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说】
孟浩然是一位被朝廷遗弃的才子。相传大诗人王维非常欣赏孟浩然的才华,于是“私邀入内署”,不巧的是,没过一会唐玄宗也来了,孟浩然急忙回避,躲到床下。王维瞒不住,就如实告诉了圣上,玄宗说:“久闻孟浩然有诗名,可是未曾见过,有什么害怕的,还要藏起来呢?”孟浩然出来后,把自己的诗作念给皇上听,其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玄宗于是面露不悦地说:“是你不努力,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呢?”(《新唐书·文艺列传下·孟浩然传》)皇帝不高兴,孟浩然就自然仕途无望了。据说,唐朝高官韩朝宗也曾想把这位才华横溢的朋友推荐给玄宗。但到了约定的时间,孟浩然却无论如何也不去了。他说:“我现在喝酒喝得正高兴,哪有时间去管其他事呢!”于是韩朝宗愤然离去(《新唐书·文艺列传下·孟浩然传》)。就这样,孟浩然自己放弃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既然与功名无缘,那就索性放下,于是骑着毛驴,在襄阳道上寻觅诗句。那个无拘无束的天地,自然才是孟浩然安放才华的地方。诗人就隐居在自己的田园里,这样的生活虽然没有长安城里的纸醉金迷,但也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由。那就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轮回交替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春天的夜晚安静祥和,花儿静静地绽放,温暖湿润的芳香融入夜色,潜入每个人的梦里,让睡意更加迷醉。这样的夜晚,每个人都不愿醒来。诗人起伏不定的鼾声,沿着绵延起伏的山峦,一直与黎明的第一道曙光相遇。鸟儿清脆的啼叫,就是酣睡的解药,一声声银铃般的叫声,穿过树林,绕过屋檐,最后钻入诗人的耳朵,让尘封的睡意慢慢地解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样的苏醒不是来自于强迫的焦虑,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那双惺忪的睡眼,就好像两朵刚刚绽放却还没有完全展开的花儿,它期待与阳光相遇。
早上的阳光终止了一夜的风雨。诗人醒来后,让他最挂念的是那些盛开的鲜花,不仅问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的关注总是异于常人,他的心里只有那些不落世俗的美。南宋大词人李清照,也曾经历过一个风雨飘摇的夜晚。那天夜里,她喝了很多酒,于是把心事埋在心底、沉沉地睡去了。即便是第二天早上头昏脑胀,起床乏力,但对窗外的美,依然保持着清醒的警觉。他问那卷起门帘儿的仆人:“院子里的海棠花还好吗?”仆人说道:“你知道吗?花儿已被雨水浇透,一朵朵憔悴地红着,而绿叶饱吸雨水,又更加繁密了。”躺在闺房里的李清照惋惜地说出了四个字——“绿肥红瘦”。我想,那个春天的拂晓,孟浩然的心情也是如此。
春天还没到,我们盼春;春天过去了,我们惜春。看着凋零的花瓣,每个敏感的人,自然就会伤感。“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但又有谁能留住春天呢?要是林妹妹,一定会埋葬这些逝去的花瓣,给它们唱一首挽歌。难道落花只能让人伤感、只能让人失落吗?其实也未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可见陨落的生命也有它的价值:它们见证了一个春天,同时也用自己的生命进行着美的传递,就像陆游诗中那些被刚刚摘下、又悬在卖花担上的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