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问题家庭:告别与选择
从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到《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再到《安家》里的房似锦,她们无一例外都有着一个“吸血成性”的原生家庭。与此同时,站在这些女性的对立面,对她们不断施压的都是她们家庭当中的女性角色——她们的母亲。
有网友甚至调侃说,这三个女儿和三个母亲凑在一起,几乎可以合拍一部《都挺惨》。虽然只是调侃的玩笑话,但话里话外充满了苦涩。因为剧中的这些女主角为我们讲述着这样一个道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始终难以磨灭。
在《安家》中,与“母亲”这个身份相比,房似锦的母亲看上去更像是女儿的债主。一开口,就问女儿要100万元,给儿子买房子。女儿不依,她就从老家来到女儿的公司门前撒泼打滚。她的前四个孩子都是女儿,直到第五个,才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从小到大,房似锦都是家中最多余的那一个,爹不疼,娘不爱,三个姐姐都嫌弃她。她是家里的出气筒,谁不高兴了都可以揍她一顿。初中刚毕业,她就被母亲逼着辍学,让她出去打工,顺便找个婆家嫁了,供弟弟上大学。即便后来房似锦远走他乡,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也仍逃不开原生家庭对她的折磨。正因为有了前面这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房似锦后面与家庭决裂才显得大快人心。房似锦最后直接说出了积压已久的心里话:我和这个家没有任何关系,我说到做到!
这一系列的苦果,实际上却都只源于一个无奈、悲哀的现实——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重男轻女的观念背景下,有多少女性从一出生便要遭受家庭的不公平对待甚至可能被抛弃,从而挣扎一生。小时候,爷爷曾告诉房似锦:“女孩子的命要硬一点,哭没有用,没有人会心疼你。”只此一句话,就道出了女性心中的悲苦与凄凉。
重男轻女对当下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了一个颇为遥远的概念。可国产电视剧却通过观照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在现实中这样的观念其实从未远去。不少女性终其一生都活在父辈们重男轻女的阴影中,郁郁寡欢。身为女孩的她们不但得不到家长的平等对待,还要被动地背上原生家庭的包袱,甩不开,也逃不掉。她们中的另一部分,则是主动承担起家庭重担,为父母、兄弟不断托底,一边宽慰以泪洗面的父母,一边照顾不成气候的兄弟。这种主动的过度付出,有时更像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追求。被动也好,主动也罢,归根究底,这都是一种畸形的成长状态。
在不健康的原生家庭里,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他们的子女,一方面会在成人后带着童年的心理阴影,在人际关系里受到伤害或者伤害他人;另一方面,他们会在内心储存一种很久的恨,而这种恨是一种对失望且无奈的爱的替代。有的电视剧或电影,希望能在结尾有个圆满的结局。比如在电视剧《都挺好》的大结局中,女主角的父亲苏大强就是以老年痴呆的不幸遭遇,获取了女儿苏明玉的原谅。而现实生活里,在不健康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人,经历了长年的坎坷和挣扎,难以抹平原生家庭留下的心灵创伤,家庭关系已成定局,无法立刻翻转那些既有过错。
那么如何摆脱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呢?答案应是:告别过去,学会选择。
脱胎于不平等家庭的房似锦、苏明玉、樊胜美,之后都通过个人努力,让自己成为了更为出色的人。房似锦成为了金牌销售,勇猛干练且生机勃勃;苏明玉成为了成功女性,对公司忠诚,具备很强的运作、处理事物的能力,同时也获得了相当水平的财富;樊胜美后来也成为职场的成功女性。
为了与原生家庭说再见,她们分别完成了以下三个步骤:①分清善恶,自我觉醒;②认清底线,学会拒绝;③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其中,第1~2步最为重要。只有清醒地分清善恶,我们才有可能将恶人成功地挡在底线之外。觉醒后的房似锦说:“我的梦想,就是摆脱那噩梦一样的家庭。”与上一代秉持“重男轻女”的女性相比,当代女性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与提高。
当代女性提升的重点在于明白:自己不该如此被对待,重男轻女是不合理的。也正因为有这个觉悟,所以会痛苦于自己的不幸,也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要改变、脱离。当然,解脱的过程并没有那么简单。上面提到的3个步骤虽然有用,但需要足够的觉悟、毅力、勇气和力量去摆脱沉重的过去。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这样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非常经典,深刻地说明了家族能量对后代的影响。包括房似锦、苏明玉、樊胜美在内的众多女性,以及那些有着家族创伤的人,无疑都属于后者。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个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爱和回应的孩子,在成长中注定要经历巨大的伤痛。
父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像米饭菜蔬一样,一点一点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要除去糟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痴呆后的苏大强,常把苏明玉当成他妻子赵美兰;房似锦的日常坐姿,看上去也和母亲一样。
很奇怪,子女即便对家族或对父母有着极强烈的反感,一再想逃离,骨子里却有很多属于信念系统的东西,仍与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血缘关系是一种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人一旦与原生家庭决裂,带来的将不只有肉体上的剥离,更有精神上的撕裂。要想拿回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不但需要放下原生家庭的信念系统,同时还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个体力量。
国内著名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老师说背叛就是成长。这里说的背叛,其实就是在心里与这种家庭模式和那些陈旧观念告别。只有敢于告别与原生家庭那些限制性信念的共生关系,才能拿回属于自己独立的身份和力量。也只有选择了内在的独立,才能给自己一个更完整的人生。
只可惜,不少人最终都对家族的信念系统妥协,用一句“不管怎么说,她/他都是我妈/爸”来宽慰自己,把“孝顺”和“孝敬”混为一谈。“孝顺”是对父母不加区分地顺从和服从,甚至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谬论;而“孝敬”是保持以孝为前提的对家族长辈的尊敬,同时对家族行不通的观念“敬而远之”。
也有学员把上述观点作如下解释:对待父母的确需要理解和包容,但是除了理解和包容,更要讲的是原则,什么人做事都不能超出底线原则,家人也一样。
人不能决定出生,却能够改变归宿。面对原生家庭重男轻女所带来的伤痛,我们不必强求自己去原谅,也不必苛求自己去释怀。面向自己的未来,集中当下的能量,过好自己的每一天,才对得起父母给自己的这条生命。就像房似锦说的那样:“我现在就喜欢轻松地活着。”
虽然大多数人都难以快速挣脱过去,因为挣脱过程本身会掺杂泪水和痛苦,但是可以多给自己一点时间,试着去告别原生家庭的信念系统,直到让自己变得更坚定、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