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好的交谈者也是一个艺术家(2)
一次会议上,何处长在总结工作提到发表文章比较多的小杨时表扬道:“小杨同志肯动脑子,好钻研,近来成果很多,发表了7篇文章,其他年轻同志要向他学习,搞些成果出来。”话音未落,就有一位年轻的部下插话说:“水平不能以文章来定,文章的好差不能以发表的多少来定。发表文章多并不一定说水平高,那有可能是文字垃圾多。有的人一辈子就发表一篇或几篇文章,影响却大,难道说水平低吗?”处长被问了个瞠目结舌,不得不解释一番。结果弄得大家都扫兴而归。
这个何处长的尴尬不在于他没有根据,而是有据却无理,他的表扬经不起推敲,有水分,太夸张,所以其他人心里不痛快,把他的赞美给堵了回去。
肢体语言也能传情达意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从而代替语言达到表情达意的交谈目的。
很多人相信肢体语言能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比语言表达更真实、更可信。人类学家雷·博威斯特研究发现,在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在总信息量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35%,剩下的超过65%的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方式完成的。对发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千次销售和谈判过程做了详细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商务会谈中谈判桌上60%~80%的决定都是在肢体语言的影响下做出的。话语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而肢体语言则通常被用来进行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谈和谈判。在某些情况下肢体语言甚至可以取代话语的位置,发挥传递信息的功效。例如,一位女士无须开口说话,仅仅通过“传情的眼神”,就完全可以向某位男士传递出一种非常明确的信息。
也许你还没意识到你的每一个动作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但是不要忘了,每个观察你的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准确地分析你的每一个动作,正如我们也常常不经意地在分析别人一样。
无论你是进入会议室,还是宴会厅,无论是高尔夫球场,还是董事会,你的身体语言已经悄然地和别人进行交流了。通过你的走路姿势、站姿、坐姿、神态、表情、目光等,你已经用无声的、丰富的语言在告诉人们你是谁、你有什么心态,你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是对生活充满自信的成功者,还是消极对待人生的失败者。
刚刚毕业的李小姐在参加某外资公司的招聘面试时,主考官让她将椅子挪近一点坐时,她并没有在意,放椅子时发出了较大的响声,结果使她失去了这份工作机会。事后,这位李小姐深有感触地说,“我当时把应聘可能考虑的细节全都注意了,比如衣着整洁干净,自荐材料制作精美,回答问题也可以说是干净利落,但万万没有想到主考官要我挪椅子竟然是一种考法。”
无独有偶。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个毕业生,到一家公司去求职。在面试时,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学生一进门就坐在沙发上,跷起二郎腿,还不时地摇动。如果在家里,这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姿势,而在面试的情境中,则很不合适。结果,负责面试的人连半个问题也没有问,只是客气地说:“回去等消息吧。”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
心理学教授马拉比认为,肢体语言可以用于理解交流者之间的关系、条件和处境,是职业型的、亲朋型的,还是上下级、师生或其他的关系。通过肢体语言,我们可以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尤其是与那些地位高于我们的人交流时,肢体语言可以展示我们自己,消融我们之间的距离,可见肢体语言是多么的微妙!
