955年12月5日通车,有效路基宽7.5米,境内路段有桥梁9座,桥总长158.2米,涵洞17处,从1980—1990年省市投资逐年拓宽并修成沥青油渣路面三级公路。

(三)县乡公路

全县的县乡公路境内总长148.5公里,大部分为沥青、水泥公路,三级标准,也有部分四级公路晴通雨阻的黄砂土路面。

横魏公路:起自横山镇,原经波罗、烂泥湾、五龙山、殿市镇、韩岔乡、高镇达魏家楼,全长115.1公里;四级公路,有效路基宽4.5—6.5米,沿线桥涵6座, 1978年从横山镇邵家坬辟新道直达殿市镇到高镇通魏家楼为沥青路面三级公路,晴雨通车。此段为邵殿公路,境内全长16公里有涵洞12处。

石雷公路石马坬芦河桥

石雷公路:从石马坬起,经王圪堵、马家湾、沙峁等村到达雷龙湾乡庙畔,境内全长13公里,1965年12月建成,四级标准,沙土路面,是通到内蒙古的线路。

古巴公路:从古水到石庙梁,镇内长10.5公里,在经黄蒿界,大小石砭直达巴兔湾, 1980年竣工,有石桥1座,黄土改油渣路,通往内蒙古乌审旗。

古艾公路:从古水起,经元坪、贺马畔、刘家峁达艾好峁乡境内,全长8公里,1981年建成,黄土改沥青路面,三级标准,沿线有桥5座,涵洞7处。

横雷公路:从横山镇起,经梁家湾、稻地沟、魏墙、大古界达雷龙湾庙畔,全长27公里,有桥5座,三级标准,这是横山县通向内蒙古的捷近公路。

(四)乡村公路

横山镇落实上级“若要富,先修路”的政策,近年,已修成南北三条,东西8条,纵横交错的乡村路网,并逐年改弯截直,把砂砾石路面部分改为水泥路面。截至2012年年底建成乡村公路20条多,全长200公里多,29个村及6个居民点均能通车。公路两旁,树木翠绿,全镇乡村交通便利。

其中15条水泥路面宽3.5米,属晴雨畅通路,5条砂砾石路面宽约4米,属晴通雨阻路。

四、道路养护

(一)省道养护

1956年7月,随鱼(河)靖(边)公路建成通车,县乡始建临时养路道班,选址柴兴梁村,借用窑坬砭鲁家大院办公,队长李耀延,有职工18人,负责养护鱼靖公路。因当时养路道班初建,人力资源等缺乏,养护任务主要依赖社队的群众义务完成,每公里配备一名群众养路员,协助养路管理工作,确保了车辆通行。

1963年组建城关养路道班,班长姚养民,有职工8人,主要职责养护公路,但养护工作仍然靠公路沿线群众大量的义务工来协助,时公社政府多次向沿线生产大队下达绿化栽树的指标,义务营造,限期于清明节前完成绿化栽树任务。

1982年后,养路工作推行生产责任制,实行定段包干,定期评比检查,路况普遍提高,好路率达85%以上。

公路改造工程逐年进行,鱼靖公路始建成时,大都粗糙简陋,一遇暴雨山洪,使有的路面变为泥浆,有的路基冲毁,为改变这种状况,从1962年起,对镇境内的古水闫王砭、杨园则砭、梁家湾、李界沟等地段通行了截湾直取,降低坡度,加宽路基等工程。1977年,县委书记王汉昌亲自指挥,李蔚、雷贵金负责,鲁华民、师养进、郭志宏、曹风旺现场组织施工,22名职工参加,完成了县城段路基改造和铺沥青路面的任务,在修古水闫王砭土路时,劈山挖土拓宽了路基;在修杨园则石砭时,调石匠、买炸药、炸石砭、加宽并提高了路基,而后铺设了沥青路面。从1977年至1998年完成了镇境内24公里的油渣路面。

(二)县乡公路养护

县乡公路的养护主要依靠沿线村组,采用配备建勤工的方法,组建了养路道班,以亦工亦农的方式进行专业性的养护。平时正常维护,遇上夏天洪水冲损或冬天冰雪阻道时采用季节性的养护,基本保证了车辆畅通。1983年成立了横山县地方道路管理站(简称地道站),站长马富德带工作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路况,根据好差评比,奖励先进道班和优秀养路员,使好路率逐年提高,维护了县乡公路的畅通。

1983年据中共中央“放宽政策,搞活运输”的政策精神,取消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运价的“三统”政策,允许国家、集体、个体的车辆从事客、货运输,至今不变。

2009年以后,县路政部门拨款派沿线群众管护,保障了县乡公路的通行。

养护镇境内的县乡公路5条,即:

