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文化双融型管理者
对于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创立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而言,这些新经验有什么意义?在21世纪的全球管理者眼中,这种新思维有何价值?我们认为施振荣是文化双融型管理者的一个最佳示例:他对东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理解,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而且热情地拥抱两种文化中关于公司治理、领导力和管理方面的最佳模式。如果美国企业要更新其管理方式,并扩展这些管理方式的时间和范围,文化双融管理的采用将会变得愈发必要。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也同样需要这种管理方式,因为他们需要放弃本位主义(parochialism)和家长式作风来激发员工的价值观。实际上,“中国”作为一个强调平衡与“人–我–合”思维模式(Chen,2001)的国度,在某些方面更乐于接受这种文化双融思维。
作为文化双融型管理者的代表,施振荣提供了一个更可行的文化双融模式。通过他可以总结出,在21世纪,一位理想的文化双融型管理者、一位开明的公民型商人(citizen-businessperson)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能够识别当下盛行的西方商业模式和东方商业模式中的劣势,以应对全球化及新兴市场中的挑战和复杂状况。
·愿意接受新思维,能够看到其他文化和商业范式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优点。
·明白商业运作不能偏离社会需求、地缘政治需求、环境需求和人性需求,必须在各种需求之间达成平衡。
·能够超越国家和地区间的差异。
·能够真正将全球大局观融入日常行动。
·重视团结和道德规范。
·能够平衡社会关怀和个人利益。
·重视以信任为基础和以法律为基础的关系。
·既鼓励团队合作,也赞赏个体成就。
·鼓励大家持续学习,与他人分享知识和经验以相互提升,努力达到专业成就和人性的最高点。
对于矛盾的接纳和管理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上述几个特征,主题就会变得很清晰。要想桥接两种文化,我们需要汲取其中的精华,哪怕在特定极端之间存在着张力(Bruton et al.,2008;Duncan,1976;Luo and Rui,2009)。简言之,有时候我们需要采取整合对立面的方法,这是文化双融导向的一部分:例如,整合社会关怀与个人利益、以信任为基础的关系与以法律为基础的关系、团队合作与个人成就、冒险与审慎、商业与社会、关注本土需求与关注本土之外的需求。
当然,要将对立面整合起来是很难的,也有一定的风险,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政策、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人群之间都可能会产生冲突,或者会将错误的要素混在一起,而没有将彼此互补的要素整合起来(Miller,1996)。因此,领导者必须具备能够调和极端和管理冲突的强大领导力。
林恩·佩因(Lynn Paine)在过去三年对一些西方和亚洲商业领袖的采访表明,领导者所需的能力远不止文化适应能力。她说:“最有效的领导者具有一种西方人往往认为是相互矛盾的关键能力。他们具有战略眼光,也有亲身实践的能力,严于律己且富有创业精神,既重视流程,也关心人的因素,专断而又开明,坚定而又灵活,行动大胆却又不失缜密。总之,他们必须具备灵敏性,从而培养新的管理模式和能力,以适应中国的环境。”
这种悖论性整合或两者并存(both/and)的思维根植于中华文化(Chen,2002)。在东方语境中,“悖论”的含义不仅指要考虑冲突中的各个部分以及存在冲突的状态,还要考虑整体,以及它与冲突各方间的关联。这是一种寻求容纳和融合的动态概念,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平衡各种悖论的趋势(Peng and Nisbett,1999)。
整体论是其中一条主要原则,也就是要“人–我–合”,而“人”与“我”是相互依赖的对立面,两者只有在成对的时候才能被定义,并且两者一起会形成一个整体(Chen,2001)。换句话说,A和“非A”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整体,而不是一方抵消另一方。有趣的是,悖论性整合的延伸思维可从compete这个词的词根中发现,该词的原意是要与一群人共同努力追求某事物(源于拉丁语前缀com,意思是“共同、一起”,词根petere的意思是“寻求、努力追寻”)。词源中的“一起”就说明了这个词的本义:即使在对立竞争的状态下,敌对双方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并相互影响(Chen,2008)。
在汉语中,“危机”(crisis)这个词由代表“危险”和“机遇”的两个对立观点构成。为了把目前的经济困难和管理挑战转化为机遇,我们呼吁教育者和学者要全方位培养文化双融型专业人士,让他们能够进行批判性的独立思考,能够实现思想的启迪、平衡和跨越。启迪可为人们实现学术追求、管理追求和人性追求的全新道路提供机遇;平衡能够帮助人们找出不同问题的共同点和关联性,找出不同环境下的共同性、在不同情境中运用的普适性,并整合不同的极端;跨越则赋予我们理解范式上的差异、相似点和内在关联的能力。文化双融型管理者和企业家如果能够实现思想的启迪、平衡和跨越,那么我们的世界不仅会变得更小,也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