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戈壁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的领导力、组织力、战略力和公益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清华戈二:带着责任和使命上路
/ 对话清华参赛队历任队长汪治、李军、杨焕诚

清华戈赛关键人物

黄瓅

时任清华经管EMBA项目副主任,戈一清华参赛队领队,现任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主任

贾莉

现任清华经管EMBA教育中心主任,戈四清华参赛队领队

汪治

清华经管EMBA户外运动协会会长,清华经管EMBA,2006年戈一清华参赛队队长,2007年戈二清华参赛队领队,2008年戈三B队穿越队员,2009年戈四C队穿越队员,2013年戈八志愿者

杨焕诚

清华经管EMBA,2007年戈二清华参赛队队长,2008年戈三清华参赛队领队

李军

清华经管EMBA,2009年戈四清华参赛队队长

从第一届戈壁挑战赛黄瓅老师带队参赛开始,清华参赛队就形成了良好的传统:第一届的队长是第二届的领队,下一届的队长又成为再下一届的领队。从三届清华参赛队队长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窥见清华风格之一斑。

五上戈壁,结缘戈赛

《企业家的戈壁商学院》(简称《戈壁商学院》):据我们所知,您是清华大学参加戈壁挑战赛的最核心成员之一,后来又担任了清华经管EMBA户外运动协会的会长。请介绍一下您是如何走上戈壁之路的。

汪治:第一届,我报名了,但学院通知我候补。2016年5月中旬,距离戈壁挑战赛还有10天左右的时候,老师通知我,还有一个名额,问我去不去。我当然要去!到了敦煌,虽然大家都是读清华经管EMBA的,但我和他们不认识,领队黄瓅老师说,队长还没有定,咱们需要选一个队长。阴差阳错,我被大家选成了队长。

《戈壁商学院》:5届戈壁挑战赛您参加了4次,是什么使您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这条路的?

汪治:第一次是对自身的勇气和信心的检验;第二次是责任所在,作为清华人,制定的传承规则,就有责任把它执行好;第三次和第四次,有了一点精神的感悟——在简单的行走中,感受着坚持的“痛与乐”。

清华的基因与传承

《戈壁商学院》:第二届戈壁挑战赛您是领队,带领清华队获得了本届的冠军,您认为清华夺冠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汪治:大家都知道,清华有运动的基因和氛围,这是清华队在戈壁挑战赛中实力强劲的关键因素之一。有两句口号,无人不晓——“无体育,不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在清华校园里,每天下午3点半后,就是体育运动的时间,校园里各种体育运动场所都是爆满的。

在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长期熏陶下,清华的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荣誉感、拼搏精神和忘我精神。这些可以说是清华队在戈壁挑战赛中表现卓越的动力来源。所以,大家在戈一中,就看到了清华的统一装备、统一服装、统一行动,集体意识很强。当然,这还跟清华经管EMBA学员大多来自央企和地方国企有关。

清华队也是第一个在戈壁上倡导环保意识的代表队,那时候我们背包里都装着垃圾袋,随手捡垃圾。只要是我们清华人走过的戈壁路,我们一定会把垃圾捡起来。

《戈壁商学院》:您认为清华的精神是什么?

李军:我想清华的精神应该有两点吧。一是严谨、认真。这主要体现在我们从戈一开始就有统一的服装装备等。二是与生俱来的团队凝聚力。清华是一所传统老校,每一位走进清华的人,其实都在不自觉地放下自我,而走上戈壁又不自觉地成为兄弟。第四届参赛队员中有几位弱势的、年龄大的、体重大的,但他们为了清华的荣誉和责任,都坚持走了下来。他们总是在考虑如何不给团队拖后腿,其实更多的人也是在团队的激励中走完全程的。可以说在清华的团队中,没有个人,只有清华的荣誉和责任。

杨焕诚:我想我们在戈壁上很好地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清华人表现都是很低调的,他们更愿意以行动去证明。在清华,没有个人英雄主义。这些都是通过领队向队员传递,而后通过我们的行动向其他队友传递的。我身体条件好,但作为领队我不能争第一,我要照顾我的团队。在最后一天的比赛中,我走在中间,我要能看见前面的第一梯队,同时让后面的第二梯队看见我。我要给团队希望。

《戈壁商学院》:清华每一届的队员身体素质都很好,你们的队员是精心挑选的,还是平常锻炼就很多?

