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百年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文版序

直至二十世紀前四分之三歲月結束之前,新界都是香港的鄉野地帶。在1957-1987年間,我斷續地在新界的地方行政機關工作,(1)對於這個地區和當地原居民一直懷有特別興趣,寫了很多關於他們的著述。在此之前,這些筆墨都是以英文發表,雖然牛津大學出版社在1993年為我出版的一本關於荃灣的書,在1999年曾翻譯成中文。

我十分感謝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有意翻譯出版我最後一本專書The Great Difference: 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and Its People 1898-2004。此書英文版在2006年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中譯是根據2012年再版的平裝本譯出,平裝本收入一篇新序言,述說過去五十年間香港和新界的民族誌研究。

中華書局決定譯刊此書固然令我欣喜,他們還建議納入更多關於往昔歲月的歷史照片,我遂趁此機會加入了許多照片,作為插圖以配合2012年版序言所描述的民族誌,例如有些照片是關於種植稻米和其他活動所用的器具,這些活動是舊日新界鄉野漁農社會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內文也有所增補,包括在註釋部分最後加了幾項新資料,還增添了兩個附錄。

「附錄一」是關於1972年圓墩村遷往青龍頭海邊的資料。本書英文版的第七章和第八章略去這段記述,因為這次搬村與其他不同,既非因水務計劃,也不是為發展「新市鎮」。它是「絕無僅有」的,是因為1950年代大欖涌水塘和水務計劃興建輸水隧道後,稻田的地下水流失所致,這種類型的搬村僅此一例。

圓墩村遷走後,舊村址和昔時村田都撥交香港民眾安全服務隊(民安隊)使用,民安隊把這個地方變成訓練中心,在1977年4月19日由時任港督的麥理浩爵士(後來為勳爵)揭幕。荃灣鄉事委員會出面呼籲荃灣村民捐出的農具藏品,多年來都放在這裏的舊村屋中展示。「附錄二」描述其來龍去脈。

最近向民安隊查詢後得其告知,這套藏品至今仍保存在民安隊圓墩營的舊大村屋中。但民安隊高級行動及訓練主任(新界)說,圓墩營的民俗博物館只供團體參觀,並須提前四星期預約申請(電話3651 9350)。

參觀博物館的訪客須利用自己的交通工具,惟要注意,通往圓墩營的道路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深井管理站管理,須事先獲該管理站發出特別通行證方可使用

最後,要感謝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助理總編輯黎耀強先生,以及譯者林立偉先生協助,令中文版順利面世。而本書付梓,亦得益於友人高添強堅定不懈的支持,及其對今昔香港的廣博知識,在此謹表謝忱。

回顧過去,我一直致力了解香港的人和事,特別是曾屬農鄉的新界及定居已久的村民,再次體會到儒家著名格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智慧。我所知一切關於鄉村社群、舊有的生活方式和想法,均來自在近六十年的探究之中認識到的眾多良師益友。最佳導師,莫出其右;為此再次向他們全體言謝。當中的主要人物,是來自南大嶼山貝澳的溫安先生和荃灣油柑頭的楊百勝先生。特別感激兩位長久的友誼,以及歷年來的多番襄助。文中如有任何錯漏,責任在我,自不待言。本人熱切期望,此書有助讀者更加了解新界的過去現在,並縮窄由來已久、現仍留存的城鄉鴻溝。

許舒
2016年,悉尼


(1) 最初是在1957-1962年,在全然屬於鄉野的地區任職理民府官;之後在1975-1982年調到另一個地方,擔任市鎮專員兼理民府官,當時此地正經歷發展的陣痛,將成為香港首個「新市鎮」;最後是1985-1987年,我肩負總攬新界地區行政事務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