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節 《華僑日報》的研究思路和架構
在二十世紀的香港,《華僑日報》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該報刊行的七十年間,經歷了香港社會發展和轉型的過程。為了釐清思路,《華僑日報》的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架構,都應先予交代;然後就各章內容和主旨,逐一作出扼要的說明。
一、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
從《華僑日報》的歷史淵源、自身發展、聯營報刊、姊妹刊《華僑晚報》以及該報的出版物等來看,該報在香港報業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時至今日,幾乎未有人對該報的歷史和報上刊載的內容展開全面而專門的研究。研究香港歷史文化的學者,引用《華僑日報》報導的情況也不普遍,相信是由於該報的重要性沒有受到適當的重視,加上篇幅龐大,翻查費時,因而較易為學界所忽略。
《華僑日報》出版時間長,連續性強,版面豐富,發行量大,立場較為中立,是一份頗具影響力的報紙。同期刊行的主要報紙不下四五十份,《華僑日報》一直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位置。透過研究《華僑日報》的歷史還可以看到香港報業以至近代中國報業的趨勢,包括:一、香港商業報業的興起和發展歷程;二、香港報紙廣告的演變和效力;三、報紙副刊和專題版面的發展,以及報紙雜誌化的趨勢,等等。除了報導新聞、刊載消息之外,它還有大量的副刊和專欄,例如專刊《彩色華僑》、副刊「僑樂村」,以及「人文」、「中國文學」、「汽車」、「音樂」、「人物與風土」、「朗誦」、「花鳥蟲魚」、「掌故」、「香港史天地」等多個周刊或雙周刊,涵蓋了文學、藝術、教育、婦女、兒童、市井民俗等方面,對推動香港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該報甚至還成立了一個救貧助學基金,專為貧苦的大專學生和中學生提供獎助學金和貸款。因而,《華僑日報》也可以反映香港文化事業的興起過程,以及教育的逐步發展狀況。
追根溯源來看,《華僑日報》一直從香港及海內外華人的立場和利益出發,特別是為他們提供經濟貿易、交通旅遊等方面的信息,從而受到人們的歡迎和關注;《華僑日報》也刊登了不少關於華商、華僑的新聞、消息、廣告等,通過研究《華僑日報》及其前身,可以瞭解海內外華人的生活狀況和事業發展,華僑的遷移和定居情形,海外華人社區的形成等等。這些方方面面的問題,都可在《華僑日報》上找出答案。然而論述中文報業史的著作,對《華僑日報》及與該報有關係的幾種報刊向來缺乏足夠的重視。
總的來說,《華僑日報》的發展可以與香港的社會變遷形成一個互動關係,該報由成立、受挫、復興、鼎盛、滯後、易手以至停刊,都與當時香港的社會狀況息息相關,社會變遷帶動了報紙的發展,也深刻地影響了這份報紙的興衰軌跡。《華僑日報》自身的影響力和歷史作用,也反過來對香港進程施加了一個助力,在香港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層面留下了它獨特的烙印。最能反映《華僑日報》與香港社會之間這種互動的,莫過於該報與香港文教、工商和福利社團的關係。《華僑日報》及其前身都與香港及海內外的社團有良好的聯繫,樂於報導與社團相關的新聞,因此是社團發佈公告、消息和刊登廣告的首選報紙之一。在海外華人社會史上,《華僑日報》亦是刊行歷史較長的華僑報紙之一。可以說,《華僑日報》為香港及海內外社團研究提供和保存了大量詳實的史料,透過它,可以看到香港華人社團發展的清晰脈絡。
可以肯定的是,《華僑日報》由一開始就相當重視報導經濟新聞、商業信息、船期消息等香港華人及華人社團較為關注的內容;在立場上,該報多為社團着想,關注他們的利益,樂於作為社團提供發佈信息的平台。另一方面,香港的社團在《華僑日報》的創立、發展過程中提供了助力;社團成員及相關人士,作為該報的重要讀者群、訂閱戶和信息及資料的供給者,影響了報紙報導的內容和傾向、立場等;報紙可以起到消息流通和呼籲群眾的作用,一些社團還與《華僑日報》展開合作,共同服務社會,造福地方和祖國。
二、研究方法和基本架構
