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好学 追求光明
1902年1月8日,刘鼎出生于四川南溪县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小康,母亲慈祥勤勉,父亲严肃传统,全家读书尊礼氛围浓厚。
心灵手巧 心手合一
刘鼎自幼喜好锯子、刨子、凿子等工具,在他心目中,这些不仅是心爱的玩具,更是寄托童心与实现梦想的工具。他最喜欢的玩具是一个破闹钟,经常反复拆装,乐此不疲。一天晚上,父亲正扇着扇子与家人聊天,扇子不断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这是一把旧扇子,大家都觉得它发出的声音令人心烦。于是,父亲把扇子递给刘鼎,让他把扇子扔掉。
“爸爸,天热吧?扇子修好了,给您。”第二天晚上,刘鼎把修好的扇子递到了父亲的手上。父亲高兴地接过扇子,试了试,扇子已经完好如初,不破也不响了。
6岁时,他进了县城一家有名的私塾,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书法、诗歌、琴棋、国画之中,他最倾心于国画。良好的启蒙教育,奠定了他良好的国文基础,中国文化的基因从此便植根于他的血液和心灵之中,滋养着他的思维方式,引导着他的人文追求。
上小学时,图画、手工、算术是他的兴趣所在,他还养成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一天,刘鼎就读的县立高等小学忽然驻扎了一支军队。这支由朱德率领的护国军纪律严明,给刘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德成为他心目中的偶像。好奇的刘鼎常常围着部队转,眼睛盯着步枪,期待摸一摸,幻想自己能设计和生产这样的枪。
中学时期,他对数理化、无线电、手工、图画等功课很感兴趣,尤其喜欢做物理和化学实验,总是心到、眼到、手到,心眼手合一。
人生道路 萌发初心
1917年秋,刘鼎考入四川省立第三中学,接受南溪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孙炳文的启蒙教育。在这个时期,他开始关注社会问题,萌发了变革图强的革命思想。他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他在学生中组织了“劳工团”,积极宣传“劳工神圣”的思想并当选为学生会会长。
刘鼎在江安第三中学和宜宾联合中学读高中时,受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和郭伯和、徐韵华、李硕勋、阳翰笙、李一氓等同学一起组织学生会,阅读研讨《新青年》《向导》上发表的进步文章,开展爱国宣传,提倡新文化,反对旧礼教,成为宜宾地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骨干。
1923年,刘鼎成为上海大学的首届学生。该大学是由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虽然为合作办学,但国共双方始终在激烈地争夺着学生,都想把他们培养成为本党的骨干。经过慎重考虑,刘鼎申请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后来,他了解到中国学生纷纷前往法国“半工半读”,便对这种既能参加专业学习又能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既羡慕又向往。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调查,刘鼎进一步理性地认识到,民族要独立,国家要富强,唯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实现,因此在理论上、思想上、行动上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年年底,经党组织审核,他光荣地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1924年12月,刘鼎在德国勤工俭学期间,经朱德、孙炳文介绍,在中共旅德支部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担任旅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此时,他真正成了一名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实现了人生的飞跃。
跳出夔门 飞龙在天
1920年,刘鼎只身登上轮船挥手与家人告别。一阵鸣笛后,轮船缓缓离开码头,沿江而下,两天后抵达千里之外的汉口。他在火车站首次见到了铁轨与火车,感到十分新奇。他报考了心仪的南洋大学,但名落孙山。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浙江高等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要补招4名学生的消息,立即前往应试,被电机科录取。
浙江高等工业学校创办于1902年,教员为美、英、日等国的专家和留学归来的中国学者,除国文课外,其余各门课程均用英语讲课,学生一律用英文书写作业和考卷,物理和化学实验仪器完备、先进,还有供学生实习的锻工、铸工、机械加工等车间。
寒暑假期间,学校不让学生住校,刘鼎为了补习英语,便寄宿在西湖灵隐寺的四川籍和尚那里,一边补习英语一边打工。毕业时,他有17门课程成绩优异,并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和德语。他对实验课和技能课兴趣极大,掌握了木工、铸工、锻工、钳工、车工等技术。因为他实验做得好,又爱护仪器,实验管理人员经常请他帮助维护和调试仪器,使他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各种仪器的性能和维修技能。
1922年暑期,刘鼎回到南溪渡,大妹说孙炳文先生从北京来过信,表示要带他出国留学。他兴奋不已,立即与孙先生取得了联系,决定前去上海。
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
1924年年初,孙炳文从德国回国探亲。同年春,刘鼎跟随孙炳文乘火车前往法国,途经莫斯科时,党组织要求他参加一个月的培训,并将他编入东方大学(全称为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生支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在那里,他有幸见到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并聆听了斯大林做的《论列宁主义问题》报告。
完成培训后,刘鼎与孙炳文等人乘火车前往德国。到达柏林后,孙炳文对他说:“你有德文基础,在德国学习、工作和生活没有语言障碍,而且德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乡,是社会主义理论和革命的大课堂,在德国学习和工作一定会收获更大。如果你去法国,首先要花费很多时间学习法语,你还不如就留在德国。”于是,他改变了前去法国勤工俭学的计划,到中共旅德支部报到了,并先后进入哥廷根大学与柏林大学学习。在哥廷根大学,刘鼎主要学习了金属材料、机械加工、枪炮制造等课程,结识了少年时期心目中的偶像、川军名将朱德。
1925年,中国爆发了五卅运动,国内急需党政干部,因此组织决定从旅欧总支部抽调50名党员回国,其中就有刘鼎。党指派他在柏林负责组织、接待工作。他参加了中国旅欧留学生进驻北洋政府驻德国大使馆的行动,要求北洋政府驻德大使签字并致电国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声援五卅运动。但公使魏宸祖避而不见,刘鼎便跟随朱德等人冲进公使馆,逼迫其签字。事后,魏宸祖勾结德国政府,将刘鼎等人逮捕并驱逐出境。在他们途经莫斯科时,党组织决定让刘鼎留在苏联进一步学习深造。
1926年,他进入彼得格勒空军机械学校学习航空专业,同时担任中国留学生的政治指导员。1928年,他进入东方大学学习,担任中国留学生军事班的俄文翻译,翻译了《兵器结构》《爆破原理》《无线电技术》等教材,同时掌握了兵器构造、爆破原理、无线电技术、电报电话等专业知识,担任了中共东方大学总支委员和军事班支部书记等职。
1929年,刘鼎奉调回国,途中因“中长路事件”受阻。在滞留的几个月中,他研读了苏联出版的《迫击炮学》书籍,加入了刘伯承指挥的远东游击队,担任指导员和武器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