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跨境民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形成中越两国跨境民族的原因

中国与越南是邻邦,陆地边境线长1300多公里,中越两国边境接壤的省(区)、市、县,在中国有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东兴市、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靖西县、那坡县,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富宁县、麻栗坡县、马关县以及河口县、屏边县、金平县、绿春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共两省区15个县市。

越南的广宁省平辽(Binh Lieu)县、海河(Hai Ha)县、芒街(Mong Cai)县,谅山省长定(Trang Dinh)县、文朗(Van Lang)县、高禄(Cao Loc)县、禄平(Loc Binh)县、亭立(Dinh Lap)县,高平省下琅(Ha Lang)县、重庆(Trung Khanh)县、茶岭(Tra Linh)县、河广(Ha Quang)县、通农(Thong Nong)县、保乐(Bao Lac)县、保林(Bao Lam)县,河江省新门(Xin Man)县、黄树皮(Hoang Su Phi)县、渭川(Vi Xuyen)县、管霸(Quan Ba)县、安明(Yen Minh)县、同文(Dong Van)县、苗旺(Meo Vac)县,老街省巴沙(Bat Xat)县、老街(Lao Cai)市、保胜(Bao Thang)县、勐康(Muong khuong)县、新马街(Si Ma Cai)县,莱州省勐德(Muong Te)县、辛湖(Sin Ho)县、封土(Phong Tho)县,奠边省勐聂(Muong Nhe)县等7省31个县市。[1]

中国广西的东兴市对面是越南的广宁省,广西的宁明县、凭祥市对面是越南的谅山省,中国广西的龙州县、大新县、靖西县、那坡县对面是越南的高平省,云南省的富宁县,麻栗坡县对面是越南的河江省,中国云南省的马关县对面是越南的河江省和老街省,中国云南省河口县、屏边县的对面是越南的老街省,中国云南省金平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对面是越南的莱州省、奠边省。

在漫长的陆地边界线上,绝大多数边界线是在崇山峻岭中,隔山看得见,走路要半天。也有在平地和盆地上的。有一小段是以河流为界,隔河喊话都可以听得见,旱季可以徒步而过,涨水季节撑小船或竹筏就可以过界。

在中越边境中国一侧,民族的分布情况,民间流行这么一个说法:“汉人住街头,壮傣住水头,苗彝住山头,瑶族住箐头。”在越南一侧,情况大致也如此,不过越南主体民族京族大量进入越中边境较晚,也是住街头,与岱侬人杂居,在京族来到之前是岱、侬人住街头,现在岱族、侬族依然住街头,绝大多数居住乡村。

云南省广南府“在二三百年前,汉族人至广南者甚稀,其时分布于四境者,附郭及西乡多侬人,南乡多倮倮,北乡多沙人。其人滨河流而居,沿河垦为农田,山岭间无水之地,尽弃之不顾。清康熙以后……(汉人又)大量移入。于是,垦殖之地,数以渐增……瘠水枯之区,尚有容纳多数人口。(后至之)黔农无安身之所,分向干瘠之山,辟草莱以立村落,斩荆棘以垦新地,自成系统,不相错杂”[2]。这些移民中的一部分便转进越南谋生。

19世纪60~80年代,刘永福率领壮、汉等族边民组成的黑旗军开赴越南,与法国殖民者展开殊死搏斗,取得赫赫战果。后来黑旗军撤退回国,有极少数留居越南,现在成为越南岱族的很小一部分。1886年,与中国相邻的越南海宁(今广宁省)、谅山、高平等省的京、岱、侬等族人民奋起反抗入侵的法国殖民者,遭到法国殖民者的武力镇压,越中边境处于恐怖之中,越南边民涌向我边境东兴一带,我边民热情接纳他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边民逃到越南避难,得到越南边民的接济。20世纪50~70年代,越南人民的抗法和抗美斗争时期,越南边民到中国边境避难,中国当地政府和群众解囊相助,给粮票,甚至免食宿费。1958~1961年,我国大跃进失误,饥荒严重,中国边民大批到越南边境投亲靠友,或到越南边境购买粮食,度过荒年。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两国的边民交往更密切,火热的边境贸易,优势互补,增强了友谊,改善了生活。

产生跨境民族的原因,从民族的来源看,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从中国迁入越南的民族,有10个,占中越跨境民族的大多数。在历史上,由于兵荒马乱,天灾人祸,避免抓兵拉夫,反叛起义避免被官军镇压等原因而迁居越南,如中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苗族、瑶族、汉族、拉祜族、哈尼族、仡佬族、彝族。如按越南的民族划分则是岱族、侬族、布标族、拉基族、山斋族、赫蒙(苗)族、瑶族、巴天族、拉祜族、仡佬族、泰族、泐族、布依族、热依族、华(汉)族、艾族、倮倮族、普拉族、哈尼族,加上哈尼族有一支从中国迁入越南后成为贡族,共20个民族。

第二种是由中国迁到第三国老挝,再转到越南,如中国的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先到老挝,再定居越南,越南称为西拉族。

第三种是从越南迁到中国的,如京族、占族的一小部分迁到中国后成为中国回族的一小部分。

第四种是原住民族,划边界时把他们分割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但他们的居住地是相连的,如莽人、克木人。

在越南的54个民族中,有26个民族跨越越中边境居住,占越南民族的近一半。这些民族除了散布在边境线之外,有的深入内地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地方,近几十年来,由于民族迁徙,有的到达千里之外的越南南方。由于他们之间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同,居住毗邻,对增进中越两国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起重要的桥梁作用,而跨境民族本身也得益,发家致富。

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都竜区保良街乡与越南河江省黄树皮县接壤,中国一侧有壮、傣、汉、苗等族,越南一侧有岱、侬、泰、京、赫蒙等族,他们之间经常来往,除亲情、友情、恋情的交往外,还到对方购物,越南有的边民会说官话,即西南官话。2008年,笔者访问了老街省勐康县,勐康县与中国云南省马关县交界。在街市上,很多人可以讲西南官话,在个别访问中,上年纪的人也会说西南官话。官话是互相交流的共同语言,此外,岱语也是交际的共同语言。据当地人说,越南普通话即京语(越南话)近十多年来才普及。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谅山市、高平市流行的是壮话,越南叫土话,即岱侬话,现在被越南话取代。由于他们在边境贸易中没有语言障碍,从而获利甚多。

在中国广西与越南广宁、谅山、高平等省的边民,云南省与越南河江省、老街省各族之间的共同交际语言,是壮话,越南称为岱、侬话。


[1] 2003年11月25日召开的越南国会第四届九次会议决定将莱州省分为莱州省和奠边省两个省。这样与中国交界的省多了一个。

[2] (民国)《广南县志》第六册《农政志·垦殖》,1965年云南大学传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