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园情深
故乡印象
零陵系古地名。《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据称,“零陵是我国夏以前已出现的34处重要古地名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11年)后,始置零陵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永州总管府,永州之名史称于世。此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
零陵(永州)管辖范围历代变化甚大。秦时的零陵除包括零陵地区外,还包括桂林、衡阳地区。共和国成立后的零陵,也比现零陵(区)大,它包括现双牌县和冷水滩(区)。
五岭山脉的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都位于零陵(永州)。
从秦始皇置零陵郡,在湘江上游开凿灵渠之后,使位于南岭北麓的零陵,不仅与中原相连,而且沟通了南洋,打通了出海通道,零陵再也不是蛮荒之地,这里的人民再也不是“楚蛮子”了,这是2300年前发生的事。
清末的零陵县城,四周都有城墙,平面图上如人的腰子(右肾)。潇水南来,至县城东门处来一个急转弯,改由此向南流去,然后沿此肾行拐弯向西,再向北流去。南面设有南门,西面设有太平门、小西门、大西门、潇湘门,北面设有北门,都距潇水不远,下船即可进城。只有东北方向无城门,却有一座高山——芝山。因此,零陵县城自古以来,易守难攻,如清代零陵县图(下图)。
零陵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仅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在五岭之下,还发育了九嶷山、阳明山和舜皇山,在这三岭三山之中,发育了湘江和潇水。
潇湘流域位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既有阳光丰富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复杂多变的地貌特征和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使潇湘流域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32科,1003属,2712种,占湖南的68%,为全国的10%,已发现的动物2000多种。所有这些,都为驾驭自然能力低下的远古人类提供了理想的劳动、生息、繁衍场所。
远古人类在潇湘流域的活动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潇湘流域的人类活动,至迟不会晚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零陵黄田铺镇保存的远古人类活动遗迹——石棚,可兹佐证。有的学者考证,该石棚距今约两万年,称之为“巨石文化。”1995年在道县麻拐岩考古发现,旧石器晚期已有人类活动。发掘出的文物中有稻谷、陶片、骨器、蚌壳等,这些物品距今一万年以上。岩内稻谷的发现,表明当时的潇湘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能够种植水稻,将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提前了5000年以上,比世界上发掘的稻谷种植历史提前了2000余年。
上述研究表明,潇湘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当时人类社会发展是同步的,在水稻种植方面则是领先的。到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证明,“潇湘人”同全国历史进程大致一样,逐步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
大约从5000年前开始,我国黄河、长江流域逐步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相传炎帝为南方氏族部落联盟首领,潇湘流域当属炎帝势力范围。
原始社会末期,相传南方的缙云氏后代,在今长沙一带建立三苗国。潇湘流域属三苗国的江南地。相传后来舜灭三苗,受禅为部落联盟首领。其弟象封于有庳,唐代以前,这里尚有象祠,以祭祀象。
后来,舜效法唐尧,将部落联盟首领让位给禹。禅让后,舜到南方巡狩,活动于潇湘流域。从司马迁撰写的《五帝本纪》和民间传说来看,舜晚年活动范围大致在舜皇山和九嶷山之间的潇湘流域。东安、新宁和广西全州三县交界的舜皇山一带及其周围地区,可能是舜晚年活动时间较长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他,将这一带称为舜皇山。后来,舜到九嶷一带,看到九峰相似,因而疑之,谓之九疑。以后,舜死于九嶷山。后人为纪念他,在今九嶷山舜源峰下树起了“帝舜有虞氏之墓”碑。
司马迁将舜列为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是原始社会末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之一,是中华先民中杰出人物,对华夏民族的形成,对我国远古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总之,从远古时期到2300年前秦始皇置零陵县,从修建“峤道”,开凿“灵渠”后,我们零陵——潇湘流域已与中原文化融合在一起,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
永州之有名,不仅因为历史悠久,还因为它有很多名山、名水和名人。
过去,我在外出差或开会,人们问我是哪里人?“永州!”