1.石雷公路:设两个道班。1967年在雷龙湾大石畔设道班,职工27人,班长张步前,建窑3孔,于1982年迁雷龙湾兽医站;1973年在王圪堵设道班,班长冯治信,有职工6人,石窑4孔,两处道班继续养护石雷公路。

2.古艾公路:1982年在元坪村设道班,班长王崇业,有职工28人,砖接土窑5孔, 1994年原土路改成了水泥路后停办。

3.古巴公路:1980年在盘峰村设道班,班长郭占德,有职工6人,土窑4孔,1992年停办。

4.邵殿公路:1981年设道班,班长白发礼,砖接石窑5孔,有职工27人,1994年土路改成水泥路后撤销道班。

5.横雷公路:1980年在雷龙湾设道班,有石窑3孔,后将土路改成沥青路后撤销道班。

(三)乡村公路养护

本镇境内乡村公路有20多条,其养护可分三阶段:

一是从1956—1980年间,靠沿线的大队、生产队集体养护,公路损坏严重,生产队派人维护。

二是从1981—2000年间,由于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正常情况下有沿线农户义务养护,如遇冲损量大时村委会派人养护。

三是从2001—2013年,县乡将原横山黄土路面均改为水泥或沙砾石路面,不易损坏,平时仍有沿线村民义务管护,若遇断路等大的损坏时有路政地道站负责雇人修复,每年清明节前,沿线村委会安派人员义务栽树绿化。

五、运输工具

镇境内原交通不便,商旅往来,货物疏通,数百年皆靠畜驮人背,十分艰难。民国期间,货物运输东达山西碛口、保德,西至宁夏的华池及甘肃兰州,南抵延安,北到榆林、内蒙古包头,仍赖民间的驮畜完成。日用品有货郎肩挑背背到集市或乡间出售。

1949年后,初沿旧制,境内尚无公路,城乡客、货运输仍靠民间驮畜运送。全镇约有运输户20多家,有骆驼8头,骡马驴80多匹。

农业合作化后,个体运输转为合作社运输,从1950年至1956年间,全镇驮畜的年运量在2500吨以上,客运量在900多人次。1957年夏,县政府由殿市迁址芦河李家坬滩时,其办公用具、人员转移全靠柴兴梁的30多匹骡马驴运输队运输。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镇境内公路干线先后建成通车,各种新型畜力胶轮车和手扶等机运车辆、架子车广泛使用,使镇交通运输业步入机械化运输行列,但因其尚属起步,不够健全,车辆较少,大量物资运输仍由驮畜运输补充。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由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公路网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村民买架子车、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汽车的逐渐增多,用机械化代替传统工具,真正步入机械化运输的新时代。

截至2012年,每天40多辆客车过境,仅汽车的客年运量就达15万人次。每天有80多辆货车过境,载重量达1200多吨。

运输工具随着社会演变和公路建设完善而同步发展和逐步进化。

1949年后,镇境内运输全靠畜驮和人背;1953年修鱼靖公路时,引进镇川的牛车运石料功效有增,当地人运料等多用木轮车(俗称土车子);从20世纪60—70年代,群众购买架子车,各大队亦买胶轮车(俗称马车),组建马车队拉炭运粮;从80—90年代,公社用“东方红”牌拖拉机4台,犁地并运输,各大队始用“工农”“南泥湾”牌小拖拉机(群众叫二股叉),还组建了运输队,拉煤运盐,方便群众;从20世纪90至2010年,由于农村体制改革,镇、村的大小拖拉机,三轮、四轮均折价给个人管理,同时,群众掀起购买“古城”“五征”牌大小三轮、四轮等机动车辆的热潮,随后,小面包、农用汽车、摩托车、小轿车、载重汽车大量涌现,各种机动车辆猛增,逐步淘汰了架子车、自行车等机具。

截至2013年,镇内有各类汽车500辆,其中客车300辆。农用汽车、大小三轮等1000辆,大型载重车50辆。

(一)民间传统运输工具

1.驮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期,全镇的运输主要靠骆驼、马、骡、牛、驴驮运,全镇有80多头驴驮畜搞运输,驮畜主人俗称“脚户”,脚户一般有驮畜3头以上,脚户赶牛者称为“牛客”张山村老麦山庄有牛客张文禄,高峰村有牛客贾三。脚户出门前都相互协商,自动组成赶牲灵运输队,有长期的也有季节性,形式灵活,较为有名气的有朱有曹、王占祥、杨生银、郭兴世、折占福、郝占俊、袁世福等,从1956年后,驮畜运输逐年减少。截至2000年年底长途驮畜已经淘汰。

