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正面管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什么是正面管教?

到了今天,相信家长朋友们对“正面管教”理论已不陌生。

那么,什么是正面管教?正面管教在教育上的作用是什么?家长们又该怎样将正面管教工具运用到日常教育中去呢?读完本章,你就会找到答案。

认识自己,丑小鸭也能变白天鹅

赵妈妈最近十分苦恼,一直愁眉不展。女儿彤彤上初二了,原先活泼开朗的她,现在不但话越来越少,连走路都含胸驼背,说了多少次也不起作用。

“妈妈,我回来了。”彤彤进了门,跟赵妈妈打了个招呼,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彤彤就钻进房间里写起了作业。

吃完晚饭,赵妈妈提议:“我们出去走走吧,很久没去散步了。”彤彤迟疑了一会儿摇头,拒绝了这个提议:“不了,我还是在家多刷两套题吧。”赵妈妈想要再说些什么,但最终尊重了女儿的选择。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赵妈妈心里十分担心。女儿明明应该是最阳光的年纪,脸上反倒不见了笑容,连跟同学的交往都少了起来,放了学就窝在家里。

妈妈的担心,彤彤心知肚明,面对妈妈关爱的眼神,她只好选择逃避。

上了初中,身边的同学好像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一个暑假不见,好朋友娜娜长高了好多,加上她皮肤白,走到哪里都是焦点。隔壁班有个女生,声音变得十分清甜,被选为学校里的广播员。

反观自己,该长个子不长,不该长的地方却使劲长。五官长相,属于扔到人群里就认不出的那种。就连学习成绩,也一贯地保持在中间不上不下。

女大十八变,彤彤觉得别人都变成了白天鹅,只有自己越变越丑,是一只彻彻底底的丑小鸭,这让她感到深深的自卑,她觉得自己样样都不如人。

有了这样的想法,彤彤总觉得别人在对着她指指点点,越来越不自信,甚至除了上学连家门都不想踏出一步。

面对变得不自信的彤彤,该怎么办?

赵妈妈十分疼爱孩子,见到彤彤越来越忧郁,便尝试着找原因。他们家庭十分和睦,夫妻恩爱,又只有彤彤一个女儿,从小就注重对她的行为习惯、人品的培养。女儿在学校的人缘不错,成绩在中游,自己也没有给她太大的学习压力。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赵妈妈尝试和彤彤谈话,但彤彤总是扭扭捏捏地逃避这个话题。看来,在女儿这里是得不到答案了,赵妈妈只好另外想办法。

她找到彤彤的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了解情况,又找到彤彤的好朋友娜娜询问,终于找到了女儿的心结。

赵妈妈的做法,十分具有借鉴意义。她虽然不是从事教育行业,更并非心理专家,但她凭借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找到了正确的办法。

让我们看一下她的做法,从中学习经验:

第一步:细心观察,关注孩子身心变化

上了初中之后,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开始飞速成长着。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格外关注自己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对一个女孩的妈妈而言,这是比关注孩子成绩更重要的事情。

赵妈妈就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敏锐地察觉了女儿身上发生的变化,并尝试着通过谈心来解决问题。

第二步:分析原因,找到现象背后的症结

女儿不愿意倾诉,赵妈妈就寻求外部帮助,通过老师、朋友这些和女儿接触频繁的人,来寻找原因。只有找到了女儿变成这样的原因,她才知道自己该怎样帮助彤彤。

当家长朋友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借鉴赵妈妈的做法。不要着急,不要逼迫孩子,而是给孩子时间也给自己缓冲的时间。当找到了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让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步:解决问题,你不是丑小鸭

一个周末,赵妈妈对彤彤说:“彤彤,我们今天出去买几件衣服。你看你都初二了,是大姑娘了。”

彤彤想了想,低声回答:“我还是不去了,家里的衣服够穿。”

“我们去个新开的商场,听说那边比较远,去的人很少。”在赵妈妈的努力下,彤彤总算答应了跟妈妈出门。

到了商场,彤彤总是低着头走路。妈妈先带她去了发型屋,发型师给她设计了一个新的适合她的发型。去掉了厚重的刘海,整个人看起来都清爽不少。发型师赞叹道:“这个小姑娘长得真可爱。”彤彤害羞地低下了头,心底开心了不少。

妈妈又带着彤彤去了一家内衣店,店员告诉彤彤:“你现在正在发育,需要挑一件适合自己的漂亮的文胸。”妈妈悄悄鼓励彤彤:“乳房的发育是成熟的标志,代表你长大了。这是每个女孩的必经阶段,并不可耻。”

离开了内衣店,母女两人又花了一小时,给彤彤从头到尾换了一身衣服。妈妈教她站直,将肩膀打开,挺胸收腹,妈妈说:“彤彤你看,你多好看。十多岁的女孩,正是这个样子。”

彤彤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青春少女,真的是自己吗?

“是你。”妈妈肯定地冲她点点头,笑着说,“我的女儿青春活泼,还能写得一手好字,刚刚才拿了书法比赛的一等奖。在妈妈的心里,你永远是最优秀的女孩。”

妈妈说的都是事实,彤彤开心地笑了起来,镜子里的她笑容灿烂,比阳光还要明媚。在妈妈的帮助下,她重新认识了自己,她不再是丑小鸭,重新寻回了自信。

女孩在青春期里,有时表现得不像男孩那样叛逆,但同样应该引起重视。

彤彤是一个偏内向的孩子,把事情都憋在心里不愿表达。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第二性征的发育,她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看见优秀的同学,就更加自卑。这种情绪,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很可能会陪伴孩子一生,让孩子长大后都很难树立起自信心。

她幸运的是,有一个对她关心备至,又善于解决问题的妈妈。

当我们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呢?

