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企业空间集聚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文献综述

由于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是以企业空间集聚为基础,企业空间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导致产业空间集聚。因此,在对企业空间集聚与产业空间集聚的研究上,学者们并没有加以严格区分。在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中,除特别说明外,本书对二者的提法也不做严格区分。

产业空间集聚问题自马歇尔(1890)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3)以Porter(1998)(4)、M. Fujita和P. Krugman(1999)(5)、Pascal Mossay(2013)(6)、William A. Anastasios(2014)(7)、Tomoya Moria和Tony E. Smith(2015)(8)、梁琦(2003,2005,2012)(9)(10)(11)、安虎森(2005)(12)、魏后凯(2004)(13)等为代表的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一般问题,而专门研究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问题的文献较少(本书仅仅查找到20余篇有价值的相关文献)。尽管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需要以产业集聚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但是本书重点关注的是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问题。因此,限于篇幅的原因,我们主要对研究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的20余篇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在这20余篇文献中,学者们主要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测度及现状、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效应,以及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如下:

(一)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的测度及现状分析

现有研究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的测度主要采用单一指标法和多个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在单一指标法上,学者们采用最多的是区位商法。比如,何秀丽、马延吉、刘文新(2010)基于产值区位商和就业人数区位商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农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等行业的区位商均大于1,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趋势。(14)周涛、刘继生(2013)采用区位商法对东北三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度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各行业的集聚发展极不平衡。(15)冯伟等(2016)采用区位商法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空间集聚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整体集聚程度不高,只是某些产业在某些地区集聚度较高。(16)此外,苏李、臧日宏、田国英(2011)采用Ellison和Glaeser提出的EG指数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度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整体上属于高集聚产业,但烟草制品业集聚度较低。(17)

大多数学者采用多个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测算,这些指标包括广泛使用的产业地区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EG指数等。比如,徐志仓、钱美琴、余雷(2014)采用行业集中度和EG指数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度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农产品加工产业中原料及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集聚水平较高。(18)邓宗兵等(2014)采用产业集中度、EG系数等方法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体上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但呈现出逐年减弱和向中部地区集聚的趋势。(19)李鹏、胡汉辉(2015)利用空间基尼系数、相对集中指数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情况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呈现明显集聚现象,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20)冯伟等(2016)采用地区集中度、空间基尼指数、赫芬达尔指数、EG指数等方法,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区域分布与产业集聚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体集聚程度较低,但糖料、茶叶、水产品、棉麻等产品加工集聚度较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集聚态势。(21)此外,张慧媛等(2016)从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水平影响因素的角度,采用加权指数计算方法,对黑龙江、江苏、北京等10个地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资源优势、科技支撑和产业规模是导致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度较高的重要原因。(22)

(二)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有研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空间集聚形成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的总结归纳。比如,K. Burger、D. Kameo和H. Sandee(1999)以印尼为例对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空间集聚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目标市场需求是影响企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23);S. Chakravorty、J. Koo和S. V. Lall(2003)对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和清奈三大地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模式和集聚路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区的形成是多元化的而不是专业化的,而且劳动力市场和供应商网络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影响较小。(24)苏李、臧日宏(2010)应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探讨了FDI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FDI既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的短期因素,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长期因素。(25)李鹏、胡汉辉(2015)基于Log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产业集聚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其中地方专业化和多样化对企业区位选择均有显著影响,由此说明企业空间集聚存在自我强化的累积循环因果效应。(26)

(三)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的效应分析

现有文献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企业国际竞争力、产业成长、产业生产率、小城镇发展等方面。比如,Emmanuelle、Galliano(2003)以法国食品制造业为例,探讨了由于空间集聚产生的空间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集聚和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27)朱明、王海(2006)研究发现,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促进了小城镇建立,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支柱。(28)秦建军、武拉平、闫逢柱(2010)研究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地理集聚对产业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地理集聚对农产品加工产业成长存在促进作用,但是其作用弱于资本要素,强于劳动力要素。(29)战炤磊、王凯(2012)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度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30)曾亿武、郭红东、邱东茂(2015)以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会由于拥挤效应对生产率增长造成不利影响。(31)

(四)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对策分析

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对策研究方面,并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文献是在实证分析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简要的政策启示,并没有深入探讨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对这一问题做比较全面研究的文献仅查找到2篇。比如,郑风田(2013)对怎样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出了建议,他认为要从信息服务质量与效率,加强外部关联,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程度,培育区域平台等途径提升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水平。(32)郭雪霞等(2015)研究指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产业集聚还存在研发创新能力有限、产业链条短、服务平台不完善、生产成本增长快等问题,因此,对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要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打造科技支撑平台、做强龙头企业、创新管理机制等措施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33)

(五)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测算及现状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集聚效应以及对策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的主要缺陷是:一是在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的测算上忽略了企业层面的集聚,更多的是基于整个产业的产值、就业数据对产业层面的集聚进行测度;二是在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缺乏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更多的是借鉴现有的制造业空间集聚形成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进行实证分析;三是在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的分析上,缺乏对农民收入增长、农业发展、人口城镇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且大多使用的是传统计量分析模型,较少使用门槛效应、空间计量等模型;四是在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发展对策建议的研究上,就怎样更好地发挥农产品加工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