目前,有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自己需求的人才时,都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他们不仅要求人才具备较高的学历、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同时还要求人才具有较好的修养和心理素质。肢体语言的魅力提醒许多求职者在面试时要格外注意每一个细节。
一位应届毕业生在应聘一家广告公司的职位时,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事后他绘声绘色地说:“应聘不同于谈判,不能用眼睛逼视对方,这样会使对方产生一种戒备心理,不利于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因此,面试时,我的眼睛通常只盯住对着主考官鼻尖下方到嘴唇上方的那个部位,这样,对方在说话时我能够注意集中力去听,并能够快捷地调动思维,做到准确及时地回答问题;而且我的表情不会过于拘谨,可以始终保持自然,再不时配以真诚的微笑,表示我对他所说的话能够理解和认可,结果我们之间谈得很融洽,应聘很顺利。”
最后,这位应届毕业生很顺利地被这家公司聩用了。
在西方的商业领域和政治领域,领导者们深刻理解肢体语言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肢体语言的这种作用被美国作家威廉姆·丹福思所描述过:“当我经过一个昂首、收下颚、放平肩膀、收腹的人面前时,他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激励,我也会不由自主地站直。”
因此,很多大牌人物都会将肢体语言的培养当作一项重要的功课,并通过这种良好而有意识的训练,形成他们优雅的举止。
在戴安娜葬礼的电视节目中,大家会很快地区别出皇室人员和非皇族的社会名流。因为皇族成员从小就经受了正规、传统的皇家标准礼仪训练,他们的每一个举止都流露着自豪、高贵和优雅。无论你多么不喜欢查尔斯王子,但不得不承认他确实能够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他没有太多的动作,但是他与众不同。他的双手永远不会防范地放在腹前,而这个微妙的动作,可以把久经风云的大政治家、皇族成员和普通人区分开,把一个自信的人和一个腼腆的人区分开。
丘吉尔首相有一个经典手势——“V”形手势。比如他在当选首相的时候,在发表演说的时候,在盟军登陆诺曼底的时候,在法西斯土崩瓦解的时候,他总是喜欢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一个豪迈的“V”形手势。现在“V”形手势已成为世界通用的手势了。正如他的夫人克莱门蒂娜于1953年12月10日代丘吉尔先生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所说:“在黑暗的年代里,他的言语以及与之相应的行动,唤起了世界各地千百万人们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法国的戴高乐在发表演讲时总是耸起肩,做出要抓住天空的手势,用来有效地煽动人们的情绪。这种利用各种“手的表情”来增强说服力的方法并不只限于政界或演讲中,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增强说服力或得到对方肯定时,手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小道具”。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为了让别人对你有一个更好的印象,一定要注意用一些良好的手势、表情帮助你交流。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肢体语言的特征和象征意义,以便在与人的交流中能够更好地利用。
1.目光与面部表情
眼睛可以反映人的情绪、态度和情感变化。情绪变化首先反应在瞳孔变化上。情绪由中性向愉悦改变,瞳孔会不自觉变大;对使人厌恶的刺激物,瞳孔明显缩小。情绪状态由“晴”转“阴”时,亦有同样反应。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身体其他部位的交谈也与目光接触有关,人际交谈中如果缺少目光交流的支持,将会使交谈过程变得不愉快,而且很困难。
面部借助数十块肌肉的运动来准确传达不同的心态和情感。任何一种面部表情都是由面部肌肉整体功能所致,但面部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对于表达某些特殊情感的作用更明显。嘴、颊、眉、额是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鼻、颊、嘴表现厌恶;眉、额、眼睛、眼睑表现哀伤;眼睛和眼睑表现恐惧。当目光与面部表情不一致时,目光是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
2.肢体语言表达情绪
谈到由肢体表达情绪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
鼓掌:表示兴奋。
顿足:代表生气。
垂头:代表沮丧。
捶胸:代表痛苦。
摆手:表示制止或否定。
双手外推:表示拒绝。
双手外摊:表示无可奈何。
双臂外展:表示阻拦。
搔头或搔颈:表示困惑。
搓手、拽衣领:表示紧张。
拍头:表示自责。
耸肩:表示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
双手举过头顶:表示暴怒。
双手往上伸直:表示激动。
双手枕在头下:表示舒展。
一只手托着下巴:表示疑惑。
耸肩、双手外摊:表示不感兴趣。
颔首、双手放在胸前:表示害羞。
3.身体运动和触摸
(1)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观察的一种体语。其中手势语占有重要位置。
(2)触摸是人际交谈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日常生活中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
4.人际距离
人类学家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不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距离:最亲密的人,彼此间可以接近到0.5米;有私交的朋友间,彼此可以接近到0.5~1.25米;一般公共场所的陌生人之间交谈时,彼此间的距离,通常维持在3米以上。这种因情感亲疏而表现的人际间距离的变化,在心理学上称为人际距离。显然,人际距离的变化,是双方当事人交谈时,在肢体语言上的一种情感性的表示;彼此熟悉者,就亲近一点,彼此陌生时,就保持距离。如一方企图向对方接近,对方将自觉地后退,仍然保持相当的距离。