方法一: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身体变化

在这个阶段,妈妈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妈妈应该提前和女儿沟通,教女儿做好心理准备。妈妈要告诉女儿,第一次来生理期,乳房的发育,都是身体成长的重要标志,是长大成人的必经之路。有些人早一些,有些人晚一些,这是最正常的自然规律,不可耻,更不要因此而感到自卑。

方法二:教育孩子,教会她认可自己的优点

青春期的孩子陷入自己的情绪之中后,一叶障目,看不见自己的优点,形成否定自我的心态,容易掉入悲观自卑的陷阱中。

在这个时候,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及时鼓励孩子,教她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同样,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优点。

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改掉缺点,让自己成为内心世界丰富的人,不妄自菲薄。只有当孩子真正认可了自己,才能拥有真正的自信。

方法三:告诉孩子,阳光自信的女孩最美丽

相貌由基因决定,是外在因素,外表出众是毫无疑问的优点,但大多数人都相貌平平。而每一个女孩,在外貌和性格上,都拥有自己的优点,有的可爱、有的活泼、有的漂亮、有的声音甜美、有的懂得为别人着想……

认可自己的优点,成为阳光自信的女孩,就拥有了不一样的能量。

当你足够阳光时,你就拥有了吸引人的特质,别人就会认可你,向你靠近。当你足够自信时,你的生命就是飞扬的,就能展现出青春的独特美丽。而这份美丽,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被时光沉淀、发酵成你自己独有的魅力。

不要谈“性”色变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她们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变化,对性朦胧地开始好奇。在这个时候,她们需要明确的指导,家长要告诉她们性并不可耻,也不可怕,是女孩成熟的标志,是人类最正常的生理构造,也是将来婚后生育子女的必备条件。

但是,在几千年来的儒家传统教育熏陶下,我们羞于谈性,耻于开口,从本能上去回避这件事情。对比起西方国家,我们的性教育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长期缺失了性教育这项重要内容,导致许多青少年处于危险境地。

刚刚上初中的林美是一个青春靓丽的姑娘,她皮肤白皙身材修长,懂礼貌的她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女孩。但是有一天,她却哭着回了家,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吓得林妈妈慌了手脚。

“美美,你怎么了?”林妈妈忙将她抱在怀里轻声安抚着,同时打量着女儿有没有受伤。哭了好一会儿,林美才停止了哭泣,面对妈妈的耐心询问,她终于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在今天放学的时候,她的裙子上染了一块血迹,但她自己并没有发现。在回家的路上,有几个外校的高年级男生一直跟在她后面,对着她指指点点,大声议论着。林美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好加快脚步赶紧回家。

后来在小区门口遇见了罗阿姨,罗阿姨发现她裙子上的污渍,悄悄告诉了她,并脱下外套给她围在腰上,林美这才知道原因。

想起之前发生的一切,她觉得十分丢脸,回到家后,她才放声大哭宣泄出来。

林妈妈替女儿擦干眼泪,拿出一条干净的裙子替她换上,教她正确使用卫生巾后说:“女儿快别哭了,这件事你没有什么错,我们一会儿要专门去感谢罗阿姨。”

林美点点头,要不是遇到了罗阿姨,她还不知道怎么办,当然要感谢她。

林妈妈继续说:“孩子,妈妈有重要的事情跟你讲。”拉着女儿的手坐下来,林妈妈说:“你现在大了,必须告诉你生理知识。这是你第一次来月经,也称为初潮,是身体的第二性征开始发育的标志。妈妈没有提前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

接下来,林妈妈对林美进行了性教育,教她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在青春期发育时乳房、子宫会发生的变化。最后,教她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远离危险。

在青春期时,身体所产生的巨大变化,会给孩子们带来心理上的剧烈反应。随之而来的,是外界的评价和觊觎。因此,女孩必须要掌握性知识,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与危险,才能够保护自己。

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孩子们的主要心理表现如下:

一、对“性”产生好奇,因为不了解而充满了神秘感

在常规学习和对社会的接触中,孩子很难接受到性教育知识。正因为如此,对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就更加好奇,有想要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同时,对异性产生的兴趣、好感等情绪,会让她们产生错误的认知。

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因为她们不了解性知识,性更具有了浓厚的神秘色彩,性意识会逐渐强烈。

二、性压抑和性冲动

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不够成熟,尚未构建起属于他们自己的三观,更不可能拥有成熟的恋爱观。

同时,她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会在冲动之下做出后悔终生的错事。在这个阶段,父母一定要及时加以疏导,不可过分压抑孩子。

三、心理上的剧烈矛盾

在这个阶段,她们会越来越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自己在老师、同学的心中是怎样的存在?异性怎么看待自己?她们会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同时,孩子又会将这样的渴望深埋在心底,表面上对男女之间的亲密表示厌恶,心里却有想要尝试的念头。

这样的矛盾心理,常常会表现在孩子的行为上,让家长产生“不知道女儿在想什么”的想法。

当女儿正值青春期时,父母应该这样做:

一、科普青春期性知识,教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

性知识,和孩子正在学习的许许多多知识一样,是一项她们需要且必须进行充分掌握的知识。这项知识,指引着她们平稳度过从童年走向成人的必经阶段,保护她们的身体,预防因为一时冲动好奇而做下后悔一生的错事。

