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百年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界

駱克身為香港主要官員,與市區華人領袖和西方精英均有直接聯繫,但又熟知普通華人的價值,無怪乎他會對兩批居民(雖然都是華南的中國人)和兩個地方之間的巨大差異感到驚訝。(40)駱克深知這會為港府帶來問題,認為必須提醒即將上任總督的卜力(Henry Blake),香港島的華人五十多年來已習慣英國統治,但新界居民至今仍沒有這種經驗。「他們最初對每樣事情都會覺得陌生,中國人是多疑和易生懼怯的民族,已是眾所周知,為了減低他們的疑懼,管理他們的事務,需要圓滑慎重。」(41)

署理港督布力(Wilson Black)無疑受到駱克影響,他在呈送倫敦殖民地大臣的信函中,提出如出一轍的看法。「我們的管治方式,應當類似於中國人現時的制度,即由鄉村父老來治理鄉村,這些編入由地保負責的保甲區的鄉村,(42)合組為洞,從各村父老中選出代表組成議會。每個洞各派一名代表,組成諮議會協助駐當地的官員。」(43)後者稱為專員(Commissioner)或常駐官(Resident),此人應當「材智高奇,通達人情事理,並熟諳中國人的習性。我在心中物色此地的合適人選,如果由我作主的話,我最先想到的人選是輔政司駱克先生」。(44)

因此,以哪種方式管治新界才最合適,從一開始就是須處理的問題。駱克所說的差異,包括新界的地理特點,乃至當地居民的性格和思維。雖然新展拓的界址不算十分廣大,但地勢丘陵起伏,且島嶼眾多,交通不便,令由中央直接管治新界既昂貴又不切實際。至於地理以外的其他因素,則大部分是由中國帝制政府這個古老龐然巨物的形式和傳統所塑造,知縣是它在地方上的人物,在第一章談到知縣時,曾略述這個政府。這些是「巨大差異」的主要部分。

這種管治是以儒家傳統為根據,一名著名美國史家形容這種傳統「在獨裁專制、意識形態、官僚制度和人文精神方面,其形式是中國獨有的」。(45)官方一直強調它的子民是「良民」,(46)而廣大百姓也最好安分守紀,因為這種中國式的人道主義不會惠及違法作惡之人。在縣的一級,朝廷的文武官員數量大概寥寥無幾,但他們仍握有令民眾敬畏的能力。(47)與這些官員或他們的手下有什麼瓜葛,肯定非明智之舉。(48)他們的行為可以很武斷甚至專橫。(49)司法程序十分嚴苛,並且是蓄意如此,目的為減少罪案,並令人不敢妄興詞訟。(50)那些聽候審判的人同樣被無情對待,(51)而審判結果往往受賄賂左右。百姓恐惶悚懼,不敢造次,這種情況會持續,直至不公義和不合理的情況令民眾忍無可忍。(52)

因此,大多數百姓對官員都避之唯恐不及。英國接管新界後不久,殖民地政府着手整理地籍,要求新界華人現身協助,他們對政府的呼籲充耳不聞,駱克嘗試向港督和定例局議員解釋原因,除了村民態度不合作和馬虎敷衍這些簡單的假設外,還提出其他理由。(53)即使在英國統治新界三十年後,南約理民府田土提案官(land bailiff)佩普洛(S. H. Peplow)因職責需要常走訪各地,寫下民眾抗拒官府查問,令他的工作窒礙難行:

有時候我為公事須要去找某人,見四、五個村民聚在一起,就問他們是否認識這個叫某某的人。他們即時反應是反問我找此人所為何事。待我解釋了十五分鐘後,當中一人會站出來,說他就是我要找之人。若問他何不早說,也是徒勞無功的,凡事都要先向他們解釋一番,如果是情節重大的事情,得到答案會是那人已經不在,到鄉下去了,或者諸如此類的藉口,而那個這樣回答你的人,十之有九就是你要找的人。(54)

因此,新界鄉民對英國殖民政府這個陌生事物懷有疑慮,另外,他們滿腦子還充塞許多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有時候是因為曾付出沉重代價而形成。當中一些難免為香港當局帶來問題,但在新界鄉民確信英國統治是良善和較溫和後,他們的一些想法,長遠來說卻對港府有幫助(尤其是民眾心裏縱有疑慮,但一般仍尊重權威)。(55)然而,香港和倫敦首先面臨和要應付的局面是:鄉民將要頑強抵抗,以阻止這片領土的統治權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