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思维中的概念框架构建障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本书为口译认知过程实证研究,考察对象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口译学员概念化经验表征,通过理论推导与数据建模,释析口译思维加工中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的表征方式与运作机理。

口译培训中一个令人极为困扰的现象就是,学员往往急于搜寻双语中最为接近的表达方式,却常生失误(Gile,1995:47),原因固然众多,主要还是在于其无法及时完成概念框架构建,以致难以驾驭险象环生的口译进程。本书所述概念框架构建障碍,指译员大脑中高认知负荷的概念化系统运作,表征为语篇、环境和主体范畴交互作用的意义协商,涉及主体性协同、前知识突显、语境构建概念化运作,子系统协同失败引发概念框架构建障碍。

西方学者(Gerver,1976;Fabbro,1994;Gile,1995;Seleskovitch & Lederer,1995;Setton,1999;Anderson,2002)从语篇、环境和主体三个层面切入,围绕口译思维障碍,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大体可归纳为结构相异性、处理瞬时性、大脑偏侧性、认知程序性、输入多样性和社会主体性。国内研究更加趋于实用,从理论引进、教材开发、职业化探索(鲍刚,1998;刘和平,2001;蔡小红,2001;梅德明,2003,2008,2009;杨承淑,2005;雷天放、陈菁,2006)到针对口译者的心理、文化和认知,开展多方位跨学科尝试(仲伟合,2003,2010;董燕萍,2005;高威,2007;刘绍龙,2008;穆雷、王斌华,2009;王克非,2010;刘和平,2011;谌莉文,2015),口译思维中的认知障碍难题逐步走向更加多元的探索轨道。总体上看,西方重视口译思维的结构、程序与规律,其研究主要针对欧美国家的译员和学生;国内相关研究呈现出对比性和应用性并重的特点,但相对零散。总体而言,无论国内还是西方,对口译思维加工障碍的认识尚未纳入专门的系统研究视域,在理论构建和研究工具方面存在较大空间。

口译思维主战场充满心智博弈,我们直面接触的、欣赏或质疑的言语结构和声音形态不过是各类心智运作的外在反映。在概念化思维空间,由多元主体、复杂语境、前知识引导的各类认知要素分别参与动态的概念框架构建系统,不断进行自组织运动,互为影响、彼此牵制,进行协调、整合、判断、选择,千头万绪,交叉纵横,重峦叠嶂,扑朔迷离,任何环节的协调失败均会抑制概念框架系统构建,降低思维加工效率。

如果把理想的口译成果比作跋涉目标迦南地,口译思维加工过程好似途中万般艰辛。口译培训中,我们发现这一隐喻带来的张力尤为明显。对于口译学员而言,相比“怎么译”,他(她)们更想知道的是“准备好了,听清楚了,为什么还是译不好?”“大脑怎么又断路啦?”“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出了什么问题?”“如何才能避免译不达效?”等,任何一位口译实践者都明白,口译工作中,效率就是生命,交际实效决定口译成败,隐匿在言语行为背后的各类概念框架要素协调成为操纵口译能力绩效的潜在因素。

概念框架是概念的集合,帮助人们了解、认识甚至激活用以表征的具体事物,它可作为一种分析手段来区分概念、组织思想,突显的概念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知并以长时记忆的方式留在大脑中,进而转化为进行认知处理的基础经验。在研究领域,我们使用概念框架作为认知单位对意识行为进行组织协调,比如在大型或个体研究中可以用来完成推导任务(Baum,2003;Shields & Rangarjan,2013;Shields,1998)。同时,概念框架也是抽象的心智表征,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达成研究目标。施尔兹和昂加哈杨(Shields & Rangarajan,2013:24)将概念框架定义为“为达成研究目标而进行的思维组构”。对一项言语事件而言,概念框架构建有两个不可忽视的程序,一是解释,这是最基本的研究目标;二是假说,它是与解释相关的理论框架。前者关心“为什么”或“怎么引起的”,后者则对这些答案进行数据检验。