会“进言”,巧说服
“进言”是一门学问,是交谈这门大学问中的小学问。强有力的说服力,不仅仅使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获得更多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它所带给我们的那种对自己人生把握的自信和雄心。
说服别人不是凭软磨硬泡,要依靠交谈的技巧。忠告本是对别人最佳的馈赠,也是最真诚的建议,可是偏偏很多忠告都似苦口良药,很难被人欣然接受,往往还会收到反效果。忠言作为真诚帮助他人的一种形式,它的初衷必须是善意的。既然是善意的,献言者就会想方设法把话说得让人容易接受,而逆耳之言恐怕就不好被人接受了。所以仅有“为别人好”的善意献言还不够,要使献言变成对方能接受的忠言,献言者就必须掌握“进言”的技巧,否则就会收到反效果。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风与太阳为了谁的威力大而争论不休。他们终于协商进行一次比赛:看看谁能令游客脱掉斗篷,谁的威力就比较大。
“我会把他的斗篷吹掉而赢得比赛。”风夸口说。于是,它就使劲地吹。但是每当风一吹过,游客就拼命地抓住斗篷。显然,风夸下的海口不能兑现。
太阳走出云层,开始照耀那位游客,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游客就脱掉了斗篷并去树下纳凉。
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别人打交道,为协调人际关系,把事情办好,有必要掌握一定的“进言”技巧。
1.以退为进
在“进言”时,你首先应该想方设法调节谈话的气氛。如果你和颜悦色地用提问的方式代替命令,并给人以维护自尊和荣誉的机会,气氛就是友好而和谐的,说服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在说服时不尊重他人,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那么“进言”多半是要失败的。
有一位中学老师接管了一个差班班主任工作,正好赶上学校安排各班级学生参加平整操场的劳动。这个班的学生躲在阴凉处谁也不肯干活,老师怎么说都不起作用。后来这个老师想到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他问学生们:“我知道你们并不是怕干活,而是都很怕热吧?”学生们谁也不愿说自己懒惰,便七嘴八舌说,确实是因为天气太热了。老师说:“既然是这样,我们就等太阳下山再干活,现在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学生一听就高兴了。老师为了使气氛更热烈一些,还买了几十个雪糕让大家解暑。在说说笑笑的玩乐中,学生接受了老师的说服,不等太阳落山就开始愉快地劳动了。
毕竟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就连孩童也有他们的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不费力地说服而受其支配,高超的说服是要让自己和别人心里都痛快。
2.反其道而行之
在“进言”的艺术中,反语是一种极端的迂回术。正话反说便是以委婉和欲擒故纵,找到合适的发话角度,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效果。
人们的任何语言表达都有着约定俗成的习惯性规则。在特定的情况下,人们也会出于表达的需要打破习惯的约束,并反其道而行之,这样便形成了反语。反语是一种极端的拐弯抹角,彻底的迂回表达,但这种反语,有时反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有些话绝对不允许你说出来,为了避免尴尬,从反面说起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楚庄王很爱马,他最喜欢的一匹马死了,他非常伤心,下令以上等棺木和大夫的礼节厚葬死马。文臣武将纷纷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楚庄王下决心说:“谁敢再劝阻,一定处死。”
显然,无论以怎样的言辞劝,只要一说“不”,必然是自取其辱。优孟知道了,直入宫门,仰天大哭,楚庄王倒是对此很纳闷,迫不及待地问是怎么回事。优孟说:“那马是大王最喜欢的,却只用大夫的礼节安葬它,未免有点寒酸了,请用君王的礼节吧!”楚庄王越听越糊涂,优孟继续说:“请以美玉雕成棺……让各国使节共同举哀,以最高的礼仪祭祀它。让各国诸侯听到后,都知道大王把马看得比人都重要。”
至此楚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最后,还是把那匹马的肉煮熟了请各位大臣食用。
优孟的地位非常低微,如果他直陈利弊,凛然赴义,固然令人肃然起敬。然而他正话反说,力挽狂澜,所做所言不是起到了更好的效果吗?可见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反语,更有说服力。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对某一事物不理解,想不通,就会疑虑重重,这就需要“进言”者善于把道理说透。疑虑消除了,自然就达到了说服和劝导的目的。但消除别人的疑虑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点一点地层层把道理讲透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进言”时最根本的原则。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需要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从你讲的道理中领悟,从而接受你的意见,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需要注意的是劝导说服要抓住要害,否则,喋喋不休,磨破嘴皮,也只是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
下面请看陈毅同志说服一个私营工商业者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天,陈毅市长到一家纺织厂里,他笑着说:“老板,我冒昧来访,欢迎不?”
