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2017):新常态、新格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陕西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对策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物质保障,人类社会中一切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能源的消耗,能源产业也当仁不让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能源储量的逐渐减少以及产业开发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科学、合理地规划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刻不容缓。而陕西作为能源大省,能源产业已然成为支柱产业之一。为了适应新常态下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产业必须由高能耗、高污染、低收入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以及高收益发展,以使得陕西经济保持中高型增速持续发展。因此,对陕西当前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通过对陕西省以及全国其他省份能源产业数据进行整理,根据李小伟(2013)对能源产业的划分,选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6个行业对陕西目前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全国的排位水平进行测度,并针对陕西省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最终为陕西省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确定了相关对策。

2.2.1 陕西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我国的能源大省,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近年来,更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被大量地开采,因此,对陕西能源产业现状以及发展水平的衡量迫在眉睫。陕西预测煤炭资源量多达3800亿吨,居全国第4位,且煤炭品质高、种类全、易开采。同时,石油资源预测总量约为40亿吨,天然气资源预测存量为11.7万亿立方米,分别居全国第5位和第3位。同时,陕西也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水能。从陕北定边西部到靖边东部沿长城一带风力资源丰富,盛行风向稳定,适宜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场;在全省属太阳能能源丰裕区,且拥有充足的生物质能资源,据统计,生物质能资源总量约折合3829万吨标煤。同时,陕西因地跨黄河、长江而拥有较丰富的水能资源,全省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水能资源储量居全国第13位(4)

2.2.2 陕西能源产业经济效益现状

如表2-9所示,2014年陕西能源产业负债合计为9670.32万元,占全行业比重为76.04%,能源产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据全行业比重的38.57%和39.44%,而利润总额占比更是达到了全部产业的61.03%。由此可见,在2014年,能源产业依旧在陕西省占据主导地位,陕西省能源产业的经济效益较高,已成为陕西的优势产业。

表2-9 2014年陕西省能源产业经济效益现状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5)整理得到

由图2-11可知,陕西省能源产业利润总额自2009年起逐年递增,且在2013年增速达到最大;而同时图2-12也反映出陕西省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基本也在逐年递增,只在2013年较2012年略有下降,但与能源产业利润总额相比自2011年起增速就明显变小。

图2-11 2009—2014年陕西省能源产业利润总额

图2-12 2009—2014年陕西省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2.2.3 陕西能源产业生产水平现状及生产结构

伴随着陕西经济的迅速发展,陕西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作为能源大省,2014年全省能源总产量为46981.85万吨标准煤,是2000年能源总产量的12.35倍。2014年陕西的能源生产增长速度为5.74%,较往年有所下滑。图2-13和图2-14分别反映的是2000—2014年陕西省能源生产总量的变化以及能源生产增长速度的变化。

图2-13 2000—2014年陕西省能源产业生产总量

图2-14 2000—2014年陕西省能源产业生产增长速度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能源生产年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增长速度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能源增长与经济发展间的客观规律。如图2-15所示,2002—2012年,除去2006年,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均大于1,这表明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总是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自2012年起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均小于1,表明能源增长速度较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增速略有减慢。

图2-15 2000—2014年陕西省能源产业生产弹性系数

从图2-16可以看出,2014年陕西能源生产是以煤炭为主,煤炭生产占比远超50%,达到了76%,而石油和天然气占比则分别为11%和12%,水电占比仅为1%,这也表明了陕西省能源产业生产结构的不均衡。

图2-16 2014年陕西省能源产业生产结构

2.2.4 陕西能源产业环境污染现状

陕西省作为全国的能源大省,主要能源集中在煤炭开采上,而前期不正确的开采方式以及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许多污染,从图2-17和图2-18中不难看出,陕西在发展过程中工业废水以及工业固体产生量基本呈逐年递增的状态,工业废水产生情况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后有所缓解,但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每年却依然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增加。

图2-17 2000—2014年陕西省工业废水排放量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01—2015)整理得到

图2-18 2000—2014年陕西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01—2015)整理得到

