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我国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我国动态比较优势的趋势分析

(一)我国比较优势因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对比较优势的认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从单一要素禀赋,到综合要素禀赋;从要素禀赋,到人力资本、技术等后天因素拓展延伸。我们认为,除此之外,产业配套条件和生产网络、基础设施和制度因素等构成产业竞争力的其他因素也能够带来比较优势。同时,比较优势因素还随着工业化阶段而发生变化。比如在工业化初始阶段,比较优势主要依赖于初级要素,如矿产资源、一般劳动力等,比较优势行业主要是初级加工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比较发达的阶段,比较优势主要依赖于受正规教育的劳动力,适宜于大规模运输的基础设施,资本深化与金融,标准化等;比较优势部门主要是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产品。在发达阶段,比较优势则主要依赖于高级化、专业化人才,专业化的风险资本,知识产权制度,信用体系,高效率的分工制度和现代物流配送等;比较优势部门则主要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或服务。在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国际分工从产业之间、行业之间向行业内部和产品内部转变,使得比较优势部门的变化和比较优势因素更为复杂。

我国正由中低收入国家向中上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比较优势因素也显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其主要特征是人口数量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而人口素质、人力资本优势逐步增强;资本积累能力和市场规模优势显著提高,技术能力也明显上升。同时,经营管理和投资管理能力、基础设施等软性比较优势也不断增强。

1.人口数量优势逐步减弱,而劳动力素质与人力资本的劣势正在逐步扭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充分享受到了“人口红利”。但是,“十二五”末,我国劳动力供给将进入转折时期,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如按照联合国中方案人口预测,从2015年开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从提高的趋势转为逐年减少。据研究,由于农业劳动力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力以中老年为主,40岁以上的占近50%;16岁到30岁之间的不到20%(马晓河等,2007)。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出生的一代信奉替家庭分担负担、养家糊口的信念,而80年后和90年后不但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而且,也很少有上述观念,相反,更加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一价值观念的变化,无疑将影响我国劳动力的供求格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用工上升时出现“用工荒”,也在显示中国劳动力供求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如每10万人口中拥有在校大学生数,由2000年的439人增加到2009年的2145人。[17]2008年以来,我国每年高等学校毕业人数达到500万人以上,相当于挪威或者芬兰人口总量。从《全球竞争力报告2006~2007》对125个国家或地区的排名来看,中国教育和培训排名第77位,但小学入学率排名48位,当地专业研究与培训服务的可获得性排名46位。

2.资本积累、产业配套和企业经营管理等能力显著提高,市场规模优势凸显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资本积累能力显著提高。首先从过去的资金短缺转变成相对富余,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净输出国。第二是人均装备水平的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从1980年的0.8万元,上升到2000年的9.31万元,2010年更高达22.13万元。第三是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也越来越体现为资本深化,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快速提高,经济增长中代表资本密集程度的资本—产出比率大幅度上升,投资与GDP增量之比由1980年代的算术平均0.26,提高到1990年代的0.32,新世纪头10年则提高到0.50。

随着资本积累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市场规模优势显著增强。从人均来看,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430美元,2011年达到人均5000美元左右,正迈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从总量来看,无论是经济总规模,还是进口规模,我国市场规模全球排名第2,仅次于美国。

与此同时,企业经营和投资管理能力、产业配套能力迅速增强。如过去投资一个大型钢铁企业需要7~8年或更长时间,现在只需要2年左右。通过长时期的投资,我国产业配套能力显著提高。最为显著的是电子信息行业,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配套最为齐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生产网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加工组装方面形成比较优势奠定了基础。

3.技术能力明显增强,虽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但在发展中国家中具有明显优势

过去一段时期,通过快速的工业化,较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干中学”,再加上国家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增加教育培训和研发投入,为我国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资本储备和实物资本积累,较快地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创新能力。除了前述人口素质的显著提高外,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GDP从2000年的0.9%,提高到2010年的1.76%。“十二五”时期有望继续提高。[18]我国专利授权量也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1990~2010年,我国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高达19.6%。从《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名来看,我国企业现代化程度从2002~2003年度全球第69位,上升到2010~2011年度第41位;我国创新能力排名由全球排名第39位上升到第26位。我国产业发展也已经具备了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和供给条件。如在需求方面,随着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对通过创新来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迫切性增强。在供给方面,我国企业资金积累能力得到提高,再加上大规模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条件的形成,有利于技术复杂、零部件较多的产品在技术突破后能够迅速产业化。随着中国装备工业水平和高新技术企业比重的提高,本土装备制造企业、研发型企业与用户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但为装备制造业和研发型企业的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且,也为庞大的用户部门提高技术进步速度提供了可能。

