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心理现象的实质,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渴求认识的重大问题之一。
心理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产物;心理不是一切物质的产物,而只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即脑的产物。
在古代,人们很长时期并没有认识到脑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却误以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所以把许多心理现象和“心”联系起来。例如,把一个人思虑周密称作“心细”,把性情急躁称作“心急”等。然而无数事实客观地表明了心理和脑的关系,例如,脑受到损伤,心理便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精神变态。现代关于脑的实验研究更科学地证明了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生理器官。而脑结构中,大脑则是产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人的大脑由左右两半球构成,表面覆盖着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共有六层,展开时面积约有2 200平方厘米,由14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每个神经细胞都具有巨大的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各个神经细胞之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联系。皮层的每一部分既接受其他部分发出的神经冲动,也发出神经冲动到其他部分。不仅皮层的各个部分之间有广泛联系,皮层还和皮层以下的各个部位之间形成复杂联系。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构成了人的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大脑皮层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机能结构。
大脑半球的表面有许多皱褶,凹陷部分称为沟或裂,隆起部分称为回。根据沟回的分布曾把大脑皮层分区,一般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如图1-1所示。各叶的机能并不相同:位于大脑半球前部的额叶和顶部的顶叶主要和智力活动、言语功能有密切关系。位于大脑半球外侧的颞叶主要是听觉中枢。位于大脑半球后部的枕叶主要是视觉中枢。但大脑皮层是个统一整体,各叶虽然有不同的机能中枢,然而只是某种机能的核心部分,在皮层的其他区域还有该种机能的分散部分。当某一中枢受到损伤,经过适当的治疗训练,受损区域的机能往往能由其他区域代替执行,起到补偿作用。因而,皮层各区的机能分工是相对的。
扫一扫——神经系统。
图1-1 大脑半球皮层分区
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一)人脑的机能结构
脑是心理的器官,但是人脑如何产生心理现象是个极复杂的问题。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指出,人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能系统。而人的心理现象,特别是高级心理现象,绝不是个别神经细胞或脑的个别区域活动的结果,而是脑的机能系统协同活动的产物。
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把脑的机能系统区分为下面三种主要的机能结构。
(1)调节张力或觉醒的结构。
(2)接受、加工和保存信息的结构。
(3)制定活动程序和调节控制活动的结构。
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始终是三种机能结构协同活动的产物。
知识拓展
脑的机能系统结构
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把脑的机能系统区分为下面三种主要的机能结构。
1.调节张力或觉醒的结构:人只有在觉醒状态下才能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脑干的网状结构是调节皮层张力、保持觉醒的特殊组织。网状结构如果受到损伤,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导致睡眠状态和昏迷状态。
2.接受、加工和保存信息的结构:位于大脑皮层表面,包括枕叶的视觉中枢,颞叶的听觉中枢,顶叶的一般感觉中枢,以及味觉、嗅觉等中枢。这个中枢由各种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组成,分别接受由外周感受器传入的不同的感觉信息。
3.制定活动程序和调节控制活动的结构:人不仅接受、保持信息,而且还有意识地确立目的、制订行动计划,调节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心理,努力达到预定的目的。这个过程由脑的第三种机能结构保证完成。这种机能结构的部位在大脑皮层前部的额叶,其中也包括皮层运动区。这种机能结构的功能在于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种种信息进行最复杂的综合,并把这种综合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通路传给效应神经,转化为最后的活动,形成整体行为。不仅如此,它还继续考核活动的效果,改正行动的缺点,监督活动顺利进行。人脑的高度发展以及有了语言,使人的计划、调节和控制功能远远地超过动物。动物只能做最简单的行为调节。人脑的额叶受到损伤,就不能估计和纠正行为的错误,活动也就失去组织性和意义性。
以上分别叙述了人脑的三种机能结构,但在具体生活中,三种机能结构并不是各自单独活动,而总是共同协作活动的。
(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虽然事实已经确证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产物,然而人们对于脑以怎样的方式产生心理仍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思想家曾认为脑产生心理正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种思想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把非物质的心理现象当作物质看待。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心理现象是脑的一种反映机能。
所谓反映是指脑对外界刺激的积极反应。人在和周围世界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无数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影响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神经活动,同时产生了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现象。脑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反过来又调节动作、言语等反应,使人去积极影响周围世界,创造更有利于个体生活和发展的条件。