在当下的大环境中,妈妈坦然和女儿谈起性知识时,女儿会感到害羞。但只要妈妈做到客观陈述,态度坦荡不遮掩,这场谈话就会变得自然。

二、给孩子设立界限,保证孩子安全

少女是美丽的,也是柔弱的。在很多恶人眼里,青春期的女孩最容易受到诱骗。事实上,我们也常常看到此类社会新闻。每每看见这样的新闻,我们都心情沉重,既痛恨那个无良的禽兽,又痛惜无辜受害的女孩。

作为父母,最好的保护不是让女儿远离社会的黑暗面,而是应该替孩子设立界限,告诉她和异性应当保持的安全距离。不管是陌生人,还是亲朋好友,只要是异性就不能越界,哪怕在家里有时也要与父母保持适当距离,如厕要关门、沐浴后要穿好衣物才能走出浴室。

三、面对孩子性意识的萌芽,父母进行正面引导

做父母的,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尴尬: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电视上突然出现了男女主角接吻亲密的镜头。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相信不少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捂住孩子的眼睛,或者假装不在意地换台,不让孩子看见这样的场景。

但这样回避的处理方式,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产生好奇心:为什么不能看?当孩子问起时,父母又该怎么解释呢?用转移话题,或者是呵斥的方式搪塞过去,并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换个思维方式,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把握住孩子性启蒙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相爱的男女需要通过身体的接触来表达这种热烈的情感,拥抱、接吻,会使他们感到幸福。家长大大方方,孩子也就不会大惊小怪、扭扭捏捏。

四、性教育应该从小做起

如果你的孩子还十分幼小,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在这个时候,就教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身体没有对错,区别只在于哪些部位可以在人前袒露,哪些属于自己的隐私。孩子有权利保护自己的隐私,并拒绝其他人的触碰。

当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科学绘本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到身体各个部位的正确名称与功能,让孩子知道男孩女孩身体的不同,及自己的身体和父母身体的不同。这些正确的信息,能帮助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身体,为将来的青春期做好知识储备。

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我们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告诉孩子正确的性知识,让他们远离危险,平稳度过青春期。

富养女孩,你应该这样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女孩要富养”这句话就深入人心了,被许多有女儿的家庭奉为准则,从而指导着他们的教育实践行为。

但是,对这句话,我们真正理解透彻了吗?为什么明明都是富养,别人养出的女孩知书达理,自己的女儿却蛮横难以满足?什么才是真正的富养?让我们从下面一个事例中吸取教训、学习经验。

“明天,爸爸要带我去尼泊尔!”莎莎在班上骄傲地宣布。

“哇!”同学们纷纷发出惊呼声。她的好朋友佳佳问她:“去尼泊尔要好几天吧,周末只放两天假,时间够吗?”

莎莎豪气地一挥手,说:“我爸爸说了,请两天假就是。学习每天都可以,和小雯姐姐一起去尼泊尔的机会不常有。”

同学们再次惊呼:“哇!是和小雯姐姐一起去啊!”小雯姐姐是电视台少儿节目的主持人,是小朋友们十分崇拜和想要亲近的人。

莎莎的爸爸是电视台的一名化妆师,因为工作需要经常跟主持人打交道。因此,莎莎在班级里也成为了被羡慕的人,常常跟同学们谈论她所见到的电视台工作人员,以及与他们一起吃饭旅行的事情。

类似的请假,也不是第一回了。班主任老师劝莎莎爸爸不要耽误孩子功课,爸爸却说:“我认为女儿就该富养,开眼界长见识,比书本上的死知识更重要。”

莎莎的家庭秉承着要“富养女儿”的教育理念,给她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每年至少出国旅游两次,在国内度假更是常事。

她的家庭并不算特别富裕,但为了富养女儿,一家人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尤其是莎莎爸爸,为了挣钱辗转于好几个电视台之间,经常加班,三不五时地通宵熬夜。

莎莎到了小学五年级,在同龄人的追捧下,性格变得霸道嚣张。在学校要是看见同学拥有了她没有的新书,她就会直接抢过来,不屑地丢下一句:“要是弄坏了,我赔你两本就是!”为此,引发了好几起和同学之间的矛盾。

学校请家长到学校调解,莎莎爸爸替女儿赔礼道歉,私底下却高兴地跟莎莎妈妈说:“你看,我们女儿的性格多好,只有她欺负别人的份儿,别人欺负不了她。将来长大了,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欺负。”

五年级下学期,莎莎的班主任在学校里接到一个电话,急匆匆地找到莎莎说:“莎莎,你快去学校门口等着!你爸爸晕倒了,奶奶马上来接你。”

到了医院的抢救室门口,莎莎妈妈正抹着眼泪,看见莎莎来了一把将她搂在怀里,努力控制着自己的眼泪。

莎莎看着抢救室亮着的灯,焦急地问着:“妈妈,爸爸怎么了?”

看着女儿焦急的脸,妈妈在担心的同时又感到欣慰,丈夫没有白白疼爱这个女儿。“他在摄影棚里突然昏迷了,被同事送来,医生正在抢救。”

莎莎顿时坐不住了,走到抢救室门口来回踱步,着急地说:“妈,爸爸要是醒不过来了怎么办?他答应给我买个新的平板还没买!明天还说好了,要带我去小雯姐姐家里见顾阿姨。”顾阿姨是电视台里多个热门节目的主持人,莎莎一直想见。

这句话一说,几人一阵愕然。

妈妈把手停在半空中,失去了语言组织能力。奶奶生气地说:“莎莎!你怎么能这样?你爸爸都昏迷了,你不担心他的身体,却惦记着那些事情?”