2.畜驮骄:俗称“架窝子”是当地陆地长途代步工具,其形式是用两根长约6米的木椽,左右分开用细短棒9根(2.2米)横连绑住中间用绳索和鞍、被褥等捆扎成一个形似靠背椅的软窝,四周围上布单等,将捆好的架窝架在前后两匹骡马背上的马鞍上,通常为运送体弱病人、老人、富豪人家及迎娶新娘等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使用普遍,现在罕见。

3.手推木质独轮车:俗称“土车子”,用木架、土筐园木轮(中间穿有铁芯子)所组成,工艺简单,用料少,道路要求不高,运物方便,普及乡村。

4.胶轮大车:俗称马车。镇内始于1957年,20世纪60年代有增,马车有两套、三套、五套三种。原公社各大队有马车12套,其中三套马车有5辆,两套马车有7辆,主要解决社员烧炭问题,随着汽车运输的发展,马车已减少。

(二)现代运输工具

1.自行车:1949年前,本镇无自行车。1953年旧城市民李子银(裁缝)从外地买回日本旧式“三枪”牌自行车一辆。20世纪70年代后,县联社经销“飞鸽”“永久”“红旗”牌自行车,社员、居民凭票(证)购买,时“飞鸽”牌价178元,“红旗”牌120元,“永久”牌价150元。自行车能载人能载物,普及城乡,家户皆有。90年代摩托车大量购买并行驰,自行车减少。近年市场流行新款式自行车,如女式、轻便、大小轮等,旧式自行车逐渐减少。

2.架子车:俗称“拉拉车”,人畜皆可拉运。

1956年年底城关区政府赠给柴兴梁高级农业合作社架子车2辆,镇内始用架子车, 20世纪60—80年代农村大搞农田建设时,数量大增并普及城乡。2012年年底,全镇有20373辆架子车。

3.汽车:1955年9月,鱼靖公路修建后,境内有客、货车两种,车辆均属横山县车站管理。1982年,柴兴梁大队社员李仁祖购买横山车队的“解放”牌旧汽车1辆,属本镇第一辆货车。全镇汽车此后逐年增加,所购买的车型品牌多样,种类繁杂,如载重农用车有解放、东风、革新、翻斗、工具车、十轮等车;轿车类有现代、东风、本田、奥迪、红旗、北斗星等,全镇有各类汽车达500辆多。

4.拖拉机:镇境内的拖拉机分为履带式的和轮胎式的两种,履带式的链轨多用于兴修公路和耕种农田,轮胎式的拖拉机用于运输货物和耕种。

1972年,县农业局分配给城关公社东方红拖拉机2台,这是镇内首次拥有的拖拉机,城关公社用其兴修县、乡村公路,建设农田,耕种田地。

从1972年后,李家坬大队有东方红—75型拖拉机2台;兴丰大队有东方红—60型拖拉机1台;高家坬、李界沟、古水、高峰等大队均使用拖拉机耕地和运输。1980年后,拖拉机逐年增多,柴兴梁陈俊民砖厂有东方红—70型的3台,李二牛砖厂有2台,邵家坬砖厂有东方红—70型的2台,还有李家坬、李界沟、高家坬、古水机砖厂使用不同型号的大型拖拉机。

小型拖拉机进入城乡很快,1970年古水大队始买了“工农”牌手扶(俗称二股叉), 1970年柴兴梁大队买了“南泥湾”牌手扶3台,之后各大队陆续买手扶和小四轮,用于耕作和农用运输,逐步普及农村山庄,以此代替并淘汰了牛、马、驴等畜力。截至2010年镇内有大型拖拉机20台,小型拖拉机123台。

5.摩托车:建国前境内无摩托车,1982年盘峰大队书记陶成业购买大阳摩托车1辆,解决了其距社政府远,经常误会等问题。为镇内较早的运输工具。

摩托车既能代步,还能载人载物,燃烧汽油,速度快,使用方便。从1990年后,青壮年多买摩托车出行,从2005年,市场上出现了男、女式、轻便、踏板、三轮、四轮等多款式,颜色有红、黄、绿、黑、白等色调,是城乡青壮年热衷的交通工具。截至2010年,全镇有公私摩托车达2000多辆。

6.机动三轮:机动三轮,燃烧柴油,城乡均可使用,运肥、运土、运炭、运砖、运农作物等方便、耐用,是城乡较好的运输工具。

1990年,镇内群众购买了“古城”牌机动三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深受农户的欢迎。

镇内广泛使用的三轮大致可分为大、中、小三类:中类居多,大型有“五征”“时风”等,中型有“双力”“时风”“巨力”等,小型的有“古城”“金蛙”等。

截至2010年统计,全镇有各类机动三轮1500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