4.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已开始发挥比较优势效应

基础设施水平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效率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通过大规模投资,我国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已开始发挥比较优势效应。如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基础设施全球排名,虽然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远高于印度,并实现了对巴西的赶超。如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快速提高。1990~2010年间,我国铁路、公路和民航运输路线长度和管道运输长度年均分别增加2.1%、7.2%、8.4%和8.0%。与此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质量也呈现出提高趋势。国家铁路营业里程中复线里程比重从1990年的24.4%提高到2010年的44.8%,高等级公路里程占公路里程比重从72.1%提高到82.4%。同时,信息化水平提高更快,电话普及率由1978年的0.4%提高到2010年的86.4%,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二)我国比较优势部门变化趋势

由于上述比较优势因素的变化,我国出口优势行业也在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经历了两次重要飞跃,分别是1986年纺织品、服装取代石油和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服装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通过对各行业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及其变化趋势值的计算[19],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总体上仍然保持比较优势状态,仍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但比较优势呈明显下降趋势(见表1-5,图1-4)。中等要素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显著上升,其中: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变明显;中度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度资本密集型产业由比较劣势下降明显,甚至接近于逐步具有比较优势。[20]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仍然呈现出比较劣势。具体来说,可以将我国主要行业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表1-5 1992~2009年我国制造业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变动情况

img

续表1-5

img

续表1-5

img

注:趋势公式中,x的参数为正时,表示比较优势提高或者说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相反,x参数为负时,表示比较优势下降。
数据来源: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1.稳定处于比较优势的行业

这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包括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纺织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制品、金属制品业。从静态来看,这类行业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行业。但从动态来看,其中比较优势因素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其纺织原料、劳动力成本上升,纺织、服装行业的成本价格优势下降,但随着产业技术和营销能力的积累,其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中高档面料国内供给能力和装备制造能力得到提升,功能性、个性化、时尚化的中高附加值纺织服装产品增加,使得纺织服装仍然保持了比较强的比较优势。如2009年全国大中型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7%,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新产品产值比2005年增长了1.5倍。从产业链来看,过去依靠进口的中高端纺织纤维材料、纺织面料、纺织装备,有相当部分实现了进口替代甚至出口。从未来看,这类行业如果继续按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方向提高技术水平,只会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其动态比较优势培育的重点应是侧重于产品开发、设计、高档面料的开发和生产、品牌培育、营销渠道的建立和强化供应链管理,促使其逐步由成本价格竞争转向功能化、差异化和品牌等非价格的竞争。

img

图1-4 我国行业比较优势变化趋势

2.由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的行业,或比较劣势显著下降转至接近比较优势的行业

这种类型集中在中等要素密集程度的行业,由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的行业,包括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橡胶制品业;比较劣势显著下降转至接近比较优势的行业,包括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度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中,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甚至包括普通机械行业,虽然在关键技术、品牌等方面存在劣势,但由于在管理、配套协作、产业集聚和生产网络方面形成了比较强的比较优势,其在出口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未来动态比较优势培育重点是提高研发设计能力,攻克关键部件、关键设备的生产,强化供应链管理,着力提升分工层级。以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的中度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类行业,在过去一段时期,通过“干中学”,企业在加工工艺、流程管理、投资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加上相关装备行业在研发和制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提高竞争力、形成比较优势奠定了基础。比如,随着钢铁行业自身的技术进步、管理水平和装备水平的提高,[21]虽然面临铁矿石等原料方面的劣势,但钢铁行业的综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也显著上升。如果不是出于能源原材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原因在出口方面加以限制,钢铁行业的比较优势还会更为明显。该类行业动态比较优势的培育应着力通过规模化、清洁化,强化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强化节能减排,进一步提升中高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3.长期处于比较劣势或比较劣势强化的行业

主要包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的医药制造业,资源指向性强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石油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较劣势得到强化。同时,从产业链和价值链角度分析,机械电子类产业中的多数行业,尽管比较优势增强,但其中关键部件、关键设备、关键材料等还主要依靠进口,仍处于比较劣势。从未来动态比较优势培育来看,石油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应通过提高装置规模化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强化节能减排,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医药制造业、机电产业中的关键部件、关键设备、关键材料等,则应通过强化新产品开发、提升设计水平,强化供应链管理,着力提升分工层级。

总的来看,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还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优势因素在转化,原料、劳动力等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弱化,而设计、技术、管理、产业配套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但后者尚不能弥补成本的变化,总体比较优势程度在下降。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变明显,中度资本技术密集型和中度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潜在优势应该着力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但技术密集型产业差距还比较大。上述变化特征提示,培育产业动态比较优势,并不意味着产业政策重心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外一个行业,而是要求我国产业政策的设计,必须根据不同行业特征,实施差别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