2.2.5 陕西能源产业科技发展现状

陕西作为能源大省,2014年能源产业工业销售产值占全行业比重达38.57%,而由表2-10可知,陕西省能源产业的R&D项目数占全行业比重的4.35%,R&D内部支出占全行业比重的7.46%,而R&D人员数却仅占行业比重的0.25%,与其作为陕西省支柱产业的地位极不匹配。这也反映出陕西省对能源产业的科技投入较少,能源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发展模式。

表2-10 2014年陕西省能源产业科技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5)整理得到

2.2.6 陕西能源产业发展水平测度

为了解陕西省能源产业在全国的整体水平,在李小伟(2013)建立的指标体系上进行筛选,确定了如下具有4个维度的能源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维度划分和指标体系如表2-11所示:

表2-11 能源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接下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从4个维度对全国各省进行了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将14个指标提取为4个主因子,并计算出因子得分矩阵。4个维度分别为经济效益水平、资源储量水平、环境污染水平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同时考虑到部分省份有统计数据的缺失,此处选取了包括陕西省在内的22个地区进行了排名,最终得到综合及各维度排名结果如表2-12所示:

表2-12 2014年各省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综合排名

续表

资料来源:笔者利用SPSS 22.0处理得到

由综合排名可以看出,广东省高居榜首,其次是山东省和内蒙古,陕西省能源产业综合排名排第4位。而从4个维度排名来看,广东省在经济效益水平方面排名依旧位居第1位,但在资源子系统方面却排在倒数第2名,这表明虽然广东的传统资源如石油、煤炭及天然气等存量较小,但广东省却积极发展了新能源产业,2014年广东省新能源产业收入占全国比重高达44.2%,并且新能源产业专利数量占全国比重达38.38%(5)。这也间接解释了广东省虽然能源储量小但依旧在能源产业综合排名中高居榜首的原因,同时这一点也十分值得陕西省学习和借鉴。

同时,在排名中我们注意到陕西省在环境污染方面排名居第1位,这说明陕西省在发展能源产业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被严重污染的严峻形势。与排名第1的广东省相比较,广东省在环境污染方面排名最后,这也表明广东的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是一条低污染、高收益的路径,与陕西省高污染的发展路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技术水平方面的排名可以看出,陕西省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比重依旧有待提高,陕西省目前的能源产业有迫切的转型升级需求,环境方面也需要继续治理,而在此维度中陕西目前排名仅为第7名,这表明政府应当加大在科技方面的经费及资源投入。陕西、内蒙古及新疆这三个能源储量大户应当合理规划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能源储量大的优势,积极推行产业转型升级。

2.2.7 陕西省能源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数据结果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能源产业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陕西能源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陕西能源产业生产中煤炭能源占比过高,石油和天然气占比相对较低。这种传统的发展方式直接致使陕西省能源产业处于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的发展境地。而同时煤炭燃烧所产生的大量污染导致了陕西能源产业污染比较严重、空气质量低下。同时,能源生产主要集中在常规能源,非常规能源生产较少,最终导致污染能源消耗多、清洁能源消耗少。而以往陕西对能源产业主要实行粗放式发展,也就是不计较一切环境污染后果而只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发展方式,同时也为当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埋下了祸根。

(2)陕西能源产业能源开发污染严重

陕西省因为其丰富的能源储藏量而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开发地之一,但伴随着大量的能源开发也使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工业废水以及固体废物的排放量逐年递增,环境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实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才是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最优路径。

(3)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发展尚不成熟

陕西省目前新能源技术发展不完全,对所拥有的大量可再生能源资源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开采和利用;同时,也存在科技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即科技方面资金投入较少,并且科技人员数量也明显不足,这些都制约了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由上述分析可见,陕西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未来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2.8 陕西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1)由外生型向内生型转变

转型升级对于能源产业而言,意味着由以往的能源依赖型转向内生增长型。从以往的发展不难看出,陕西省过去是依赖于能源储藏存量的,然而单纯依靠物质资本的积累很难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告诉我们,资本净增长的极限必然趋近于零,也就是说达到均衡增长点后,每个劳动力的单位资本增长率为零,资本并不能持久地积累,经济也并不能一直增长,也就是说无法保持可持续性增长。而由外生型向内生增长型转变首先强调由知识积累或人力资本积累引起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在进行陕西省能源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使人力资本得到积累,总产出效率得以提高,进而提高总产出。政府起一个外部的推动力量,使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使能源产业从资源依赖、投资驱动导向转向技术、人力资本依赖导向。