这位老板正为一件事发愁,便发起牢骚来:“陈市长,今天工会又来要我废除‘抄身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工人下班有抄身婆搜身,还经常丢纱呢,如果取消‘抄身制’,纱厂不被偷光才怪呢!”陈毅品了品茶,不紧不慢地说:“要说办工厂,我要拜你为师。因为我只当过工人,没有经营过工厂嘛!要说管理工人,教育工人,你要向我学习哩!我参加了革命,就一直搞群众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在这方面我可以给你当参谋,还带‘长’呢!你倒是要我这参谋,还是不要?”老板连声说:“要,要,请您快说。”“我在法国当过工人。那个工厂大得很,老板也比你厉害得多。厂子四周筑起高墙,拉上电网,还雇了一大帮带枪的警察,对每个下班的工人,从头搜到脚,那股细的劲头,身上硬是连一根钉也藏不住。但结果呢?原料、零件还是大量丢失,为什么呢?老板把工人只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劳动很重,工资很少,工人实在无法养家糊口,工厂赚了钱对工人毫无好处,他们为什么不拿呢?现在不同!工人翻身当了主人了,他们懂得生产经营搞得好,新中国才能富强起来,工人才能改善待遇。你们虽是私营企业,但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可以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所以,以我之见,你应该在纺织业带头,用我的办法试试看,废除‘抄身制’,关心工人利益,待工人如朋友、如弟兄,有困难多与他们商量着办。我相信眼前的困难会克服的。”
经理听了连连点头。第二天,经理就主动找工会研究,决定废除“抄身制”。陈毅一番话,使资本家奉若神明的“抄身制”取消了,足见其劝说有术,言之有理,这正是以理攻心的威力。以理服人最重要的一点是摆事实,出言有据,事实确凿。
4.转移话题
说服别人时往往也会发生卡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死说硬劝,必然会适得其反,走入死胡同,如果此时转移一下话题,引发对方兴趣,并营造浓烈的交谈气氛,就可以为说服对方打下良好的基础。
某中学唐老师悉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了20万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该校的文学社小记者到唐老师家采访。让唐老师介绍写书经验,唐老师面带难色,认为只是一个专题学习,谈不上什么经验。
小记者抬头望着墙上的隶书书法作品说:“唐老师,这隶书是您写的吧?”
唐老师:“是的!”
小记者:“那么请您谈谈隶书的特点,好吗?”
