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重庆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新时期重庆区域发展战略思路

(一)区域发展总体思路构想

区域发展总体思路,既要遵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也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所处的阶段,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对接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在区域产业、城镇体系、城乡协调、开放创新、生态绿色、基础支撑等领域进行总体发展思路设计,形成系统推进、协调互动的区域发展总体思路。新形势重庆区域发展战略应重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必须体现对接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及各国区域发展实践均证明,一个区域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所处更大区域及上一层级行政区域的影响,必须按照“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思路,才能顺应区域发展大局,在推动整体发展中实现本区域的发展目标。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重庆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也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做到“四个扎实”的重要指示,重庆在区域中的战略定位更加明晰。因此,重庆区域发展思路也进一步明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二是明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思路和路径。产业体系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支撑,是推进实现区域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直辖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在产业结构优化、规模和效率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新时期国内外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下,在全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背景下,重庆经济运行与全国一样进入调整期,产业体系短板日益突出,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顺应全球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趋势,抓住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机遇,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改造提升既有“6+1”工业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引导发展金融、物流、商务、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及空间格局。城镇体系和城镇空间格局是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重庆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但也呈现出户籍人口城镇化落后常住人口城镇化、城镇空间格局与城镇职能分工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应遵循城市化演变的不同阶段理论和实践轨迹,对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结合重庆不同区域经济基础、人口条件、交通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等客观现状,考虑各区域发展潜力,提出全市城镇发展整体格局构建。可考虑构建“一圈两群”整体格局,以一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一小时经济圈)构建现代化都市圈,其中再分两个区域功能,即以主城九区及正快速融入主城九区的璧山区、江津区、合川区、长寿区等区域为载体,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主要平台;以一小时经济圈其他区为载体,构建环绕主城的现代山水田园城市群,共同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载体。同时因地制宜,建设渝东北三峡库区特色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特色城镇群,分别体现库区生态特色、武陵山区民族特色,进行相应城镇群内各城市职能分工设计。

四是推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城乡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我国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的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和目标。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尽管直辖以来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但其特殊的市情决定其城乡差距依然较为明显,尤其是在渝东北和渝东南两个片区,由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的资源环境等条件约束较大,处于我国贫困连片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在区域发展思路中,必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区域实际,致力推动乡村产业、设施、制度、生态、文化“五个振兴”,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是瞄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目标。开放发展是我国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开放也是我国和重庆取得显著成就的成功探索。新形势下,全球化进程虽然遭遇曲折,但开放发展的动力和要求依然较强,我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正逐步深化,步入走深走实的新阶段,为我国及各省市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当前,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形成,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大产业和大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形势下,重庆应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的“内陆开放高地”这一定位,继续在构建开放大通道、搭建大平台、完善大产业、促进大协作等方面着力,在巩固基础上提升和完善,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

六是切实推进西部创新中心建设。理论及实践均证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第一动力。我国将创新列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实践创新驱动战略。直辖以来,重庆基本走的是一条以产业发展为主,创新相对被动跟进的发展方式,创新更多体现在技术的引进、应用层面,缺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学创新引领,整体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中下水平,这与重庆要担当起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撑的战略地位不相符。在新形势下,必须担当起创新引领的重任,致力搭建以科学城为核心的重大创新平台,成为区域创新策源地,提升教育等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完善创新链条,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七是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发展路径。重庆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建设和一位保护任务艰巨,必须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才能切实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应继续致力筑牢全域“绿色本底”、强化生态环保,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道路,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广大西部地区探索一条切实的绿色发展新路。

八是建设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是实现各类要素流动的基础支撑,是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的框架指引。直辖以来,重庆以交通基础设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支撑起全市产业、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但相对其他省市及重庆区域发展战略重任而言,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围绕区域产业、城市(镇)布局,综合考虑自然地理等因素,加快提升高铁为代表的对外通道能力、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科学布局交通枢纽,建设国际化交通枢纽。

归纳以上重点领域发展思路,提出如下总体思路构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做到“四个扎实”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改革促开放、促创新、促发展,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绿色发展理念,强化主体功能区导向,以推进现代产业集群、新型城镇化体系、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内陆开放高地、西部创新中心、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七大领域建设为抓手,按照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特色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特色城镇群的战略构想,引导区域经济、人口、要素等合理有序布局,形成发展重点突出、功能分工明晰、有机融合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全球性国家中心城市,区域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全面建成小康和中西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总体要求,立足重庆所处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尊重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不同城市(镇)区域板块、城乡发展客观实际,突出主体功能,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各类资源向城市圈及城镇群核心区域板块等优势区域、优势领域合理集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提升重庆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发展。从理论逻辑性、历史逻辑性和现实逻辑性出发展,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重庆区域发展实际,客观评价各区域、领域发展需求及条件,以全市整体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升为出发点,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都市圈等重点区域和交通、产业、创新等重点领域的引领示范功能,以交通设施外畅内联为引导,以重大开发开放平台、重点城市板块、重点产业领域等为抓手,分阶段、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加快形成若干增长极及增长点,从而带动全市整体发展。

三是坚持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城市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是促进城市兴盛发展的关键因素。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合理规划,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通过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全市产业、城市、人口之间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提升城市和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是坚持三生协调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作为我国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必须贯穿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程中。统筹全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坚持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坚持发展绿色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循环链接、协调互动,探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有效路径。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针对社会事业发展、公共产品与服务、转移支付等领域,加快探索建立起较为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使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居民均能比较均等地享受到全市经济整体发展的成果,获得均等的全面发展机会,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