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调结构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开放条件下中国国民收入增长的结构特征及效率问题研究

一 引言

加入WTO之后,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中,国内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加甚至产业结构调整都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然而自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全球经济的低迷和国际石油价格的反弹使中国经济面临出口停滞和通胀输入压力;而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高投入、高污染特征和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都对经济可持续增长形成挑战。未来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实现持续较快增长成为各界热议的问题。理论上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可持续性。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何处,全要素生产率又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多大作用?这些问题关系到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进行研究。

另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是经济增长是否意味着收入也实现了同等的增长?尽管经济增长是实现收入增加的主要源泉,但最终决定福利水平的因素不是产出而是收入。在开放经济中,贸易条件的变化可能造成收入增加与产出增长之间出现较大差异。理论上,发展经济学家早就意识到发展中大国在某些极端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贫困化增长”现象,而在现实中经济学家也发现了贸易条件改善收入增长的反例。近年来,中国实际GDP增长率全球领先,但贸易条件恶化程度同样引人注目。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以2000年为100,2010年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仅为75.7;同为“金砖五国”成员的巴西、印度、南非和俄罗斯的贸易条件指数分别为86.7、127.2、140.7和202.1,即便是贸易条件出现恶化的巴西,其程度相对中国也要缓和得多。[1]尽管贸易条件直接影响国民收入,但在中国的政策实践中却被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究其原因是贸易条件改善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就业增长,也无法像GDP指标那样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改善。然而Diewert和Morrison(1986)发现贸易条件改善与技术进步的效果非常类似。而相关的经济指数理论(Economic Index Theory)研究也发现,贸易条件变动会扭曲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对国民收入以及居民福利的反映;贸易条件改善时,实际GDP增长率会低估实际国民收入增长;而当贸易条件恶化时,实际GDP增长率又会高估实际收入增长。近年来的贸易条件恶化究竟给中国国民收入的增长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开放条件下国民收入增长依赖于产出增长或贸易条件改善,而产出增长又依赖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和贸易条件对中国产出和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是多少?这些问题的回答对检讨和反思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评估未来中国经济和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围绕上述问题,本章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首先,我们根据生产理论和经济指数方法,构建了中国Törnqvist国内支出价格指数、要素投入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等指标,核算了贸易条件以及各类因素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其次,本章首次在开放背景下通过对中国超越对数形式生产函数的估计,评估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特征,并估计了价格因素和要素投入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二者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二部分进行相关文献研究,重点说明贸易条件改变如何导致实际GDP扭曲收入核算以及开放条件下基于生产理论和经济指数理论的国民收入增长核算方法。第三部分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通过指数核算方法测算贸易条件及各要素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第四部分通过对总量生产函数进行回归,计算了中国生产函数的各种弹性系数,进而分析了中国收入增长的特点。最后是相关结论和本章未来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