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乔治·库里斯
最近,我听到了某位老师有关教育的一番言论。他认为“遵从”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甚至还认为学生应该做到“服从”。
这话有点惊到了我。
好吧,也许不是“有点”,而是“非常”。
首先,我们来看看“服从”一词的定义:
服从——遵守或愿意遵守命令或要求;顺从他人的意愿。
这就是我们希望学生做的吗?他们只需顺从老师的意愿?我们想要培养的,是一代代能够挑战传统观念、进行独立思考的学生,还是只会依照他人指令行事的学生?
我从未听说,有哪位老师想“服从”他们的校长。既然我们觉得“服从”是“黄金法则”,让学生们这样做,那么为什么自己不去遵守呢?我们再来看看“遵从”这个词的定义。
遵从——同意他人的观点或遵守规则,尤指过度同意或遵守;是甘心接受的。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去“遵从”是一件坏事吗?也不全是。有些时候,人们必须要乖乖“遵从”。比如每年的报税季,你就必须遵从政府制定的法规。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时我们也要遵从于自己的工作,不得不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比如成绩单)。
虽然“遵从”不是一件坏事,但它却不应成为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我的想法是,我们需要跨过“遵从”,越过“参与”,最终实现“赋能”。
这些概念不仅不是相互分离的,我们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将其看作是一个连续体。
我们再说回“遵从”这个词。它真的是学校的终极目标吗?或许对于学校整体而言是这样的,但我认为,无论如何,最好的教育工作者总是会给予学生们一定的主导权。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你真的很擅长教师这份职业,在这项工作上做得很好,那么最终学生们将不再需要你。
正因为如此,“终身学习”永远都是教育的目标。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园后,只是一个 “遵从”的人,那么他们常常需要遵守某些人的规定。为了培养“明日领导者”,我们需要今日就把他们培养成领导者。
为学生赋能,可能被一些人视为“散漫”。他们觉得,“为学生赋能”就是让学生在学校里恣意妄为。但我完全不是这么想的。
所谓“为学生赋能”,是指教他们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遵循自己的方向。但如果想取得成功,他们还需要有自制力(“自制力”一词的定义是:“使自己能够以某种可控且习惯性的方式行事”)。“赋能”和“努力”并不矛盾。事实上,如果我们想在世上真正有一番作为,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很喜欢这句话: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吉米·瓦尔瓦诺
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而非我们为他们设定道路,这一直是教育的重点,但我们仍需对这一目标更加明确。
A. J. 朱利安尼和约翰·斯宾塞向我们充分地解释了为何在当今世界,为学生赋能不仅“重要”,而且“至关重要”。正如他们所说,这关乎我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其结果是学生们不仅会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而且也会因为我们的教育,最终将“改变世界”这件事付诸实践。
我们都想让自己的学生对教育工作者和同龄人保持尊重。我们都希望他们可以走出校园,受内在动机所激励,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往成功和幸福的道路。有时,“遵从”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终极目标。我们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去适应这个世界,还是希望他们可以觉得,无论现在还是未来,自己都有能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只有那些疯狂到认定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史蒂夫·乔布斯
你的教育成果取决于学生们所取得的成果。如果你能让学生们去改变世界,那么其实你也是在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