莎莎并不觉得自己有错,叉着腰瞪着眼说:“你们不是说,答应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吗?!这都是我爸答应过我的事情!”

这的确是莎莎爸爸的承诺,遵守承诺是正确的事,带女儿开眼界长见识也没有错。

那么,在对莎莎的教育上,究竟是哪里出了错?

一、爸爸对“富养”的理解产生了偏颇

1.他对女儿的学习不做要求,认为开眼界比学业更重要

莎莎正是念小学的年纪,学生就应该认真学习,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完成课业,这是她应当承担起的责任。但是,爸爸却率先打破了规矩,时常让她请假出游,这让莎莎从内心里认为学习并不重要,学校只是她用来炫耀并享受同学们崇拜羡慕的地方。

女孩确实应该见多识广,成人后才能对旁人的话具有分辨能力,不会轻易上当受骗。但是,开眼界不能牺牲正常的学习时间,这会让孩子分不清主次,最终形成本末倒置的后果。

2.因为富养,家庭成员的地位严重失衡

在整个家庭结构中,父母才是最主要的家庭成员。他们担负着挣钱养家的重任,上要赡养老人、下要养育子女。在物质上,子女绝对不能排在整个家庭的第一位。

而在莎莎的家庭中,她的吃穿超过了其他家庭成员,她成了优先供应的首位人选。在事事都以莎莎优先的行为的影响下,那些原本并不是她应得的享受,莎莎却习以为常。

长此以往,她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他人感受的自私性格。

3.纵容孩子的恶习

霸道、虚荣,仗着家里的宠爱看不起其他同学,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要据为己有。正是因为以上两点错误的教育观念,才让莎莎身上产生了这样的恶习。

然而,她的这些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她的家人也没有对此进行引导纠正。爸爸反而以此为傲,认为这是他的教育方法得以体现,女儿不会被人欺负。但爸爸却没有想过,欺负别人是错误的行为,女儿必须为此承担责任。

恶习被家人纵容,莎莎更不觉得自己有错,反而为此得意扬扬。

二、富养,不是惯养,更不是无底线的溺爱

爸爸的做法,与其说是富养,不如说是惯养。他惯着莎莎,给女儿一切他能给予的他认为最好的物质,让女儿获得了本不属于她的生活,并习以为常。

但是,他却忽略了,以莎莎目前的年纪还无法分辨对错。最好的物质、虚假的光环,只会让她变得越来越虚荣,最终影响她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使她变得冷漠、自私、不懂感恩。

三、女儿要富养,更要教养

做父母的,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但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好?莎莎爸爸想要富养女儿本没有错,但他只将“富养”理解为物质和生活的享受,于是导致了糟糕的教育结果。

当一个从容自信的女孩站在我们面前,彬彬有礼地和人们问好时,我们会在内心暗暗称赞:这是个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姑娘。但颐指气使的莎莎,只会让人远离她、厌恶她。

教养,是一名女孩的内在气质,是从小养成的底蕴,也是将来长大成人后她最好的一张名片。

什么才是真正的富养?

真正的富养,是让女儿从精神层面上感到丰富、富足、有底气。

1.吃饱穿暖、认真学习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带着孩子利用假期时间领略自然人文风光,开阔眼界。在路上,教导孩子用心去体会生活,发现旅途上的美好,实现旅游的真正意义。

2.家人的和睦相处,父母的恩爱扶持,安稳的家庭,是孩子最大底气的来源,最丰富的营养给予。因为心中拥有安全感,孩子不会卑怯,待人接物自然就从容得体、不卑不亢。

3.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引领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书中增长见闻、获取知识。弗兰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在莎莎的教育上,我们能做什么?

经过医院抢救,莎莎爸爸惊险地渡过了难关,住了一个多月的院才回到家。趁莎莎在学校时,莎莎妈妈将那天莎莎在急诊室门口的表现告诉了莎莎爸爸,语气郑重地说:“对莎莎的教育,我们不能再按以前那样富养了。你平时也没少看社会新闻,我就怕,她将来成为报道中的那种人。”

爸爸沉默良久,那天他突然昏迷,女儿竟然只惦记着平板电脑和去见顾阿姨的承诺,这件事让他非常伤心。最终,他同意了妻子的话,一起去找班主任老师谈话,请教经验。莎莎的班主任老师是一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在此之前,她也曾经多次找莎莎爸爸谈话,但在那个时候,他坚信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没有错。面对他们的求助,班主任给予了切实的建议。

第一步:明确家庭成员分工与对应的职责

莎莎不能成为整个家庭的中心,她的职责不是跟着爸爸出去玩和结交公众人物,而是应该沉下心来学习,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不到迫不得已时,不能轻易向学校请假。

家庭的重心,重新回到以父母为主的正常结构上来。

刚开始实施时,莎莎完全不能接受,用大哭大闹甚至绝食来进行抗议。但看到女儿的这种行为,更坚定了爸爸一定要纠正错误的决心。

幸好莎莎的年纪还小,还来得及改正曾经的错误认知。在经过艰难的三个月后,家庭秩序终于恢复了正常,莎莎也明白了她在家庭的主要职责是学习。

第二步:教会孩子懂得感恩,为女儿的一生负责

富养女儿,正是为了她将来的人生能过得幸福顺遂。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会被看作是“白眼狼”。不仅会让父母伤心,在社会上也很难受到欢迎。她的人生道路,注定不会是坦途。

“莎莎,你觉得爸爸爱你吗?”妈妈问她。

莎莎点了点头,她当然知道爸爸对她的爱,正是仗着这份爱,她曾经才那样肆无忌惮。

“那你觉得,你爱爸爸吗?”