《華僑日報》本身是香港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該報更是研究香港社會發展的珍貴材料。本書擬就《華僑日報》前身三種報紙及該報本身的刊行經過作全面性的系統論述,並對報上登載的消息、文章、圖片、廣告等作詳細統計,分析該報在不同時期的內容和特色,進而探討《華僑日報》與本地乃至內地、海外社團的關係,分析該報在香港社團的發展歷程中所擔當的角色,以及香港社團對該報所作出的回饋,從而考察二十世紀香港中文報刊與華人社會發展之間的一個互動關係。
本書最重要的研究資料,是《華僑日報》的報紙原件和微縮膠片。報紙方面,主要保存在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大學圖書館和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由於年代久遠,舊報紙又保存不易,大部分已經不供讀者使用了,不過現時仍可看到戰前、戰時和戰後少量報紙原件。微縮膠片方面,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大學圖書館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都有收藏。其中,香港中央圖書館的膠片拷貝複製自香港大學圖書館,這個版本比較齊全,收入了《華僑日報》自1925年創刊以來,直至1995年它停刊為止的報紙微縮膠片,但仍不無缺漏,蓋因為報紙原件早已有所遺失,或者由於質素太差而無法清晰影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的《華僑日報》膠片只收戰後報紙,即從1945年開始。《華僑晚報》於戰後創刊,但因圖書館很少保留晚報,亦沒有微縮膠片,只有少量原版報紙可見。例如香港歷史博物館便藏有日佔時期《華僑日報》二十份(1944年9月30日至1945年8月6日)及《華僑晚報》十份(1945年7月12日至8月10日)。50
必須強調,由華僑日報出版部編印的《香港年鑑》,總共有四十六巨冊,是研究《華僑日報》必備的參考文獻;年鑑的內容大都根據報社資料寫成,執筆者又多是報社人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把《香港年鑑》視為《華僑日報》的年度報告或它的濃縮版本。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完整收藏了整套《香港年鑑》,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院校的圖書館都有,不過間中出現缺頁,有時要用不同圖書館的收藏互相補足。《華僑日報》其他相關的出版物不下十數種,散見於本港各大圖書館,其中最重要的是何建章、歐陽百川、吳灞陵、岑才生合著的《報紙》一書,對報社組織和報紙印刷等都有交代,是新聞教育的參考,有如《華僑日報》的說明書51。至於在《華僑日報》刊行期間出版的報紙,為數甚多(參閱附錄三),主要如《工商日報》、《星島日報》等等,大抵都能保存下來,必要時可供參考。
近代中國的新聞事業與社會變遷息息相關,論者指出,中國近代史研究已經形成三種範式,第一種是「革命化」範式,第二種是「現代化」範式,第三種是新興的「民族國家」範式。而與上述三種研究範式相對應,就形成了三種中國新聞史的話語體系:「革命化範式突出輿論動員、宣傳引導,現代化範式強調新聞自由、思想啟蒙,民族國家範式講究國家認同、專業主義等。」52
《華僑日報》屬商業報紙,不過具有強烈的華僑關心國事的心態,在一方面,它應對市場要求信息公開、及時,所以推崇新聞自由;另一方面,又突出僑民對祖國的認同感。換言之,「現代化」範式和「民族國家」範式較有助加深對《華僑日報》的認識;不過,在近代中國激昂的革命情緒影響下,「革命化」範式亦非可以置諸不理,所以三者應該兼容而不應相互排斥,始能深化對相關問題的剖析。範式轉換的意義,在於打開我們的歷史思維空間,從更加寬廣的視角去觀察和解釋歷史,可以進一步逼近歷史的真實。
在中國新聞思想史上,有三種較為成型的「報刊角色觀」,其一是變革政治的「輿論喉舌」,其二是傳播新聞的「職業組織」,其三是組織工作和運動的「指導機關」,《華僑日報》屬於第二種。作為社會的一個「職業組織」,這種報業具有以下兩大角色特徵:第一就是「公共性」或「公益性」,意思十分明確,報業就是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公共性」使報業與社會公眾的關係形成一種「福利」關係,換句話說,報業是社會的「公用事業」,為公眾的利益服務;第二就是「營業性」,即報紙作為一種商品,其生產、銷售完全由市場所決定,因為報紙產生於現代社會普遍的信息需要,報業與公眾之間形成供求的關係,所以報業的角色具有「營業性」的一面,廣告和發行對報紙商業化都是很重要的。「公共性」和「營業性」構成了報業作為「職業組織」的雙重性格,說得具體一些,就是「以公益為精神,以營業為手段」。報紙傳播的內容,就是以新聞為中心;傳播者的職業角色,就是作為社會的耳目;而傳播目的就是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報紙的社會功能首先在於滿足公眾對信息交流的需求,其次則在於促進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的和諧與進步。53