(2)创新驱动

应当创新研发手段,使得研发水平高效化,也就是能源开发和利用转向技术化发展,大力推动能源技术水平创新。陕西当前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的开发和利用给环境带来了大量污染,因此要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高煤炭开发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力争在开发煤炭资源的过程当中将污染降到最低。同时,也应当提高资源的勘探挖掘技术,力争发现潜在的能源,促进能源开发的效率以及能源深加工技术的提高,进一步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提高清洁发电比重。同时应当积极寻求新能源的开发,提高对新能源的利用开发,推进新能源的开发与使用,鼓励能源企业对新能源开发技术的广泛使用。

2.2.9 陕西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可以发现陕西省在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转型升级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转型升级模式的确定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我国各地方政府对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方面进行着积极探索,与此同时,放眼国外,许多外国城市早已展开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尝试。其中,以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以及美国休斯敦最为著名。下文首先将这些区域的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模式进行对比,最终为陕西能源产业转型升级道路指出相应的模式。

(1)甘肃白银以及美国休斯敦的科技主导模式

白银市铜矿资源十分丰富,产值多年位列全国首位。但伴随着铜资源被大量无节制地开采,截至2007年年末,铜资源仅能满足当地企业冶炼能力的5%,铅资源仅能补偿冶炼能力的26%,锌资源仅能补偿冶炼能力的7%,而且都只能供给5年左右的时间。2002年7月,全国首家“院地合作”园区(即中科院与当地合建)落户白银。截至2005年,产业园共签约51个项目,投资总额高达68亿元,多项国家级高新科技产业化和示范工程进入园区。现在白银市俨然已由过去的资源依赖型地区转变成为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及资源原材料为主的高水平的产业孵化基地。无独有偶,美国休斯敦在石油产业方面也使用了相应的模式。美国休斯敦在开采石油资源的过程中就注重增强研发力量。目前,休斯敦集合了大量石油人才精英,注重增强对人才的管理和建设,已被打造成为世界上知名的商务及能源科技中心。

(2)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德国鲁尔区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工业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中煤炭存量多达650亿吨,占全德国总储量的93%。同时,鲁尔区盐矿资源十分丰富,矿床坐落于莱茵河下游,岩层最厚可达到200米,位于煤层上方。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依靠资源发展鲁尔区已成为一种不可取的方式,因此,德国鲁尔区走上了产业转型升级之路。鲁尔区从1968年就开始了对老矿区的清理整顿,要求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的煤矿企业关闭或者转变生产方向,从而将采煤业集中到了机械化程度高、盈利多的煤矿企业,并对整个鲁尔的煤矿统一规划、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了全方面机械化,使得煤矿产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1979年制订的“鲁尔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产业政策转向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在转型过程中,政府对当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帮扶,并始终视创新为第一驱动力,同时给此类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服务。例如,对由中介机构评估结果显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政府给予贷款担保扶助;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大力鼓励并予以资金支持;同时对于由资源缺乏导致下岗失业的员工,政府也会给予相应的津贴补助,以保障其社会权益。

(3)法国洛林的产业升级转换模式

洛林位于法国东北部,拥有全西欧最大的铁矿,贮藏量达56多亿吨,约占全法国铁矿资源总量的80%。不仅如此,洛林地区还有着十分丰富的岩盐资源,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20世纪60年代至今,伴随着廉价的进口高品质富矿对国内资源的巨大威胁,洛林地区的发展进入了滞后期,因此洛林地区立刻进行了产业转型升级。首先政府以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迎合世界范围内的需求,以实现产业现代化为终极目标,对当地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主要对钢材、机械、化工、电厂等产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使这些产业的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产品附加值提高。而同时也放弃继续生产成本高、竞争力水平低下的产品。考虑到当地煤炭开采成本已经高于煤炭的世界市场价格,政府计划在2005年前关闭所有的煤炭生产企业,全力发展新兴产业,使得高科技产业逐步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与鲁尔区一样,为使工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损失降到最低,使所有工人都能安稳地度过产业升级的时光,洛林当地政府积极向广大工人群众宣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理念,使创新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给予工人相应的帮助,使工人逐渐接受这种新思想,主动配合政府的工作。最终使得产业得以平稳地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了发展目标。