“我当然爱了!”莎莎毫不迟疑地回答。

“那么,你为爸爸做过什么呢?你对爸爸的爱,又体现在哪里呢?”

妈妈的问题,让莎莎陷入沉思,在这之前,她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经历了爸爸昏迷这件事,家里改变了教育方式,班主任也和她谈话,莎莎成长了许多,慢慢地明白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道理。

在随后到来的感恩节里,她给爸爸做了一张精美的立体贺卡,并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在信中,她反省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表达了对爸爸的爱,在结尾处她这样写道:“爸爸,女儿要用功读书,长大后才有能力报答您对我的爱。我要给您买最大的房子、最好的汽车,让您不用再那么辛苦地工作。”这些天真的话语,令爸爸热泪盈眶。

妈妈,你替我做吧

“妈妈,我走不动路了,要抱抱。”看着女儿委屈巴巴的小脸,听着她轻轻软软撒娇的声音,妈妈只觉得一颗心都要化了,连忙将赵娟从地上抱起来。

“妈妈,老师说让我们自己查资料预习,您帮我查好不好?”赵娟上了小学,妈妈心疼她作业多压力大,连忙答应下来。

“妈妈,您替我梳头吧!”“妈妈,您替我收拾书包吧!”“妈妈,行李太重了您替我拿吧!”面对女儿的这些要求,妈妈都一一答应下来。当爸爸表示反对时,妈妈就说:“哎,这些小事有什么嘛,我能做就替她做了。也做不了几年啦,等她去念了大学,我想帮忙也帮不上了。”

就这样,赵娟到了初中,还没有自己洗过一次碗、梳过一次头、背过一次书包。她的生活都被妈妈包办,她只需要把学习学好。

初二上学期结束时,学校组织了一个夏令营游学活动,前往成都探访巴蜀古文明,为期八天,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参加。别的孩子听到这个好消息欢呼雀跃,只有赵娟十分抵触,极其不情愿。

回到家后,她央求妈妈:“妈妈,我不去,您就跟老师说说吧,我不去!”

“这是怎么了?”妈妈感到十分诧异。

赵娟嘟着嘴说:“我就是不想去嘛,您就替我去说说行吗?”

爸爸在一旁听到了说:“这是集体活动,作为班上的学习委员,你怎么能不参加?再说了,是你不想去,为什么要让妈妈去替你说?”

被爸爸这么一说,赵娟的眼泪就吧嗒吧嗒往下掉,妈妈急了,忙哄着女儿别哭,责怪爸爸说:“她不想去就不去嘛,你怪她做什么?别哭别哭啊,我这就给老师打电话。”

和老师的沟通结果是,这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果没有极特殊的情况,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老师在电话那头说:“赵娟妈妈,这次活动对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团队意识有很重大的意义。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强调孩子不仅要读书好,还要身体好、协作能力强,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初中生。”

妈妈挂了电话,面有难色地看着赵娟,赵娟知道一定是老师不同意,着急地说:“妈妈,您就替我请病假吧!”

“胡闹!”爸爸猛地拍了下桌子说:“我从小怎么教你的?你还想着用撒谎来逃避!这次的游学活动,最该去锻炼的人就是你。你为什么不想去?就是不想自己动手劳动。”

被爸爸说中了心事,赵娟一下子止住了眼泪,变得哑口无言。

我们看到,在赵娟的身上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

一、长期依赖妈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1.可以看出,赵娟的性格有些娇气,但这并不是导致她缺乏自理能力的根本原因。妈妈长期溺爱她,包办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她有了依赖的对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久了,她就失去了自理能力。

2.孩子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动手能力。一件她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只要她不学习,永远就不会,在这一点上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并且跟年纪没有关系。

3.请记住“等孩子大了,她自然就会了”这句话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反而有些事情,在儿时不曾学会的,成年后更难下决心去学会,比如溜冰、游泳。我们曾经见到过一位养育了孩子的妈妈,只会用削土豆的方法来削苹果。原因很简单,她从小吃到口的苹果都是妈妈替她削好的,而她从来没有动过手,成年后仍然不会削苹果。

二、精神上尚未“断奶”,缺乏独立意识

赵娟已经上初中,进入了青春期。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个年纪,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从心理上开始有意无意间远离家庭,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中去。他们需要在同龄人的认可与交流中,来掌握在集体中生活的方法,获取信心,最终形成他们自己独有的世界观。

但对于赵娟来说,由于对妈妈在生活上的长期依赖,她在精神上也离不开父母。对她来说,妈妈就是她的支柱,这让她不敢想象离开妈妈的生活,更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接下来的夏令营生活。“独立”这两个字,她连想都没有想过,更别说去做了。

曾经有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却因为自理能力太差不得不退学,多么可惜!清华作为国内最高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所在,不少父母更是以将孩子送进清华为荣。于是,就出现了替孩子包办了所有的一切,让孩子只专注于读书这一件事的父母。

但是,好的大学只是人生的起点,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却陪伴着孩子的终生,父母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到了什么地步。

不会洗衣服,脏衣服堆到床下发臭也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不会收寄快递;不会自己交电话费;早上没法自己起床,常常迟到甚至旷课……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他都不会。失去了父母的帮助,他甚至不会生活,这样的孩子就算考上了清华,将来也无法在社会上生存。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帮助赵娟?