對報紙媒體進行系統的研究,大致上包括報紙和相關出版物(媒體本身)、報人或發行人(媒體製造者)、讀者(媒體受眾或反應者)和社會(媒體所處的環境)這幾個組成部分。論者指出:「作為語言和交流最典型性的載體之一,報紙媒體既是一種客觀的信息傳播的物質載體,又是形成、複製、擴散和強化社會輿論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前期,電台廣播和電影、電視等媒體形式或未出現,或未成為普及的傳播方式,報紙媒體有着普遍的影響力,報人得以運用他們擁有的資源和掌握的話語權,向社會群體宣揚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由此在社會中創造了一個有別於官方的公共輿論空間,使各種信息成為這一空間和群體關注的中心。」54
近年來,「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理論和「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理論被應用於近代現代中國史研究之中,成為審視歷史的一種理論視角;就報紙媒體而言,讀者通過閱讀報紙和參與討論的方式,形成了一個閱讀公眾的群體,形成了一個相對密切的公共交往網絡,並且對社會發展形成一定的助力。55按照這種「公共領域」理論,《華僑日報》是香港華人社會「公共領域」出現的重要標誌,對於探討《華僑日報》與轉型社會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是相當有啟發意義的。
這些新聞學理論和觀點,主要是應用於加深對《華僑日報》歷史的認識,探討報紙與社會變遷的關係,以及從歷史進程看報紙的角色。本文採取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包括:一、搜集和整理材料;二、探討和歸納史事;三、分析和研究問題。概括地說,就是在通覽報紙、年鑑等基本原始資料之後,結合其他文獻著述,勾勒出與《華僑日報》創辦和刊行期間種種相關的史實情況,進而探討研究對象——尤其是《華僑日報》與香港社會發展及其與工商、文教社團和讀者群組之間的互動關係。由於本研究涉及報業發展、新聞史和大眾傳媒,所以在必要時亦會參考這方面的著作以及採用一些相關的理論,例如內容分析法,以分類量化的方式研究報紙的內容,探求其言論的立場及態度的形成,務使研究和分析能夠更加深入。本書分為八章,內容架構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旨在說明中文報刊與華人社會的關係,首先闡述了香港報業的獨特角色和發展概況,接着對報業史及新聞研究作了必要的學術回顧,然後交代研究《華僑日報》的動機、思路、方法和基本架構。
第二章記述《華僑日報》創辦的經過、辦報宗旨和創始時期的新氣象,對於該報前身——《香港船頭貨價紙》、《香港中外新報》和《香港華商總會報》的情況,亦作了一些必要的探討和說明,並分析了《華僑日報》成功發展起來的幾個要素,尤其是在香港、廣州、澳門三地都有聯營報紙,從而形成一個華南報業集團。
第三章探討《華僑日報》與戰前香港社會變遷,尤其是該報關於省港大罷工的報導,在聯繫和促進華人社會團結方面所作的貢獻,以及該報在香港淪陷期間的情形。與香港社會同步成長,克服時代變遷所帶來的種種困難,在眾多的中文報紙中脫穎而出,從而奠定了戰後五十年間的基業。
第四章論述戰後香港社會復興與報業發展的情況,集中闡明《華僑日報》新增的各種業務,包括刊行《華僑晚報》、編印《香港年鑑》和成立出版部,探討《華僑日報》如何在戰後加強報紙版面和改進報社設施,以及該報與工商社團的關係。
第五章分析《華僑日報》的組織和營運狀況,介紹了該報的主要成員岑維休、岑才生父子,以及歷任總編輯和編採人員等,並就該報的讀者對象作了說明,旨在解構報紙媒體與社會受眾的互動關係。
第六章交代《華僑日報》後期的改革方向、廣告策略和社會聯繫,探討該報兩度易手及停刊的因由,藉此說明香港社會轉型對該報所造成的影響。坊間報刊文章對《華僑日報》的感想和評論,均有助於加深對該報的認識。