(4)辽宁阜新的资源转换模式

阜新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已有百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早在“一五”时期就成立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及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阜新发电厂,阜新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建立起来的能源基地之一。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阜新在发展期间也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能源产业转型迫在眉睫。2001年,阜新市正式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城市,并实行了转型复兴计划。政府当时确定的转型思路包括“退二进三”:即仅用4年时间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后再用5年时间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9年内基本完成经济转型。其间阜新市将发展农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先后引进和培育支柱企业达70多个,并随着河南双汇、内蒙古伊利等许多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加入,逐渐培育了乳制品、畜牧业等支柱产业,最终完成了由资源型城市向农业型城市的转型。

结合以上对其他国家及地区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资源密集型城市或地区在选择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模式时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参考以上转型成功的城市及地区的发展经验,陕西未来的能源产业发展模式也应当是因地制宜地选取优势产业以调整当前能源产业结构,并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2.2.10 陕西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接续产业与能源产业综合发展

陕西省是全国的能源大省,能源储量高居全国前列,但始终以未来资源储量进行发展终究不是长远之计,资源早晚有消耗完的一天。因此,应当积极寻求接续产业,以更好地在未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但突然转变产业结构、将重心放到新的产业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当同步发展接续产业(王在华,2003)和能源产业,使接续产业得以在未来接替能源产业。陕西能源产业生产结构中煤炭比例过大,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较小,能源生产结构中显示出传统能源多、新能源少,污染能源多、洁净能源少。显然这种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不利于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陕西省而言,需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其中,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就榆林市而言,当地不仅有着丰富的传统能源,同时新能源储备量也相当可观。榆林市是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都十分丰富的地区,且风能和太阳能都是清洁能源,是可再生的。这就使得榆林市使用清洁能源、保护环境以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顺利进行(董良,2010)。

(2)科技推动产业发展,增强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能源资源需求的普遍性以及传统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增强了节能和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在陕西省,能源消费及生产中煤炭都占据很高的比重,因此,陕西应大力推行煤炭清洁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高煤炭的生产装备及技术水平,提高煤炭资源勘探技术,并发掘潜在的能源,积极推动新能源的开采。应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不再依赖于资源的储量,真正使能源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支持科技化、环保化和集约化项目的发展,进而实现科技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同时,也应当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积极开采新能源,推动新能源的广泛生产及消费,提高清洁发电比重。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对能源企业的鼓励与支持,并积极培养相应的高素质人才,增加设置相应的研究机构,从而使能源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使能源产业朝着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向发展。

(3)政府大力推动能源产业向新能源产业方向过渡

首先,应当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工作,使能源产业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为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完善能源产权制度与消费开发制度(董良,2010)。能源产权制度是指政府应当在分配能源产业利益时,制定一个能够充分代表及体现各级政府利益的分配百分比,以推动政府间更好的合作配合;而能源消费与开发制度则是指能源产业作为陕西省的优势产业,同时又综合考虑到传统能源的不可再生性,政府对于能源产业应当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划,以推动能源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得陕西经济实现新常态下的健康增长。最后应当增加财政支持,即应当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积极完善能源资金支持制度,鼓励各企业积极转到对新能源的开发以及生产开发技术提高的方向上来,使得能源生产真正实现高效化、低污染,推动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积极处理环境保护与能源产业发展间的关系

陕西省前期发展能源产业主要集中于粗放式的发展,并没有实行一种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傅承涛、李兴开,2008),这也直接导致了能源产业前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陕西应首先注意使能源生产工作与环境治理工作同步进行,同时应当积极降低未来阶段中能源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其次,陕西省也应当积极推行开采使用清洁能源,广泛推行清洁能源的生产与使用,并积极对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绿色能源消费观念,使绿色消费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并鼓励广大家庭消费绿色能源,最终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