第一步:消除孩子的心理依赖

赵娟已经是十多岁的初中生,从身体发育上来说,完全具备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她所欠缺的,是对自己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但在这之前,先要消除她在心理上对妈妈的依赖。

“你已经是初中生了,还有五年就要考大学。”爸爸语重心长地跟她说,“到了那时,你必须要离开家,而妈妈不会跟着你一辈子、照顾你一辈子。”

赵娟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对她来说,那还是很遥远的事情。陌生的生活带来对未来的恐惧,这把她吓得脸色发白。

“她爸,你干嘛吓唬她?”妈妈埋怨着丈夫。

爸爸严肃地说:“这不是吓唬,这是事实。难道,你能否认吗?”

赵娟希冀地将目光投向妈妈,期待着她的否定。很显然,在事实面前,妈妈头一回让她失望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父母无法代替,甚至无法陪伴孩子走到生命尽头。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是由孩子自己承担。

第二步:教会她必备的生活自理技能

女儿明白了妈妈不会照顾自己一辈子的现实后,对于女儿的教育问题,爸爸和妈妈进行了一次恳谈,想让赵娟独立,离开妈妈的配合。

妈妈明白了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只会害了女儿,于是开始行动起来。还有十天,就是夏令营游学活动了,利用这段时间,妈妈教会了赵娟自己梳头、收拾行李、洗衣服、系鞋带、看地图等生活必备技能。

十多年来从来就没有做过的事情,因为缺乏相关常识,赵娟学起来闹了不少笑话。比如,她甚至不知道内衣和袜子要分开洗的道理。但是,在她这个年纪,很容易理解妈妈的话,学起来也很快。短短十天的时间,不能让她熟练掌握所有的方法,更不能彻底改变她的习惯,但在了解不少生活常识后,起码能打理自己的起居。

第三步:把握时机,将游学作为最好的锻炼机会

“孩子,不管到了哪里,你都要记住,照顾自己是最基本的能力。”在临出发前一晚,爸爸语重心长地叮嘱着女儿。

面对离开妈妈的生活,赵娟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仍然忐忑不安,担心自己不能适应。妈妈看着女儿,也欲言又止,无法放心。

爸爸看着母女两人笑了起来,说:“你们就放心好了!女儿都这么大了,学习上都能做到那么优秀,怎么会被这一点小困难给难倒?”

爸爸的肯定,给予了赵娟最大的鼓励。她捏紧小拳头重重点头,说:“嗯!我一定能做到。”她在心里悄悄下定了决心,要将这件事当作学习任务一样去克服。

送赵娟上了车,妈妈站在原地迟迟不愿离去。爸爸明白她的担心,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你要相信自己的女儿,离开我们她会做得更好。”

果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通过老师分享出来的视频,看到女儿在夏令营中适应良好。刚开始时,随行的生活老师反映赵娟还不能自己按时起床,但几天过后她就不用再让人提醒,懂得自己提前设定闹钟。

到了最后一天,赵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小队长。她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带领着同学们参观位于成都市区的杜甫草堂,口齿伶俐地讲解着杜甫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看到她的表现,妈妈终于放下了所有的担心。

给孩子空间,他们才具备成长的可能。给孩子一双翅膀,他们才会具备飞翔的能力。教会女孩独立生活的能力,她们才能从容面对未来。

独立,女孩一生的财富

当今社会上,有这样一种女性:她们自信而笃定,朝着自己的目标优雅前行。所有的难题到了她们的手边,都被轻松化解,看起来就好像没有任何事能难倒她们。在她们身上,我们能发现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独立。

独立,是女孩一生的财富。与之对应的,是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守旧观点,就算到了现代社会,仍然有不少人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在辍学率上,女孩远远高于男孩的比例。作为女孩的家长,我们一定要摒弃这个落后的观点,杜绝将女孩的一生依附于男人身上的危险想法,培养女孩独立自强的性格、自尊自爱的意识,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获得在社会上生存的实力。

于珮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从幼儿园起,不论多重的书包,都是她自己背。

曾经有同学的妈妈很不赞成这样的做法,问于珮妈妈说:“孩子还这么小,你就不担心书包太重影响她的发育吗?”

于珮妈妈笑着解释说:“不用担心,她背书包走的路并不多。”

“那也不行吧?你看她还只是个小姑娘。”

面对质疑的声音,于珮妈妈只笑了笑,不再说话。

在她心里,这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她当然能替孩子背书包,这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情!比她看着女儿稚嫩的肩膀背着重重的书包自己揪心容易多了。但是,这却会不利于女儿独立性格的养成。

暑假到了,于珮要去外地的外公外婆家玩,那是另一个城市。于珮妈妈提前给她买好了儿童无人陪伴飞机票,送她抵达机场,帮她办好乘机手续。

“妈妈再见!”于珮推着箱子跟随机场工作人员走到了安检口,回身甜甜地笑着,跟妈妈挥手再见。外公外婆会在目的地的机场接她。

“她还这么小,一个人坐飞机你就不担心吗?”于珮妈妈的闺蜜问她,“你的心也太大了!”

“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内,我就不担心。”两个城市相距千里之遥,但儿童无人陪伴机票是航空公司提供的一项成熟的服务,所需要的只是家长敢于放手。

“话是这么说,你就不担心她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会害怕吗?”