杨焕诚:并不是所有队员的身体素质都好。很多人都说,清华的参赛者是百里挑一、经过封闭训练的,那都是猜测和谣传。不怕你笑话,在北大进行选拔的时候,我们的人员还没报齐,清华是最后一个提交报名表的。清华参赛都是同学们自发组织的,根本谈不上百里挑一,但清华人有着极强的团队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是谁,走到一起很快就能凝聚在一起。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清华而拼搏。其实大家有所不知,我们的队员拼得很辛苦。

在夺冠的路上,清华经管代表队既体现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又展现出了清华经管EMBA独有的参赛战略、勇气、坚毅和团队智慧。

084-01

《戈壁商学院》:清华经管的参赛经验是如何传承的?

汪治:第一届我是队长,到了第二届,我是领队。队员基本上是我根据第一届的经验选出来的,在召开了几次会议后,我们选出了第二届A队的队长,并在队员中做了分工,比如注册、后勤、宣传等。在比赛完成之后,我们根据前期的材料和完赛后的经验总结、复盘结果,形成一份完整的报告,上交给学校,一方面给我们的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另一方面也能够将经验传承给下一届。

感悟与收获

《戈壁商学院》:您如何看待比赛中的输赢?

李军:要说输赢,其实每一个团队都是在乎的,包括我们。我们去之前也是奔着前几名去的。但就戈壁挑战赛而言,可能对“坚持”精神的理解要远远超过比赛的输赢。比赛中团队的协作、院校精神面貌的展示,包括对玄奘精神的理解一定是超越单纯的比赛成绩的,我想那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来参赛的人可以说都是社会精英,他们有着长远的眼光。就如同做企业,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必将导致错失更大的利益和长远的发展。

我们对比赛还是很认可的,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EMBA交流平台,同时我们也尊重那些通过更多努力获得好成绩的比赛团队。

《戈壁商学院》:通过参加戈壁挑战赛,您个人的收获有哪些?

汪治:我个人的收获非常大。通过参加戈壁挑战赛,我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行知教育,比如我所创办的呀啦嗦行知商学院等。当然,我也因此获得了很多荣誉。由于那几年重度参与戈壁挑战赛,经管学院看到我在这方面的热情和丰富经验,邀请我担任EMBA户外运动协会会长,协助经管学院开设室外场地教学课程,比如我们组织了数届“行知中国 丝绸之路——全球商学院智慧精英挑战赛”,以及重走联大路等大型EMBA户外体验式课程活动。

《戈壁商学院》:现在回想起来,戈壁挑战赛中最令您难忘的场景是什么?

汪治:戈壁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走到了忘我的境界。人很难跳出自己的内心。比赛那几天,第一天处于一种完全兴奋的状态。第二天最痛苦,这个痛苦就是反复在坚持和放弃之间摇摆。到了第三天,已经走出一种境界了,而且走得很轻松了。第三天和第四天越走越快乐,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内心不纠结了。

清华戈赛印象侧记

虽然已经过去了10余年,但王睿依然记得在敦煌酒店大堂偶遇清华戈友的场景,“看到的第一眼,我就被震住了”。这是一支武装到牙齿的团队,统一的服装、统一的背包、统一的湛蓝色遮阳帽,还配有GPS,分为主力队员和护卫队员,且配有随队记者。

玄奘之路的发起人曲向东说,清华经管学院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是中国商学院坐标轴的两头:清华经管学院纪律严明、不甘人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个人战斗力极强,但又个性十足,散漫自由,“甭想把我们管起来”。最典型的表现在戈三,点将台上各家商学院一一亮相,清华经管学院的戈友们从一张桌子旁立正站起,像一支队伍一样列队而上,举手投足、高矮胖瘦、服装鞋帽整齐划一,每个人讲话的时间都掐得很准。等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戈友上点将台时,屋子四处“哗”地站出一堆人来,他们个头不一、服装各异。清华的参赛者聚在一张桌边,而北大的参赛者则散坐在四五张桌旁。

清华经管学院是戈赛早期最主要的参与院校,他们不仅装备专业,而且校友众多,拥有各种“大杀器”:清华戈友张伟是登山高手,正在备战攀登珠穆朗玛峰,走戈壁是登山前的牛刀小试;清华领队黄瓅,在第四天以整体第三、女子第一的成绩跑到终点。

(清华戈赛印象侧记摘自《当戈壁遇见长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