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7.自我符号

既然符号表意有一个过程才能被感知、被接收,符号的意指,就总有一个距离要跨越。可以看到,有三种“符号距离”:

(1)时间距离:符号从发出到接收的传达过程,必然占用一定时间。时间可以长达千年,例如古钱币;可以亿万年,例如地质或生物演化的符号解释;也可以几乎同时,例如看到母亲的眼神,或是躲开照相机的闪光。

(2)空间距离:远到在几万光年外的星系找一个黑洞,近到感受脸上挨了一掌。符号表意必须跨过一定的空间。如果没有时空距离,符号与其意义就会一起出现,意义充分在场,就不需要符号。

(3)表意距离:符号的载体与表意对象必须有所不同,符号表现绝对不会等同于对象自身,不然就不成其为“再现”,符号就自我取消了。在极端情况下,例如我想买的衣服,就是橱窗里的那一件(而不是那一种)衣服,依然有一个表意距离。符号意指的是“我穿上那件衣服后的风度”。

这三种距离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符号活动的面很广,一旦仔细思考,卷入的困难问题很多。

最难说清“符号距离”的,是自我符号表意。如果一个符号的接收者是发出者自己,此时的时间-空间距离几乎难以辨认,但是依然存在。我检查血压,或是我读自己三十年前写的笔记,此时我是符号表意的发送者,也是符号表意的接收者。我通过把自己对象化(把自己的身体情况“符号化”)来理解自身,我现在努力想理解的这个人,不是解释者“我自己”,而是通过解释重建的一个对象之我。(26)

当符号的发送者与接收者是同一个主体,此种符号可称为“自体感受”(proprioceptive)符号。自我符号非常常见,最明显的自我信号发生在动物界。蝙蝠、海豚等动物能发出音波或超音波,用回音定位自身(echolocation)。《每日邮报》2009年10月6日报道,英国7岁男孩卢卡斯·默里生来双目失明,然而,卢卡斯学会了一种用舌头击声的“回声定位法”。经过一段时间刻苦练习之后,即使在大街上也能行走自如,不会撞上电线杆,如今他甚至还能打篮球、玩攀岩等高难度运动。如果我们把自己身体里一些生理过程也看成符号行为,例如DNA遗传符号,即西比奥克所谓“内符号学”(endosemiotics)(27),那么自我符号表意的范围就宽得多。

本书不准备进入这些符号的生理学边缘领域,但即使我们只处理人化的世界中的符号,依然可以看到,自己发送给自己的“自我符号”相当常见。有的时候自我符号过程比较明显,例如不准备出门只是自己打扮得齐楚一些(让自我感觉好些),例如写不想给任何人看的日记笔记(可以整理自己的思想),例如自己对自己生气(免得向别人发脾气)。

极而论之,可以说大部分符号表意都有“自我符号”的初始阶段,符号表意的第一个接收者往往是自己(28),就像写作的初稿,总是只给自己看的。任何思索都是在自己头脑中打草稿,然后才有可能找到合适载体,以文本形式发送出去。

自我符号表意有没有跨过一个时间-空间距离?笔者认为还是有,虽然发送者与接收者是同一个人,发送主体与接收主体依然处于有间隔的不同时空中。

有不少学者(例如米德和西比奥克),认为自我实际上可能分成不同的“我”,尤其是“主我”(I)与“宾我”(me)。主我是自我意识(愿望、决策等),“宾我”可以是他人或社会对“我”的期待或评价,也可以是自我思索的对象。现在之我、过去之我、未来之我三者之间,显然现在之我是主我。任何思想、判断、推理、想象、感悟等心智活动,实际上都是两个自我之间的协调,而不是纯然的“自我意志”。(29)也就是说,自我符号不纯粹是我个人的表意活动,它也是一个意义过程。我,通过被符号解释对象化的我,来理解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