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关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依恋模式在亲密关系中的呈现

在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研究中,最为接受与流行的便是依恋理论。依恋,是指婴儿一岁前在互动情境中产生的,与一个或几个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研究认为,婴儿的依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总是及时回应,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表现得更爱笑、不拘谨,容易与人交往。面对新环境勇于探索,并会寻求养育者的支持。

(2)矛盾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常常不确定地回应,会让婴儿努力找寻养育者,让婴儿更容易产生紧张和过度依赖的心理和行为。面对新环境时,婴儿会大哭大闹,不敢面对。

(3)回避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常常不予理睬,态度冷漠。这样会导致婴儿陷入抑郁的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怀疑、无法信任他人。长久下去,婴儿会陷入麻木的状态,即便内心害怕,也不会向养育者求助或寻找安慰。

后来研究发现,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也有类似表现,而且与幼儿时期的依恋模式基本一致。成年人有四种依恋类型,这四种依恋类型是根据“回避程度”和“焦虑程度”两个维度的变化区分出来的。高回避者(与人被动交往)与人亲密互动时容易感到不安,低回避者(与人主动交往)与人亲密互动时感觉轻松;高焦虑者害怕人不关注自己,或担心因为自己不够好而离开自己,低焦虑者则不担心这些。从两个维度的高低变化组合出来的四种依恋模式是: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

(1)安全型。这类成人可以很安心地与人进行亲密互动,并建立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关系,不担心被抛弃。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是积极的,认为自己和他人都值得被爱和被信任。

(2)痴迷型。这类成人渴望与人进行亲密互动,又怀疑对方并不想和自己进行亲密互动,很担心失去对方,对对方有强烈的情感依赖,会做许多努力以获得对方的关注和爱。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消极,总想努力得到他人的认同。

(3)疏离型。这类成人回避与他人的亲密接触,难以信任和依赖对方。往往在关系还没有进展时就开始退缩,别人亲近他们的企图会让他们紧张。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自认为有价值,觉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依赖他人,因此不太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4)恐惧型。这类成人内心期待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因害怕受伤,常表现出犹豫和抗拒的态度。这种对依赖的抵触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较为消极,怕被拒绝,同时担心自己离不开对方,因而避免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完全属于其中的一种类型,可能是多种依恋类型的混合体。比如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安家》里的房似锦,一开始她们对恋爱的态度都是拒绝的。尽管内心对追求者不乏好感,但她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不敢轻易接受这种亲密关系。在这里,可以看出苏明玉和房似锦的依恋类型都是疏离型或者恐惧型。她们的这种依恋类型的形成,离不开她们童年时的成长环境——苛刻的、无度索取的母亲,懦弱的父亲……这一切都让她们难以感受到爱。因此她们在长大后也难以鼓起勇气接受自己的爱。

同时,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个体的依恋类型确实受到幼儿时期和父母的关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直到青少年时期还较为强烈。但是,随着内心的成熟与成长,个体对于父母留下的依恋关系的印象会越来越轻,个体完全有可能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可以由自己创造。个体在活出觉醒的状态后,就能够慢慢地建立起自己健康的亲密关系模式。正如剧末的苏明玉和房似锦,都在经历了一系列成长后,最终让男朋友走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