我们从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来分析,心理现象又是脑的反射活动。“反射”是有机体通过脑对刺激发出反应的活动。
人的一切活动,不论最简单的、不由自主发出的反应动作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反射活动。人的心理现象也是外界刺激引起,经过脑的分析与综合而产生,又调节着各种反应动作的反射活动。外界刺激和反应动作是心理现象的开端和终结。心理现象和整个反射过程,特别是条件反射活动密不可分。
扫一扫——反射。
知识拓展
反射弧
实现反射的生理机制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下列五个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当内、外刺激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受器时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经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引起新的神经冲动,由传出神经传到肌肉、腺体等效应器,发出应答性反应。有机体通过反射活动来适应环境。例如,婴儿双眼突然受到强光的照射便马上闭合,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反射。当然,这只是一种典型的模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效应器不仅能发出反应,还能发出神经冲动重新传回神经中枢,起到反馈作用,这样可以使中枢更好调节、控制效应器,以便作出更加有效的反应。因而有的研究者提出,实现反射的生理机制应是“反射环”或“反射圈”的模式,用以代替“反射弧”的模式。
心理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即脑的产物。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反映机能。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人的心理并不是脑的个别细胞或某一区域活动的结果,而是脑的三种机能结构协同活动的产物。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主要说明心理现象的产生具有物质本体;产生心理现象的器官是脑,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脑就有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并不是人脑所固有的。人脑只是一种反映器官,还要有客观现实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影响人脑,才能产生心理现象。例如,幼儿看到了屋旁的一棵柳树,才会有树木的知觉;幼儿听过“拔萝卜”的故事,才会有这个故事的记忆。即使幼儿在画图时会画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图像,或在讲故事时讲出一些现实中没有的内容,例如一个幼儿画了一棵长满玩具的冬青树,或讲了冬青树长出玩具的故事,那也不是头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把现实中的冬青树和玩具在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而成。这种想象的东西仍然是对现实的反映。所以心理现象的产生不能没有反映的器官,即脑;也不能没有被反映对象,即客观现实。没有被反映对象,也就没有反映。
因此,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以映象的形式在头脑里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映象。幼儿关于柳树的知觉,是所看到的柳树反映于头脑时产生的映象。因此,人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映象。映象和被反映的客观现实相像,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现实的“复写”、“摄影”。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丰富又复杂,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但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活。假如一个人与人类社会生活隔绝,虽然具有人脑,但他的心理会十分贫乏落后,得不到正常发展,甚至和动物的心理相似。世界各地曾发现一些从小被野兽叼去,和野兽一起生活,在兽群中长大而幸存的“狼孩”、“豹孩”等。当他们被人找到而回到人类社会时,仍然喜欢四肢爬行,习惯于夜间行动,不喜欢和人接近,缺乏人的情感,心理发展明显落后于常人。这些事实表明,有了脑而没有客观现实便没有心理现象。离开了社会生活,人的心理现象便不能得到正常发展。
由此可见,心理现象固然是脑的产物,却不能没有客观现实。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现象的源泉,而社会生活更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源泉。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并不完全是客观现实的“复写”、“摄影”,人脑中的心理反映不同于镜子被动、原封不动的反映事物,而是主动的。心理并不反映周围的一切事物,而是有目的性、主动地加以选择。对同样一个事物,每个人的心理反映各不相同。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把大脑比作一个心理的加工厂,那么客观现实就是这个加工厂的原料,但原料进入大脑这个加工厂时是由每个人自己主动去选择的。因此,进入大脑的原料,即客观现实不完全相同。同时,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大脑在加工时,每个人的经验、与事物的关系和态度等个人特点都会影响心理的反映。因此,每个人的心理反映也不会完全一致,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像对老师的严厉批评,有的幼儿会特别害怕,有的幼儿会满不在乎。所以,人的心理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不但能有选择地反映外部世界,还能认识自己,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改造自己、改造世界。
心理现象在实质上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社会生活是人的心理的主要源泉,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客观现实在人脑的反映。
案例分析
面对一个黑点,有的孩子说像蚂蚁,有的孩子说像芝麻,而成年人看来只是一个黑点。
这说明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大脑在加工原材料即客观现实时,其经验、对现实的兴趣态度等都会影响到心理反映。所以,面对同样的客观现实,每个人的心理反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