第七章剖析《華僑日報》參與香港社會福利和文教事業的具體情況,包括賑災籌款及各種社會服務,並敘述該報與東華三院、保良局、香港保護兒童會等慈善團體的關係,對於《華僑日報》發起和持續舉辦了三十多年的救童助學運動,且有詳細的記述。
第八章是結論,總括全文,首先從《華僑日報》的歷史分期看香港社會發展趨勢,然後闡述該報與華人社會和文化的互動關係,以及評價該報的貢獻和歷史地位。
總的來說,本書第一章就研究課題展開論述,第二、三章集中說明戰前的《華僑日報》,第四至七章探討戰後該報從興盛到式微的轉變,並且凸顯了該報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和特色,尤其是對工商、文教、慈善事務的注重;章節編排也考慮到該報的階段性發展,第二、四、六章概括了《華僑日報》前期、中期、後期的狀況,第三、五、七章論述了該報與香港華人社會的關係和互動情形,最後在第八章中就有關課題作了回應和總結。
註釋
1 林友蘭著《香港報業發展史》(台北:世界書局,1977年),第1頁。
2 《遐邇貫珍》(Chinese Serial),香港英華書院主辦。月刊,每期均附英文目錄;十六開線裝書形式,每冊十二頁至二十四頁不等。內容有論說、新聞、廣告等,1956年停刊。
3 戈公振著《中國報學史》(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第4頁。
4 戈公振著《中國報學史》,第6-11頁。
5 李少南〈香港的中西報業〉,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下冊(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第513頁。
6 《蘋果日報》創於1995年6月20日,創辦人是黎智英。當時香港中文報章每份售價是五元,該報出版初期以優惠券形式,變相售賣兩元,藉以刺激銷量,由此掀起報紙減價戰,導致1995年下半年間有幾份報紙停刊。
7 《香港報業50載印記:香港報業公會金禧紀念特刊》(香港:明報報業有限公司,2004年),第42頁。
8 戈公振著《中國報學史》,第17頁。
9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第351頁。
10 陳昌鳳著《香港報業縱橫》(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方漢奇〈序〉;〈香港報業縱橫〉,《方漢奇文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651-652頁。
11 《循環日報》是中國人主辦的早期報刊之一。王韜於1862年從上海到香港,長期在英華書院工作,1872年集股購買英華書院印務部的器材,成立中華印務總局。1874年在這個基礎上,創辦《循環日報》,王韜常在報上發表評論,是中文報刊上有政論之始。由於出版時間長,在香港和境外都很有影響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還經營《循環晚報》和《香港朝報》。日本侵佔香港期間,曾將該報與他報合併而成《東亞晚報》;戰後一度以原名復辦,1946年9月停刊。
12 《中國日報》初時是興中會所辦,1905年成為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先後由陳少白、馮自由(1881-1958)擔任社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移到廣州出版,1913年停刊。該報附屬的《中國旬報》也很有名。
13 《華商報》創於1941年,以堅持團結和抗戰為辦報方針,旗幟鮮明地宣傳抗日,日軍侵佔香港期間停刊,抗戰勝利後復刊。1949年10月,《華商報》自動在香港停刊,進入廣州,籌辦中共機關報《南方日報》。
14 《光明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香港的機關報,社長是梁漱溟,宣傳抗戰,呼籲實行民主自由與法制。日本侵佔香港期間停刊,其後兩度復刊,1949年6月,改在北京出版《光明日報》。
15 《香港華字日報》創於1872年,其前身是《德臣西報》的中文版《中外新聞七日報》(逢星期六發行)。《香港華字日報》創刊時的主筆,是著名報人陳藹亭。1919年報社失火,從此脫離《德臣西報》,自立門戶,成為香港重要的中文日報。1941年12月,日軍侵佔香港,該報由是停刊,結束了七十七年的出版歷程。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說:「陳氏邃於國學,因鑑香港割讓於英以後,華人以得為買辦通事為榮,不特西學僅得皮毛,且將祖國文化視若陳腐,思借報紙以開通民智,乃展轉向教會西人,購得舊鉛字一副,編輯陳氏自任之,印刷發行由《德臣報》任之。」(第66頁)