这正是唐老师感兴趣和愿意谈的话题。师生之间的感情逐渐在交流中变得融洽起来。
这时,小记者不失时机地说:“唐老师,您对隶书很有研究,我们以后还要请您多加指导。不过,我们现在十分想听听您是怎样写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的。”
此刻,唐老师深感盛情难却,也就只好加以介绍了。
由此可见,当某个话题引不起对方的兴趣时,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挑选新的、合适的话题,以激起对方的兴趣。如与运动员谈心理与竞技的关系,与外交人员谈公共关系学,肯定会一拍即合。
换题以后,劝说者还要注意在适当时机及时将话题引入正题。因为换题只是为了给谈正题打下感情基础,而非交谈的真正目的,所以,当所换之题谈兴正浓,双方感情交流到了一定程度时,劝说者就要适可而止,将话锋转入正题。
5.声东击西
对于固执己见或执迷不悟者,最好的说服办法就是声东击西,明说是“东”,其暗示的却是“西”,让人从中领悟到你的用意。
齐景公很喜欢打猎,让人养了很多老鹰和猎犬。有一次,负责养老鹰的烛邹不小心让一只老鹰逃跑了。齐景公大怒,要把烛邹杀掉。晏子(晏婴)听说后连忙说:“烛邹有三条大罪,不能轻饶了他。让我先数说他的罪状再杀吧!”齐景公点头称是。
晏子就当着齐景公的面,指着烛邹,扳着手指数说道:“烛邹,你替国君养鸟,却让鸟逃了,这是第一条大罪;你使大王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大罪;杀了你,让天下诸侯都知道我们国君重鸟轻士,这是你的第三大罪。三条大罪,不杀不行!国君,我说完了,请杀死他吧!”
齐景公听着听着,悟出了话中的味道。停了半晌,才慢吞吞地说:“不要杀了,我已听懂你的话了。”
晏子列举的三大罪状,实际上是说给齐景公听的,说烛邹犯了三大罪,暗示如果因此而杀死烛邹,会给齐国带来不好的影响,人人都能听明白,齐景公自然也不例外。
6.欲贬虚褒,用同情和理解“软化”对方
谁都不爱接受批驳自己的意见,也不愿听逆耳的忠言,此时,往往裹上一层“糖衣”包装成委婉的顺耳之言,有时会起到很好的规劝作用。就像一种苦味的药丸,外面裹着糖衣,使人先尝到甜味,容易一口吞下肚子去。于是,药物进入胃肠,药性发生效用,疾病也就好了。
一位衣冠楚楚的青年开着一辆豪华的宝马牌汽车兜风。车开到交叉口碰上红灯,他趁机点燃了最后一支香烟,随手将空烟盒丢出车外。恰好一位妇女从车旁经过,捡起烟盒,走近汽车,笑容可掬地问道:“先生,你这个烟盒不要了吗?”
那位男士似乎意识到自己不文明的行为,赶忙改口说:“刚才不小心,烟盒掉了下来,谢谢你帮我捡起。”说着把烟盒拿了回去,带着一份窘迫的神色匆忙开车走了。
那位妇女采用的是委婉含蓄的方式,她明明亲眼看见那位青年故意乱扔垃圾,却没有揭穿他,而是假装不知道,给他捡起烟盒,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假如她直来直去,自以为打着正义的旗号去教训那位青年,恐怕那位青年非但听不进去,反而会骂她多管闲事。可见委婉含蓄是说服中的“高招”。
推而广之,我们在规劝和纠正别人的时候,先对对方所犯的错误加以谅解,要表示同情对方所犯的错误,使对方减少羞愤之心,然后再用温和的方法把错误指出来,指正的话越少越好,最好只用一两句就能使对方明白,而不要说起没完,导致对方陷入窘境,产生反感。如果可能的话,在纠正对方的同时,也要提出一些赞扬和肯定,这样对方觉得你的评论很中肯,就容易心悦诚服。
许多优秀的教师常将这种闪烁着智慧思维的“软化”渗透到对学生的教导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对知识的领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有一位教师发现班上有个别学生偷学抽烟,就在班会课上说:“今天我不想讲吸烟的害处,只想讲吸烟的好处。吸烟有三大好处:第一,可防盗。因为吸烟引起夜间深度剧咳,小偷哪敢上门?第二,可演包公。从小吸烟,肺都黑了,长大后烟容满面,黄中带黑,演包公就省去了化妆的麻烦。第三,永远年轻。医学统计表明,吸烟历史和人的寿命成反比,当然吸烟者的人寿档案上的年龄永远年轻。”
这欲贬虚褒的幽默,妙趣横生,句句击中要害,看似讲的是“三大好处”,实际讲的是“三大坏处”。孩子听起来既觉得新鲜,又能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自然乐意接受这种善意的批评,改掉恶习。