有人会脱口而出:“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这是《捕蛇者说》一文中开头的几句,它的作者是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因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政治集团,后保守派政变成功,王被杀,柳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到任,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在永州十年。
司马是一个闲职,无职无权,领六品俸禄。他先居住在河东芝山的高山寺,五年中遭四次火灾,后搬至河西冉溪旁,筑屋构亭,改冉溪为愚溪。然不久,先丧妻,后丧女、丧母,生活过得十分凄惨。
然而他不消极退避,“自薄自匿”,而是“读百家书,上下驰骋”,广泛钻研古籍,汲取古代各家思想,探索历史、人生、社会等问题。他深入民间,访农问樵,了解群众疾苦,写出了许多高水平、富有独创性的文章和诗词。据研究,柳宗元一生作品颇多,共有作品600多篇(首),其中有400多篇(首)是在谪居永州期间写作。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后世影响颇大。他的山水游记,刻画入微,寄托深远,人称“山水散文之祖”。他的山水游记善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刻画。特别是他写的《永州八记》,所写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其颜色、声音、动静、远近等,均生动逼真,神妙入微。不是纯客观地描绘自然,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寓言讽刺和传记文均有很高成就。特别是《捕蛇者说》,以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而不肯死于苛政的生活事件,揭示了“苛政猛于虎”,民众所遭遇的悲惨境地。
柳宗元的诗词,幽峭明净,自成一家,很具特色,与现实贴近。
他在永州10年,培养和影响了不少人。在零陵河西愚溪旁,后人建有“柳子庙”,历代香火不断,人们顶礼膜拜不绝,就是证明。
就文化而言,在我故乡,还有一人一景是值得提及和称颂的,那就是唐时的元结和他的浯溪碑林。
元结是中唐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古文运动的先驱。他一生著作较丰,有《元次山集》10卷。元结的诗,多是反映人民疾苦,情感真挚动人。元结的散文是韩愈、柳宗元之先驱。他的《大唐中兴颂》是一篇文学革新的示范性作品,非常之有名。词语质朴、明畅,不堆砌辞藻、典故,形式服从内容需要,不受传统形式束缚,内容上则“以史为鉴”“明颂实讥”,具有揭露作用。
这篇名文,他请他的故交挚友,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书写,镌刻于浯溪摩崖上。碑高、宽约450厘米,写成字径为15厘米的楷书。此碑是颜真卿一生中最大的书法作品,也是颜真卿晚年的成熟之作。
由于元结文奇,颜公字奇,摩崖石奇,此碑被称为“摩崖三绝”。
浯溪原是祁阳县城西南一条无名小溪,蜿蜒北流汇入湘江。这里岩溶地貌发育,奇峰怪石,悬崖峭壁,绿树浓荫,风景绝幽。
《大唐中兴颂》碑刻位于浯溪入湘江的湘江南岸。此碑刻成后,浯溪名声大振,引来了历代众多名人前来观览,其中许多人在浯溪留下墨迹刻石。历代名人的这些碑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浯溪碑林,使之形成现在的规模。据文物部门统计,浯溪现存506碑,其中比较明晰的有373碑,包括唐25碑,宋105碑,是全国最大的自然石刻碑林之一。这些年代久远、数量繁多、规模宏大且刻于自然崖壁的石刻群,无论从书法、金石角度看,还是从文学、史学角度看,都不愧为中华历史文化瑰宝。
出生于永州道县的周敦颐,他是理学文化的开山鼻祖,上承孔孟,下启二程(程灏、程颐)朱子(朱熹),历史上成为孔孟之后的第三人。
周敦颐学识渊博,主要著作有《太极图》《通书》《爱莲说》等。
我知道周敦颐,是读了他的《爱莲说》之后。他为什么喜欢莲呢?“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而此《爱莲说》并不是从书本上看到,而是父亲在我去长沙读书时的前夜,默记后写在我的笔记本上。父亲的意思,做人要做品德高尚的君子,做一个正直的人。
周敦颐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创立的“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到达这一境界。他的学说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经他的学生程灏、程颐等人的继承和发展,至南宋朱熹集大成,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说起文化,还不能忘著名书法家怀素。怀素字藏真,俗姓钱,生于零陵,家贫,七岁时出家,后到东门外“绿天庵”为僧。怀素幼年好学,经禅之余,尤喜书法。专心摹写前辈书帖,有所成就后,又去长安拜师访友,专门学习张旭草书并有所创新,近代人称他“以狂继颠”,或并称“颠张狂素”。当时的名流李白等人,都有诗赞美怀素的书法,后世学他草书的人颇多。
还有位唐宋时期的名人李郃。他出生于永州宁远县,是宋朝湖广地带的第一个状元。其学问、官职不详。据说是他发明了“麻将”,从此“麻将”不仅打遍了全国,也打到了全世界。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近代革命家李达、陶铸、江华等,人们都熟悉,就不必赘言,他们都为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据《永州史话》(张泽槐著),从唐初至光绪九年(1883年)的1200多年科举考试中,永州考取的进士名列湖南前茅。全省历年共考取进士2305人,其中永州487人;状元11人,永州3人。唐宋时期湖南进士966人,其中永道二州为384人。这充分说明,永、道二州是当时湖南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何来“蛮子”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