16 陳昌鳳著《香港報業縱橫》,方漢奇〈序〉;〈香港報業縱橫〉,《方漢奇文集》,第651-652頁。
17 林友蘭著《香港報業發展史》,第39頁。
18 《工商日報》由洪興錦、容守正等人創辦,1929年12月改組為股份公司,何東(1863-1956)任董事長。1930年11月增版《工商晚報》,1933年2月加出《天光報》,日軍侵佔香港期間停刊。1946年2月,《工商日報》和《工商晚報》復刊,至1984年11月,兩報同時停辦。
19 吳灞陵〈報紙之史的發展〉,見何建章、歐陽百川、吳灞陵、岑才生合著《報紙》(香港:華僑日報有限公司,1955年),第2-3頁。
20 《星島日報》是華僑企業家、永安堂虎標萬金油東主胡文虎(1882-1954)創辦,同時出版《星島晚報》。香港淪陷期間,報社被日軍接管,改名《香島日報》,戰後日報和晚報均恢復以原名出版。《星島晚報》於1996年12月停刊,《星島日報》刊行至今。
21 戈公振著《中國報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是研究中國報業史的必讀之書,其後面世的專著大多是以此書為參考依據。但是此書成書年代較早,資料缺乏,書中有不少錯漏之處,也影響了不少其他書籍出現同樣的錯誤。按: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重排本是以1955年三聯書店版為底本編印的。
22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
23 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三卷(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2年)。
24 卓南生著《中國近代新聞成立史》(東京:ぺりかん社,1990年)出版後,著者撰寫了此書的中文版《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其後有所補充,另出《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25 在此之前,可見到的最早的《中外新報》是載於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一張1912年的報紙。
26 卓南生著《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第99-146頁。
27 林友蘭著《香港報業發展史》,書首有成舍我撰寫的〈成序〉,強調香港新聞史是中國新聞史的一部分;著者〈自序〉,認為「國內一部分人士,多年來一直把香港中文報業當做『海外』報業,這個觀念,現在也許已到轉變的時候了」(第2頁)。
28 李谷城著《香港報業百年滄桑》(香港:明報出版社,2000年),主要記敘香港早期中、英文刊物,中國名人與香港報業,抗戰時期香港報業的狀況,和近五十年來香港報刊創辦情形等。
29 李谷城著《香港中文報業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分十章介紹香港報業史的分期及演變,交代了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在香港的新聞宣傳活動,和香港本地中間派報刊的政治分化情形。
30 陳鳴著《香港報業史稿》(香港:華光報業有限公司,2005年),分六章探討中國近代報業的源頭、香港報業史分期、清末香港英文、葡文、日文、中文報刊和香港新聞出版法概要。
31 李家園著《香港報業雜談》(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收錄有關香港報壇舊事見聞的文章二十六篇。
32 鍾紫主編《香港報業春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收錄了關於香港報業研究的文章三十九篇,多為老報人的回憶和論述。
33 陳鳳昌著《香港報業縱橫》(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是作者在新聞史權威方漢奇教授指導下完成的博士論文。