无论你面对的是朋友、是同事、是亲人,还是一般熟人,只要你有意向对方献上忠言,那么就请你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委婉地进言,你所献的忠言就不会“逆耳”,还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我们在对他人说规劝的话之前,先来摸清对方的心理,使其觉得得到了理解,然后再说明自己真实的意见,对方也就容易接受了。
吕某是一家公司新上任的部门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许多员工经常迟到。一天,吕经理早早地来到公司,为他那个部门的每个员工买了份早餐。等员工都到齐了,他把早餐拿出来对大家说:“各位,我知道你们工作很辛苦,由于时间的关系,来不及吃早餐,我特意为大家买了早点,希望大家每天都记得吃早点。”
一开始所有员工都不知吕经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后来经过在公司有“迟到王”之称的小王提醒,大家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吕经理的良苦用心。原来吕经理借“早点”来提醒大家上班早些,以后别再迟到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迟到的现象出现。
在这里,吕经理巧妙地运用谐音词,说服员工以后别再迟到,不仅幽默风趣,而且委婉含蓄,更是体现了很浓的“人情味”,这种说服技巧不能不让人佩服。
除了“糖衣炮弹”和人情味儿之外,忠言也可以带上一点幽默的色彩,这样有助于淡化说教的基调,减少对方的排斥。
一对青年夫妻为了一点小事在户外吵了起来,先是相互抱怨,进而大吵大闹。两人谁也不让谁,眼看就要大动干戈了,这时隔壁的邻居李大叔,拿着一把雨伞走上前去,走到那对夫妻旁边,把雨伞撑开看着他俩吵架。这时那位青年停了下来,用惊奇的语气说:“我说李大叔,这么好的天气你打把雨伞干吗?”
李大叔一本正经地说:“当然是躲雨,刚才(你们脸上)乌云密布,(嘴里)雷声轰隆,待会肯定会下大雨。”
李大叔幽默的话语和滑稽的行为把那对夫妻逗得哈哈大笑,顿时火气消了下来,紧张的气氛被幽默驱赶得无影无踪。
由此可见,幽默在劝说中有着神奇的效果。试想一下,如果直截了当地对人家进行批评规劝,小两口肯定会说“你是什么人啊?凭什么管我们家的事儿啊?”两人肯定就一致对外,李大叔好人做不成,还得碰一鼻子灰。所以带上点幽默的色彩,对方听得进去最好,对方听不进去,就当说了一个不好笑的笑话,也不至于让自己陷入尴尬。
一般而言,想规劝一个人还是因为心里在乎他、关心他,不然为人家操什么心啊?所以,不管用什么方式规劝进言,核心是让对方感受到你是在为其设身处地地着想,感受到你是为他好,这样才能让他坦然接受。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邻居是个猎户,在院子里养了一群凶猛的猎狗。这些猎狗经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曾多次请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却不以为然。后来牧场主想了个办法,他在自己羊群里挑选了三只可爱的小羊羔分别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看到洁白温驯的小羊羔,孩子们如获至宝,每天放学后都要在院子和小羊羔玩耍嬉戏,因为怕猎狗伤害儿子们的小羊,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猎狗牢牢地关了起来。从此,牧场主的羊群再也没有受到骚扰。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要说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为他着想,让他也从中受益。虽然有时纠正别人的错误是一件对人有益的事情,但所谓忠言逆耳,很少人能够心平气和地听进去。所以,劝人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对方明白,自己是和他站在一边的,不是和他对立的。
在说服别人时,做到以上几点,让你的忠言不再逆耳,使人听得“耳顺”,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你的说服才会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