于珮妈妈想了想说:“其实我也担心的,但她总有一天会到陌生的环境中去,不是吗?与其到了那个时候我再来担心害怕,不如趁现在我还能替她打算时,让她先慢慢适应。”

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始的第三天,于珮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说:“妈妈,我交上去的手工报又没有获奖。”

妈妈摸着她的头说:“你已经做得很棒了。自己查资料,自己找主题,认认真真画了好几天才完成,是一幅很棒的作品。”

于珮不开心地抬起头说:“妈妈,我看了获奖的作品,都是爸爸妈妈帮忙做的。下次,您也帮我做好吗?”

“孩子,这是不是你自己的暑假作业?”妈妈问她。

于珮明白妈妈的意思,可是她仍然不开心地嘟着嘴说:“我当然知道啦!但是,靠我自己的能力,没办法获奖。”

“那你认可你自己的作品吗?”

“嗯!”于珮大力点头说,“我当然很喜欢!老师说要做夏天的主题小报,我查了好多资料才定下来画小暑。‘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多么美的诗句!”说起自己用心制作的小报,于珮的眼里闪闪发光。

妈妈看着她笑了,说:“看!你自己的作品,说起来就头头是道,记忆犹新。如果是爸爸妈妈替你做了,你只是一个旁观者,还会有这样的喜悦吗?”

于珮仔细地想了想,摇头说:“不会。妈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看着女儿舒展开来的眉头,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是的,比起家长代劳的获奖小报来说,于珮自己独立制作的小报更有意义。锻炼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这才是老师布置这一项暑假作业的真正含义。

于珮妈妈用心良苦,正是为了从小培养女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培养独立能力,正是女孩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独立,能让女孩获得三项重要收益:

一、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

曾经有这么一条新闻,让全世界的母亲湿了眼眶。新闻里报道的,是一名患了绝症的妈妈,她有一个才六岁的女儿。这个年纪的女童,正是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她却已经学会了洗菜做饭,还学会了妈妈的拿手好菜。

她做饭的时候,妈妈就在一旁看着,耐心仔细地教导,却并不出手帮忙。无论孩子怎样手忙脚乱,她都不会替她完成。

她说:“我不久将要离世,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之前教会女儿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将来不管发生什么事,她总能做饭给自己吃,不至于饿死。”

这番话听上去多么令人心酸,却是残酷的现实。这只是个例,并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但其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二、拥有独立健全的人格

因为两性差异,女性从身体上天生就要弱于男性。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女性就是弱者,就一定要依附于男性才能生活。

每个人,都要为了自己而活着,而不要为了别人而活。不依赖他人、不随波逐流、不为了讨好别人而失去自我,才会拥有自己的主见和观点。

内在的精神动力,会驱使着女孩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坚定前行,形成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

三、获得自己的精神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引用过一句诗:“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我们当然不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家人、同学、朋友。但是,总有一些事情,任何人都帮不了你,需要你自己独自去面对困难、去舔舐伤口。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个充沛的精神世界,能帮助女孩渡过难关,走出阴霾,拥抱未来。

明白了独立能带来的好处,我们该怎么培养女孩的独立能力呢?于珮妈妈的做法,就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第一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适合她做的家务。一岁就能自己扔纸尿布,两岁就能收拾自己的玩具……随着年纪增长,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能做到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提倡孩子做家务,并不是狠心虐待孩子,而是培养她的动手能力、责任心,以及在她心中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个重要观念。

对孩子来说,参与家庭劳动并不会觉得辛苦,反而会特别有成就感。帮助妈妈浇花、给自己的洋娃娃洗澡,既是家务,同时也是玩耍的过程。只要能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与鼓励,她们就能乐在其中。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觉得“辛苦”,是大人认为孩子太小不该做家务,认为孩子“辛苦”。当成人表现出来后,孩子才会觉得做家务是辛苦的事情。

第二步:适当放手,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

在安全的范围内,父母应该主动寻找让孩子独立的机会。只要我们有心,就一定能做到。事情不分大小,都能帮助孩子进行独立自强的锻炼,在这里,我们提供几个在生活中能实际操作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独自完成一次积木拼装。

2.自己梳头。

3.整理自己的房间。

4.做压岁钱的分配方案。

5.当一天家。

6.完成一次旅行计划。

7.负责养一盆花。

8.完整地做一顿饭。

9.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10.独立乘坐飞机。

第三步:相信孩子,做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孩子的成长,总是缓慢而艰难的。在这整个过程中,父母会遇到各种问题,孩子也会面临着不一样的困难。

但我们一定要记住,只要这是她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就一定要克制住内心想要帮助孩子的冲动。

帮助孩子容易,她需要花十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做好的事情,我们只需要短短一分钟。然而,这却让孩子丧失了一次宝贵的体验机会,当下次她再面临同样的困难时,她仍然不会。而我们能保证,下一次、再下次,都一直在孩子身边,随时准备着帮助她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孩子遭遇挫折时陪伴她,沮丧时鼓励她。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消除孩子的后顾之忧,告诉她,孩子你勇敢去飞,我们一直在你身后。

女孩必须学会保护自己

杨琳是一名初三的学生,她皮肤白皙身材高挑,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的焦点。眼看就快要中考了,她背着书包下了公交车,急匆匆地朝着家里走去。

忽然,在她面前出现了一名中年妇女,对方拦住她说:“小妹妹,能不能帮阿姨一个忙?”