34 例如余繩武、劉存寬主編《十九世紀的香港》(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4年)第七章第二節〈創辦報刊〉,就專門介紹了香港早期中英文報紙的創辦情況。
35 例如:方積根、王光明編著《港澳新聞事業概觀》(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年),鍾大年主編《香港內地傳媒比較》(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柯達群著《港澳當代大眾傳播簡史》(香港:香港中國新聞出版社,2009年)。
36 例如:潘賢模〈鴉片戰爭後的香港報刊〉,《新聞研究資料》總第11輯(1982年);秦紹德〈我國近代新聞史探微——兼論香港、上海早期報刊〉及雷渝平〈1988年的香港新聞事業〉,《新聞研究資料》總第48輯(1989年);卓南生〈早期香港傳媒與國家民族意識〉,《新聞研究資料》總第55輯(1991年);謝駿〈香港初期報業研究〉,《新聞研究資料》總第59輯(1992年)等。這些文章多集中於論述香港早期報業。
37 載《明報月刊》第23卷第10期(1988年)。
38 載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下冊。
39 載《當代史學》第7卷第4期(2006年)。
40 李家園著《香港報業雜談》,第58-64頁。
41 鍾紫主編《香港報業春秋》,第49-54頁。
42 《華僑日報》,1975年6月5日,第3張第1頁。
43 載《華僑日報六十周年紀慶專刊》(香港:華僑日報,1985年)。
44 《星島日報》,1995年1月15日,第50頁。
45 《香港飛躍七十年:華僑日報歷史見證》(香港:香港南華早報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的內容,主要摘錄《華僑日報》出版期間香港社會的大事,對該報本身的歷史着墨甚少,此書出版目的之一是向社會各界傳達《華僑日報》救童助學基金由《南華早報》管理的訊息。
46 例如:周蜜蜜〈華僑日報〉,《香港聯合報》,1995年1月12日;林保華〈《華僑》停刊和香港報業〉,《香港聯合報》,1995年1月14日;蔣英豪〈華僑〉,《香港聯合報》,1995年1月15日;謝盈〈《華僑日報》停刊,報壇再起風雲〉,《經濟一周》總第691期,1995年1月15日;蒲楓〈華僑日報〉,《星島日報》,1995年1月16日;毛孟靜〈華僑〉,《明報》,1995年1月20日。
47 《融會中西的香港文化——新亞中學歷史考察小組報告》(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當中有〈早期《華僑日報》的版面變化與廣告設計〉一文,資料收集和文字撰寫是由該校歷史科老師帶領一組學生完成,內容相對簡單。
48 《〈華僑日報〉副刊研究(1925.6.5-1995.1.12)資料冊》收錄的口述歷史訪問,有訪問社長岑才生和編輯甘豐穗(甘兆光)、江河、何天樵以及作者阿濃(朱溥生)的記錄,透露了不少關於報社歷史、人員去留和副刊作者等情況,補充了文獻載錄的不足。
49 香港中央圖書館五樓微縮資料閱覽區《華僑日報》(香港早期報刊簡介系列,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10年)。
50 《華僑日報》,1984年6月7日,第3張第3頁。
51 何建章、歐陽百川、吳灞陵、岑才生合著《報紙》(香港:華僑日報有限公司,1955年)共有七章,包括:吳灞陵〈報紙之史的發展〉,岑才生〈香港報紙的組織〉、〈報紙出版程序〉、〈甚麽是新聞〉、〈怎樣讀報〉,何建章〈畧論記者工作與修養〉,歐陽百川〈編輯工作概說〉。書中列舉事例和採錄圖片,足以說明1950年代報社內部的運作情況。
52 李彬著《中國新聞社會史(1815-2005)》(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4頁。
53 黃旦、丁未〈中國報刊思想史中的三種報刊角色觀〉,俞旭、郭中實、黃煜主編《新聞傳播與社會變遷》(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第17-28頁。
54 侯杰著《〈大公報〉與近代中國社會》(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5頁。
55 [德]哈貝馬斯(Juergrn Habermas)著,曹衛東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第3頁。