概念框架与知识系统相对应,前者先于经验,且与心智活动相关,可视为信息解读的一种方式,因而是概念化(conceputualization)或概括化(genenralization)的集合,体现了对物质世界的抽象,后者则是我们所习得和积累的各类知识的集合。

在口译认知领域,概念框架可用来隐喻译员大脑中承载高认知负荷的在线加工单位(Gile,1995),本研究中,概念框架表征为语篇、环境和主体范畴交互集合的意义协商,涉及前知识突显、语境认知构建和主体性协同等概念化方式的在线运作,是共同存在、相互映射的范畴集合,范畴成员的内部配合与外部协调是保证概念框架构建与系统运作的关键。

研究发现(谌莉文,2011,2015;谌莉文、王文斌,2010;谌莉文、梅德明,2014;周翠琳、谌莉文,2017),口译思维的概念化特质及其整合运作与其能力绩效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对此,我们尤感疑惑的是:口译学员思维加工中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的表征形式如何?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力如何?概念框架构建障碍与口译运作的能力绩效有何因果关系?

本书聚焦正式场合交替传译工作状态,考察从源文接收到译文产出的概念化运作,基于围绕口译发生的理据、原则和机制,探究以汉语为母语的口译学员思维加工中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的认知表征,微观分析其范畴运作,追寻成因,实证求解,开展模型验证并提出改进方案。

总体理论假设是:口译并非语言、环境和主体的图式映射,而是相关经验并行运作的概念框架实时构建,涉及前知识突显、语境认知构建和主体性协同概念化运作,其系统流程包括从源语经验认知到译语经验认知的一系列意义协商。由于口译学员相异个体在相同概念化过程中呈现不平衡性及其与携带母语原型印记的意义协商机制相互制约,往往发生系统运作障碍,影响口译能力绩效。因此,概念框架构建能力影响传译质量,提高口译能力绩效应从改善范畴内部运作入手。

重点关注与口译认知资源紧密相关的概念化思维加工,基本概念框架涉及关于主体意义协商的主体性协同框架(Intersubjectivity Synergy)、关于记忆检索和原型选择的前知识突显框架(Pre-knowledge Salience)、关于语境连通和重构的语境构建框架(Contexualization Establishment)、概念框架障碍机制运作可以折射在线自我评价的操控能力,关乎口译能力绩效的发挥。

研究方法主要基于Pöchhacker(2004)主张的多元定性理念,从共时平面考察口译概念框架构建的障碍成因。具体包括,现场观察:考察口译培训模拟实战中的口译思维过程,观察被试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行理论推演;模型设定:在理论驱动下探究概念框架的总体架构,建立描写口译概念框架构建障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执行严格的数据运算,进行模型检测,论证理论假设;三元测量:通过模拟口译、访谈和问卷调查不同途径,获得实证数据,建立阻碍概念框架构建的概念化因素数据库。

基本内容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证分析两部分,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介绍概念框架的内涵与属性,厘清口译思维过程与概念框架构建的关系,提出目前口译思维加工障碍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本研究的目标、研究方案与总体布局。第二章对口译思维加工研究和口译思维障碍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本研究的做法。第三章以口译思维概念化认知为主线,对本研究重点依据的关键理论进行阐述,夯实理论基础。第四章分析口译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的思维表征,剖析口译思维加工中基本概念框架构建及其障碍表征:主体性协同障碍、前知识突显障碍与语境构建障碍。第五章是实证研究方案,介绍 SEM多元统计方法、厘清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的构成,推导概念模型和统计模型。第六章是数据处理,通过同质性检验和叙述性统计,对口译学员概念框架构建障碍进行数值描写。第七章是模型检验过程与结果分析,通过模型检测,释析不同概念框架构建障碍表征与口译能力绩效之间的关系。第八章陈述研究结论、研究意蕴与研究前景。