杨琳停住了脚步,中年妇女抹着眼泪继续说:“我来找在城里打工的儿子。结果人没找到,手机又被偷了,都两三天没能吃一顿饱饭了。”她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杨琳,说:“你能不能,替阿姨买一碗面?”

“就一碗面!别的,阿姨也不多要你的,我也不是乞丐!实在是饿极了……不然也拉不下这张老脸来求人……”

杨琳见她穿着朴素、语气诚恳,局促的样子不似作假,再说一碗面的要求也并不过分。她拿出自己的零钱包,找出一张十元的钞票递过去,说:“阿姨,你拿去买吧。”十元,足够买一碗面。

哪里知道,中年妇女却好似被烫着一般缩回手,整个人都往后跳了半步。“不,不!我只是想吃碗面,又不是乞丐!”她的脸涨得通红,说:“小妹妹,你莫把我当乞丐!”

“我没有。”杨琳连忙辩解,为自己刺伤了对方的自尊而心存愧疚,一时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做。

中年妇女看了她一眼,说:“要不然,你陪我去面馆,好吗?”

“可是,我没有时间。”杨琳十分犹豫,“妈妈还等着我回去呢!”

听见她提起妈妈,中年妇女的眼神闪了闪,恳求道:“小妹妹,就耽误你几分钟!”她指着一条巷子接着说“我刚刚从那里过来,走几分钟就有个面馆,你替我买了面就走。我这一大把年纪,讨饭吃就没脸了,怎么能占你的便宜!”说着,她就扯着杨琳往那条巷子走去。

杨琳想要挣脱,又觉得她都那么惨了,拒绝太不礼貌,被中年妇女连拉带拽地带到巷子口。这条巷子就在她回家的路上,但是她从来都没进去过,走到巷子口的时候,她在心头总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就越走越慢。

“小妹妹你不是没有时间吗?你看,面馆就在那里。”她伸手指着,那里确实是有一家面馆。店面很窄,在外面看不见里面的人,门口黑洞洞的看起来有些可怕。

“我把钱给你,你自己去买吧!”杨琳突然停住脚步,将那十元钱塞到她的手里,转身就跑。

她的眼角余光,看见有两个男人从面馆里冲出来,吓得她朝着家的方向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不住回头看,直到她跑进了小区,那两个男人才没有跟过来。

杨琳停住了脚步,越想越后怕。

这样的事情,就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离我们的孩子并不遥远。假设杨琳没有发现不对劲从而没有及时跑掉,那等待着她的,会是什么后果?

为了保护女孩并使她们远离危险,我们必须教会她们六件事:

一、不和陌生人说话,不理会陌生人的求助

家长都会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孩子们也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的生活中,陌生人往往是以让人放松警惕的面孔出现,让孩子防不胜防。就像杨琳遇到的这个中年妇女,就是以求助者的身份出现的,先让杨琳放松了警惕,再一步一步提出她的要求。

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对陌生人的求助,不论对方是什么样年纪的人、以怎样的身份出现、看上去是否值得可信,都不要直接给予帮助,更不要相信对方的话。

如果对方是团伙作案,出现在孩子眼前的人,正是用来获取孩子信任的人。通常,那个人看起来没有任何威胁,甚至是示弱的姿态,引诱着孩子迈入陷阱。

就算对方真的需要帮助,孩子作为一个未成年人,能给予的帮助也十分有限。孩子可以采取报警的方式,替对方寻求帮助。

二、上学放学结伴而行,不要轻易改变路线

在路上,同校同班顺路的同学们,采取结伴而行的方式,尽量不落单。在上学和回家的路上,不要东游西荡、不闲逛、不为了好奇突然去另一个地方、不要为了抄近路去到偏僻之地。

如果遇到危险,一定要大声呼救、报警。

上晚自习的同学们放学比较晚,更要注意不能一个人走夜路。如果回家的路不够安全,请家长和孩子约好一个地点,每天接孩子回家。

三、不独自一人去陌生的地方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但必须和孩子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她的行踪属于安全问题,不只是她一个人的事情。

去同学家做功课、约了朋友一起去图书馆、拜访老师等等行程安排,一定要提前告诉父母,由父母来判断是否安全,让父母知道你去了哪里。尤其是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孩子必须事先征求父母的意见,排除风险。

四、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隐私都不再安全,人们经常会接到广告电话,甚至是诈骗电话。对尚未具备分辨能力的孩子来说,必须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家长要教育孩子:姓名、地址、家人的联系方式和工作地点、学校班级等,都是自己的隐私,不要在网络上轻易泄露,在实际生活中也不要告诉别人。这些信息,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威胁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拒绝陌生人给的饮料、食物

要让孩子明白,拒绝接受陌生人以任何形式送给她的食物饮料。常见的形式有:

1.填调查问卷送饮料。

2.参加“买1送1”活动买多了喝不完,送给你。

3.抽奖送饮料。

4.做慈善送食物。

5.玩游戏送饮料。

骗局总是花样繁复、层出不穷,但只要让孩子牢牢记住一句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就不会上当受骗。

六、除了父母家人,不要轻信任何人

有媒体做过一份调查问卷,发现在性侵女性的案件中,超过70%的当事人遭受到的都是来自“熟人”的侵犯。这些熟人,有亲戚、邻居、同学……

作为女孩的父母,必须直面这样的现实,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女儿。性侵一旦发生,会毁了女孩的一生,我们只能未雨绸缪。

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存在着我们无法想象的黑暗,猥亵、侵犯女孩的案件屡见不鲜。要让孩子明白,除了父母和直系家人,不能轻信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