综合全书,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口译思维中的概念框架构建障碍涉及三种形式:主体性协同障碍、前知识突显障碍和语境构建障碍。口译过程概念化方式包括关涉源语接收、意义感知、语境连通、空间关联和译语重构不同空间的前知识概念突显,关涉源语接收、思维理解、记忆推进和译语重构的语境构建,关涉语义感知、思维理解、记忆推进和译语重构的主体性运作,形成三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其内部不平衡引发口译过程概念框架构建障碍。通过口译忠实度与规范度能力绩效竞争模型的比较,发现主体性协同障碍、前知识突显障碍以及语境构建障碍对口译忠实度与规范度能力绩效构面均表现为反向影响,这与概念框架构建障碍表征的理论命题具有一致性;三者对于口译能力绩效的影响力各不相同,这与口译学员的实际工作状况具有一致性。

其次,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系统内部的局部变化遏制总体架构运行。口译思维加工概念化流程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局部组织失衡抑制概念框架构建的开展。结果表明,主体性协同障碍、前知识突显障碍与口译能力绩效表现出反向相关,语境构建障碍与能力绩效虽呈轻微正相关,但具有较高的模型配适度,说明译员大脑中涉及语言符号、文化图式、交际事件和主体风格等概念成分不能及时对接长时记忆,则无法完成概念对接,导致语义评价障碍、记忆检索障碍和原型选择障碍等概念运作障碍,由此干扰口译思维理解、推进和重构进程。同理,在主体性协同概念框架构建过程,关涉发言人、译员和译语听众的口译思维主体发生认知互明受阻,引发角色对话障碍、情感沟通障碍或意图融合障碍,阻碍思维主体对话语走向的正确预测。在语境构建过程中,不在场语境与在场语境连通受阻,间接延缓了口译思维进程。

最后,口译能力绩效通过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程度得到表征。关涉细微概念要素的跨域映射往往造成思维加工障碍,对于缺乏实战体验的口译学员而言,概念框架构建障碍机制运作对口译能力绩效的影响体现出范畴差异。相对于语言表达的规范度而言,主体性协同障碍的影响程度最大,前知识突显障碍的影响力次之,语境构建障碍的影响力最弱;相对于信息传递的忠实度而言,前知识突显障碍对其影响程度最甚,主体性协同障碍的影响力次之,语境构建障碍的影响力最弱。针对思维主体受训时间相对较短、实战经验相对缺乏的口译学员来说,一阶潜在变量普遍呈现较高程度的概念框架构建障碍,概念压缩不完整,对主体性协同和前知识运作的运用能力较低,语境构建的介入性随之增强,这也可能是导致数据结果不同表现趋势的原因之一。我们还发现,母语原型对于形成概念突显具有参与作用,概念框架构建障碍与口译能力绩效具有负向相关。

总体而言,本书突破口译过程处理的程序性做法,博采逻辑演绎、模型界定和数据统计等多元定性研究方法,重点运用科学严谨的SEM结构方程验证式分析工具,聚焦以汉语为母语的口译学员概念框架构建障碍,解析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的范畴表征。通过对主体性协同、前知识突显和语境构建的内部不平衡性、相互关系及其对总体框架构建影响的模拟与验证,深刻揭示汉语母语者口译认知处理中的概念运作与意义协商的相互制约及其对口译能力绩效所产生的不容忽视的影响,获得了对概念框架影响力维度的认识,从理论上完善了口译思维障碍的概念内涵;统计方法践行科学性原则,数据验证严密完善,模型检测环环紧扣;充分关照口译研究的职业目标,为处理不同范畴群体的概念框架构建障碍提供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对于立足本土语境的口译教学与培训具有反拨作用。

本书是笔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成果,敬陈管见,求教方家。谨望本书问世能够为中国本土语境下的口译教学与研究事业增添绵薄之力。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受到来自前辈学者的提携勉励、同行同事的切磋鼓励和青年学子的配合支持,感怀至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静老师、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黄秋林老师、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张文涛老师、许鸿敏老师在数据采集阶段做出巨大贡献,在此致以真挚谢意;本书由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资助出版;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书稿的专业审核与细心编辑。我的先生在数据处理和模型验证环节事无巨细,最大限度保证了论证的严密性,一切尽在不言中!谨以此书献给亲爱的父母和儿子,他们的包容与爱早已融入每一个字里行间!

谌莉文

2020年5月于钱塘芸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